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唐诗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唐诗选

唐诗选

诗歌总集。今人马茂元选注。共选唐诗五百多首,按时代先后排列,分为上下两册。入选作品注意其代表性,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总的成就和面貌。注释以释义为主,兼注典事。前言总论有唐一代诗歌,作家小传兼评其成就、特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唐诗三百首   唐诗选 ☛

唐诗选

唐诗选

诗歌总集。今人余冠英等选注,共选诗人一百三十余家,诗作六百三十多首。注意选收名篇佳作,对中小作家的好诗亦注意收录。前言对唐诗繁荣的原因,唐诗发展的过程和内容、形式的特点进行了论述。注释简明,对疑难之处分析考证较详,有时还将诗句连贯起来进行讲解,对前人注释谬误处亦有所订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唐诗选   西昆酬唱集 ☛
唐诗选

唐诗选

“唐诗选”一书,共分七卷,关于本书的编者有二种说法:一是明朝李攀龙所编撰;另一说是后世出版业者自行采录编成的。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最兴盛的时期,甚至可以说唐代是诗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不但诗人为数众多,几乎人人可以随口吟咏成篇,大诗家也相继出现;而诗的佳作更是无以计数;尤其各种诗体也都在这个时代开始发展。总之,诗在唐代确曾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一般都将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本书不以时间作类目,依诗体将唐诗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目;诗的作者包括初唐二十九人、盛唐四十二人、中唐三十六人、晚唐十七人及无名氏三人。

☚ 唐诗选▷   中原还逐鹿。 ☛
唐诗选

唐诗选

唐诗总集。七卷。明李攀龙辑。李攀龙是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人物。在诗歌创作上,鼓吹“诗必盛唐”,曾编选《古今诗删》三十四卷,以为学诗者之矩矱。此编即截取其唐诗部分编成。选诗四百六十五首,作者一百二十八人,重初盛,略中晚。白居易、李贺、杜牧等名家竟一首不录,偏执太甚。但因为与弥漫诗坛、取法盛唐的风气十分合拍,李攀龙又执诗坛之牛耳,故此书一出,颇受欢迎,特别受到“后七子”追随者之推崇。胡震亨言:“自宋以还,选唐诗者迄无定论”,“而二百年后,李于鳞一编复兴,学者尤宗之。”(见《唐音癸籤》)此书印本很多,明代最精者为闵氏朱墨印本。刻于万历间。当时书贾为牟利计,或称《李于鳞唐诗广选》,或附《诗韵辑要》而行,或谎称陈继儒(眉公)、袁宏道(中郎)“重校”,可见其流行之盛况。真正评注此编者有蒋一葵、王穉登、孙鑛、李颐、钟惺、钱谦益、陈继儒、凌宏宪、叶羲昂、刘孔敦等,体例有笺注、批注、评点、直解多种。此外,日本、朝鲜也有多种《唐诗选》刻本。

☚ 王韦合刻   唐音统籤 ☛

唐诗选

唐诗选

唐诗选本。明李攀龙编选。攀龙为体现并宣扬其文学主张,有《古今诗删》三十四卷,录历代之诗,每代各以体分,始于古逸,次以汉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后略过宋元直继以明,多选录同时诸人之作,充分显示前后七子“不读唐以后书”的原则。四库馆臣论是书历史价值云:“明季论诗之党,判于七子;七子论诗之旨,不外此编。录而存之,亦足以见风会变迁之故,是非蜂起之由。”明末坊贾割取《古今诗删》中的唐诗部分共七卷,加以评注,别立《唐诗选》之名,流传既广且久,遂成独立之书。是书所选唐诗凡四百六十五首,一百二十八家。七卷分别为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五绝、七绝,入选者多为初、盛唐人,七古与五七律均突出杜甫,五七言绝句则推崇太白,中、晚唐人甚少,如白居易、李贺、杜牧竟一首未选。由于篇幅限制,入选作家亦有不少名篇被漏。清人对此批评颇多,吴乔至谓:“全唐诗何可胜计,于鳞抽取几篇,以为唐诗尽于此矣。何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而盗择升斗,以为尽王家之蓄积哉!”(《围炉诗话》卷六)胡震亨亦认为“欲以是尽唐,侈言此外无诗,则过矣”(《唐音癸签》卷三一)。但此书由于选者的文坛首领地位,在当时影响颇大,而在诗歌史上则继高棅《唐诗品汇》之后,有扭转宋、元以来过重中、晚唐诗的倾向之功,且其所选刻求精美,因而没有高棅《品汇》“下驷谬入”、“赝宝误收”的缺点。王世贞以为是书“以意轻退作者有之,舍格轻进作者无是也”,良为笃论。是书有多种评注本。较早的有蒋一葵之笺释。一葵字仲舒,别号石原,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甲午(1594)举人,除此书外尚有《尧山堂外纪》等著作。蒋对《唐诗选》笺释甚详,有评语,每一诗体前皆作总论述其源流、特征,另附《统论》二章,摘抄高棅《杂论》若干则。是书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武林一初斋刻本、明施大猷刻朱墨套印本、崇祯元年(1628)黄家鼎刻𨛅庵重订本及多种清翻刻本。又有标为袁宏道校、序之《唐诗训解》本,袁序对李选评价很高。又有明叶羲昂之《增补唐诗直解》,保留蒋一葵笺释、钟惺评语,并增详细串讲解释。又有明吴逸注本,是书有诗人小传、题解、笺注及吴氏考辨评语各项,每体诗前引高棅语作总论,诗后亦摘引前贤评论。又有明陈继儒笺释本,题《唐诗选注》,凡四卷,有万历刻本。陈氏笺释甚详,每诗均有题解,书后附《唐诗选附刻诸名家评说》一卷,实转录高棅《唐诗品汇》之《统论》。除上述诸笺注本外,尚有多种评点本,如王穉登、钟惺、孙鑛、钱谦益等均有批点,凌宏宪曾为之集自殷璠至焦竑六十家评,书名改为《唐诗广选》,有凌氏朱墨印本,凌濛初为之序,述此本之由来。参见《中国善本书提要》。

