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唐诗品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诗歌总集。明高棅编选。正集九十卷,选六百二十人,诗五千七百余首;拾遗十卷,增补六十一人,诗九百余首。分体编排,卷首附有诗人小传。编者欲矫元末以来纤弱诗风,上承宋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宗旨,提倡盛唐诗风。编者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于每一体中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九品,这些观点对后世均有广泛影响。本书取材宏富,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大多选入,是一部规模较大、选录较精的唐诗选才。1982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汪宗尼校订本影印出版。

☚ 瀛奎律髓   唐音统签 ☛
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唐诗选本。明高棅编撰。高棅(1350—1423),字彦恢,更名廷礼,别号漫士,福建长乐人。永乐初,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后升典籍。擅书画,尤工诗,与闽人林鸿、郑定等号“闽中十子”,著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等。本书于洪武十七年(1384)着手,至二十六年完成,凡九十卷,共选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作者六百二十人,分体编排,计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长短句附),五言绝句八卷(六言绝句附),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七言排律附)。洪武三十一年,高棅又补入作者六十一人,诗九百五十四首,为《补遗》十卷,遂使全书足成百卷,六百八十一人,诗六千七百二十三首。是书前有明马得华、王偁、林慈所写三序,又有高氏自撰《总叙》,简述唐诗流变,在严羽、杨士弘唐诗分期观点的基础上,明确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并对每一时期代表作家的风格特色作了概括;又简述本人学诗过程,对历代唐诗选本均有所评论,如对杨士弘《唐音》,既肯定其“颇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之正变”,又批评其“李、杜大家不录,岑、刘古调微存”及对高適、王昌龄、张籍、王建、许浑、李商隐等品评失当的缺点,从而引出编选《唐诗品汇》的缘起和具体做法:“远览穷搜,审详取舍,以一二大家,十数名家,与夫善鸣者,殆将数百,校其体裁,分体从类,随类定其品目,因目别其上下、始终、正变,各立序论,以弁其端。”《总叙》后又有《历代名公叙论》,为历代评论家论析唐诗言论的汇编;有《凡例》、《引用诸书》、《诗人爵里详节》等。《凡例》说明《品汇》一书“定立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馀响、旁流诸品目”而“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馀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陈子昂与太白列在正宗,刘长卿、钱起、韦、柳与高、岑诸人同在名家者是也”。是书论述各种诗体,常将九格与四期结合而论,评述唐诗发展演变比较细致深入,且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又注意引用历代论者的评论,按评论全人、评某诗全篇抑或评某句之不同,分列于作者姓氏之后、某诗篇前后和某句之下,颇便参考。是书虽标榜初盛中晚各不偏废,实受严羽《沧浪诗话》影响,特重盛唐。明前后七子倡“诗必盛唐”说,名为崛起,实即本诸是书,以致《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清钱谦益、贺裳、吴乔皆不以此书为然。而以四库馆臣的评价比较公允:“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在众多唐诗选本中,本书可算佼佼者。其版本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陈炜初刻,后有张璁、姚芹泉、陆允中、张恂、汪宗尼等刻本及《四库全书》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汪宗尼校订本影印。后因《品汇》卷帙过繁,高棅又约选之而成《唐诗正声》二十二卷,有明正统七年(1442)彭曜,嘉靖年间何城、韩诗,万历七年(1579)计谦亨等多种刻本,又有明桂天祥批点、郭濬评注等本。

☚ 唐诗鼓吹   唐雅 ☛

唐诗品汇

龙门高廷礼氏性嗜诗,取唐人为式,凡唐之遗编断什散落人间者,搜括悉尽。初叹汪洋,罔知攸济,沉浸含咀,岁积月增,一悟之见,默会于鸢鱼之表,则古人声律兴象,长短优劣,不能逃心目之间矣。于是考摭正变,第其高下,从类而定品,仍各叙篇端,凿凿甚明,视《唐音》倍蓰。其选凡若干篇卷。名曰《唐诗品汇》。其众体兼备,始终该博,浩浩乎若元气坱圠,充两间,周万汇而靡遗,所谓大全无憾者也。……海内文士欲历唐人之蹊径,闯唐人之壶奥,则必于 《品汇》 求之。(马得华 《唐诗品汇序》)

余尝闻之漫士之论诗曰:诗自三百篇以降,汉魏质过于文,六朝华浮于实,得二者之中,备风人之体,惟唐诗为然,然以世次不同,故其所作亦异,初唐声律未纯,晚唐气习卑下,卓卓乎其可尚者,又惟盛唐为然。此具九方皋目者之论也。故是选专重于盛唐,而初唐晚唐特以备一代之制,充充乎去取之合于公,而不偏于一已之私见者也。(王偁《唐诗品汇序》)

