商周甲骨商代和西周时期王室或贵族等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因其上刻有文字而闻名、珍贵。主要发现于沿黄地区的河南、陕西、山西等省。 商代甲骨发现于1899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首先在中药“龙骨”中识出带字的甲骨。此后,中外学者、古董商纷纷高价购藏,并到甲骨的出土地——河南安阳殷墟坐地收购、盗掘。前后各家所得和流散国外的甲骨共10万片左右。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发掘殷墟,15次发掘共得甲骨24794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屯一带陆续又有甲骨出土,其中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甲骨4000多片,地层关系明确,为研究甲骨分期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前期遗址,50年代初还出土3片有字甲骨。这样,自1899年至今,已出土商代甲骨15万片余。 甲骨的分期断代,主要采用董作宾1933年提出的五期说:第一期包括武丁,第二期包括祖庚、祖甲,第三期包括廪辛、康丁,第四期包括武乙、文丁,第五期包括帝乙、帝辛。 商代甲骨文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上自国家大事,下至帝王贵族们的私人生活,诸如祭祀、年岁、征伐、天气、福祸、田狩、疾病、生育等,都在甲骨文中有所反映。它的发现,为研究殷商史、古文字学、语言学等,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 西周甲骨1954年首先发现于山西省洪洞县坊堆遗址。此后,又在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遗址、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等地出土。1977年,在陕西周原凤雏宫殿基址的西厢房一个窖穴中,出土17000多片甲骨,绝大部分是龟甲,牛骨只有300多片,其中有字甲骨289片。其时代一般认为是灭商前后的,包括文王至穆王时期。这些甲骨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在钻凿形态方面,卜甲为方凿,卜骨则施圆钻;二是在刻辞方面,一般文字较少而且字体纤小,需借助放大镜方能辨识。刻辞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与占卜有关的卜辞和记事辞,另一类则属记占筮时的“筮数”。前一类刻辞记载了不少重要史实。有反映殷周关系的,如一号卜甲是周人祭祀文武帝乙的卜辞;有卜殷王田猎的,如第二号卜甲有“衣王田至于帛……”;也有记周初重臣和地名的,如“太保” 、“毕公” 、“箕子” 、“蜀” 、“楚”等; 还有反映周人与其他方国关系的,如第六十八号卜骨有 “伐蜀” 、第八十三号卜甲有“楚子来告” 等。此外还有 “既吉” 、“既魄” 等周人记述月相的术语。这些周代甲骨的发现,为研究商周关系、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西周早期历史、地理、职官、历法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