☚ 唐诗类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诗选

唐诗选

唐诗选注本。今人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初版,后曾重印。茂元祖父为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有《韩昌黎文集校注》。茂元承家学,精熟唐诗文,曾有论文多篇,结为《晚照楼论文集》。此书虽为选本,实凝聚数十年读诗心得,贯穿以对唐诗史的系统认识,具有相当学术性。全书选唐诗人一百十五家,诗五百馀首,大抵承初盛中晚四唐说,推重盛唐诗,强调气格、音调、韵致、神采,但能兼顾初唐、元和、晚唐诸派乃至二三流作者,故选目颇具特色。作者小传与注释常有发明与新见,尤为精粹。以其出版较早,曾一度风靡。重印本对选目、传、注均有所修订。

☚ 千首唐人绝句   唐诗选 ☛

唐诗选

唐诗选

唐诗选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初版,后多次重印。该书系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种,以普及为目的。选唐代诗人一百三十馀家,诗六百三十多首。其《前言》称“选录的标准服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但也收入一些思想性较差而艺术确有特色之作。体例为以人系诗,每位作家均有小传,不少小传为编者精心撰写,评价成就颇中肯,文字亦生动可读。诗的注释也较详尽细致。书前有长篇前言,缕述唐诗繁荣状况、分期,唐诗思想、艺术之特色及繁荣原因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

☚ 唐诗选   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 ☛

唐诗选

昔高廷礼氏选 《唐诗品汇》,备矣而太滥; 约而《正声》,精矣而多遗; 至李于鳞选,更加精焉。然取悲壮而去清远,采峭直而舍婉丽,重风骨而略性情,犹不无遗恨焉。(屠隆《白输集》卷三《高以达少参选唐诗序》)

李于鳞选唐诗,止取其格峭调响类己者一家货,何其狭也! 如孟浩然“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幽致妙语,于鳞深恶之,宜其不能选唐诗。诗道亦广矣,有高华,有悲壮,有峭劲,有凄惋,有闲适,有流利,有理到,有情至,苟臻妙境,各自可采,而必居高峭一格,合则录,不合则斥,何其自视大而视宇宙小乎! (屠隆《鸿苞》卷一七 《论诗文》)

李沧溟 《唐诗选》 又太约,选者不尽佳,而佳者反遗。(李沂 《唐诗援·选诗或问》)

于鳞先生挺生东济,名擅天下。其于唐诗一选,观其自叙,于五七言古,黜子昂而推子美,五七言律,玅王维而暨李颀,至于五七言绝句,独尊谪仙为有唐三百年一人。意在论列诸公体格,分别盛晚风气,区区字句训诂,故略而不详。(吴芳 《唐诗直解序》)

李攀龙选,十三卷。序云: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七言古诗惟杜子美不失初唐气格,而纵横有之。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至如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五言律、排律,诸家概多佳句。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臻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作者自苦,亦惟天实生才不尽。后之君子乃兹集以尽唐诗,而唐诗尽于此。(胡震亨 《唐音癸签》 卷三一》)

李于鳞 《唐诗选》,较 《诗删》 所录益少,中复有 《诗删》所无者。其去取之意,亦不可晓。元美、元成既尝论之,而敬美之序,亦寓诋讽。如太白五言古,止录“长安一片月”、“子房未虎啸”二篇; 七言古,止录“黄云城边”、“木兰之枻”二篇,若以此法选李,是欲扰龙而缚虎也。初唐五言律,沈、宋为正宗,今宋止录二篇,而沈不录。张燕公五、七言律各三篇,可无录也。其他谬戾颇多,不能一一致辩。今初学但以于鳞所选,辄尊信之,实以于鳞名高一代,要亦未睹诸家全集耳。胡元瑞云:“于鳞选唐诗,与己作略无交涉。”英雄欺人,不当至是。(许学夷 《诗源辩体》 卷三六)

尝与黄介子伯仲言于鳞选唐诗似未睹诸家全集,介子伯仲曰:“向观于鳞《诗选》所录,不出 《品汇》。如《品汇》五言古以崔颢为“羽翼”,故次韦、柳“名家”之后。七言古,张若虚、卫万无世次可考,故次“余响”之后; 骆宾王以歌行长篇,故又次张、卫之后。今于鳞既无分别,而次序亦如之,是可证也。”予因而考之,信然。(同上)

予尝谓: 选诗者须以李选李,以杜选杜,至于高、岑、王、孟,莫不皆然。若以己意选诗,则失所长矣。故诸家选诗者多任己意,不足凭据。若于鳞 《诗选》,又与己作略无交涉,良可怪也。(同上)

于鳞《诗选》,其害甚于中郎、伯敬。盖中郎、伯敬尚偏奇、黜雅正,一时后进虽为所惑,后世苟能反正,其惑易除。于鳞似宗雅正,而实多谬戾,学者苟不睹诸家全集,不免终为所误耳。孔子恶似而非,予于于鳞亦云。(同上)

于鳞《唐选》五言古诗十四首,就唐论之,既不足以尽其技,以为古调又未然,殊不如其无选。(毛先舒《诗辩坻》)

李于麟选唐诗,五古不取老杜 《北征》,七古不取太白《蜀道难》、《远别离》,知其于此事所见甚左。然于麟七律,当代首推,而所选七律,于老杜《诸将》、《咏怀古迹》等作,亦一概不录; 若初唐人应制诸篇,则累累选之,不知有何意绪?于麟七律,自是规模右丞、东川处多,非从初唐入手,何为滥收如许? 然于麟选右丞、东川七律,亦不尽如人意。如右丞“欲笑周文歌宴镐,还轻汉武乐横汾。岂知玉殿生三秀,讵有铜池出五云? 陌上尧尊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共欢天意同人意,万岁千秋奉圣君。”东川“物在人亡无见期,闲庭系马不胜悲。窗前绿竹生空地,门外青山似旧时。怅望青天鸣坠叶,岏枯柳宿寒鸱。 忆君泪落东流水, 岁岁花开知为谁。”调平意复,岂独非绝作而己,而于鳞皆选之。然则于麟之于右丞、东川,犹未窥其精要也。(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

于麟于嘉州“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溪梦里山”,注云:“是三昧语,最要顿悟。”是即渔洋《三昧集》之开山也。愚按嘉州此联,宛转入情,虚实相副,妙处正在目前,诠以“三昧”,转觉凿之使深,令人难喻。渔洋祖袭此论,亦好高之弊也。(同上)

七言律古今所尚,李沧溟专取王摩诘、李东川,宗其说,岂能穷极变态?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李于鳞天分极好,但学力未至; 所选唐诗数百首,俱冠冕整齐,声响宏亮者,未尽各家精髓,至所定五言古,尤蠡测管窥。(同上)

全唐诗何可胜计,于麟抽取几篇,以为唐诗尽于此矣。何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而盗择升斗,以为尽王家之蓄积哉!(吴乔 《围炉诗话》卷六)

《唐诗选》七卷。旧本题明李攀龙编,唐汝询注,蒋一葵直解。……攀龙所选历代之诗,本名《诗删》,此乃摘其所选唐诗; 汝洵亦有《唐诗解》,此乃割取其注,皆坊贾所为。疑一葵之直解亦托名矣。然至今盛行乡塾间,亦可异也。《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存目》)

唐诗选

七卷。明李攀龙(1514—1570)编。李攀龙字于麟,号沧溟,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至河南按察使。主张 “文必西汉,诗必盛唐”,与王世贞等并称复古派“后七子”,名噪一时。其诗以声调取胜。著有《古今诗删》、《沧溟集》等。是集凡七卷。一反常法,不名 “诗删”,而为摘取。收唐诗人一百二十八家,诗四百六十五首。所收诗体包括五古、七古、五律、五言排律 七律、五绝、七绝等。集前有编者自序,称 “唐诗尽于此”。集中颇有精辟见解。是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明人胡震亨曾评此集说: “自宋以还,选唐诗者迄无定论”,“而二百年后,李于麟复兴,学者尤宗之”。此集注本众多,其中以蒋一癸笺释本最为有名。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