《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国朝翰林检讨新宁高棅廷礼编。集有唐一代之作,自贞观迄龙纪,不以小泯,不以人废,因时定体,比杨选精详,得六百二十人,共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类分七体,详列九目,上自朝廷公卿大夫,下有山林隐逸士子,外而夷貊,内而闺秀,与夫方外异人、衲子羽士之流,一题一泳之善,采摭无遗。又集拾遗十卷,增六十一人,诗五百五十四首,足成百卷,合六百八十一人,共诗六千七百二十三首,严沧浪言唐诗八百家,校此亦庶几矣。诸选之总会,唐诗之大成也。(高儒 《百川书志》)

唐诗选之行世者,元杨伯谦氏,皇明高廷礼而已。《唐音》则遗李、杜而略盛唐,鉴别紊矣; 《品汇》胪列名第稍为近似,至古律莫辨,五言繁隈不择,亦奚取焉? (潘光统《唐音类选后序》)

杨仲弘等所选,俱得其柔热之一体,唐人诗技要不止此,国朝闽人高廷礼有《唐诗品汇》五千余首,虽分编定目,有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余响、旁流之殊,要其见亦仲弘之见。是诗盛行,学者终身钻研,吐语相协,不过得唐人之一支耳。欲为全唐者,当于三百家全集观之。(桑悦《思玄集》卷九《跋唐诗品汇》

高氏《品汇》概题李、杜曰“大家”,而别于“正宗”,未尽是也。(顾璘《凭几集续编》卷二《寄后渠》)

廷礼高氏选《唐诗品汇》,其所取,博则博矣,精未也。乃黄观察公选之加精焉,而又为之释断,然后唐人河岳之精灵,历千百载如在乎! (屠隆《唐诗品汇选释断序》)

《唐诗品汇》 虽多,广收泛集,殊欠精当。(李沂《唐诗援·选诗或问》)

洪武中新宁高棅选,九十卷。初,棅以杨氏《唐音》分始音、正音、余响,独得唐人三尺,遂因其目,又详分之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傍流。一体之中,各以此九目区辨其人,叙次其诗。大抵正始为唐初四子与其前后诸人之诗,与杨之始音同。正宗则五古为陈子昂、李白; 七古亦李白; 五律为李、孟、王、岑、高; 七律李、孟、王、岑、高外,有崔颢、贾至、李颀、祖泳、张谓; 五绝李、王、孟外,有崔国辅; 七绝李与王昌龄。而诸体皆以杜甫为大家。开、天、大历诸贤不入正宗者,皆为名家,及为羽翼,皆杨之所谓正音。而贞元后多为接武。元和、开成后多为余响。正变一目,则五古为韩愈、孟郊,七古为愈与王建、张籍,李贺,五律为贾岛、姚合、许浑、李商隐、李频、马戴,七律亦商隐、浑及刘沧。傍流则释、道、宫闺诗。各立序论,以弁其端。多于杨选数倍,又为拾遗十卷附后。(胡震亨《唐音癸签》 卷三一)

高廷礼《唐诗品汇》,谓唐宋以来选唐诗者,“立意选论,各该一端”,仅取杨伯谦《唐音》而复有所诋,故其选较诸家为独胜。至其所分,有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之目,似若有见,而实多未当。如初唐五言古,以太宗、虞、魏、王、杨、卢、骆、沈、宋诸公为正始,既已大谬,而五言律、排律,复以太宗、虞世南诸公及陈、杜、沈、宋为正始,则又无别。至五七言古,以太白为正宗,子美为大家,既浅之乎知李,而以韩退之,孟东野、李长吉、王建、张籍为正变,是亦岂识正变耶? 且于元和以后,多失所长,又未可名“品汇”也。(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六)

宋元论唐诗,不甚分初盛中晚,故 《三体》、《鼓吹》 等集,率详中晚而略初盛,览之愦愦。杨士弘 《唐音》 始稍区别,有正音,有余响,然犹未畅其说,间有舛误。迨高廷礼《品汇》 出,而所谓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皆井然矣。(王士禛《香祖笔记》)

其分初盛中晚,盖宋严羽已有是说,二冯尝以刘长卿亦盛亦中之类,力攻其谬,然限断之例,亦论大概耳。寒温相对,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谓四时无别哉! 《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 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后来过毁过誉,皆门户之见,非公论也。( 《四库全书总目》)

诗以自然为上,工巧次之。工巧之至,始入自然,自然之妙,无须工巧。高廷礼列老杜于大家,不居正宗之目,此其微旨。(冒春荣 《葚原诗说》卷一)


唐诗品汇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唐诗品汇

唐诗总集。明高棅撰。高棅(1350—1423),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被征为翰林待诏,后升典籍,与林鸿、王偁等并称“闽中十子”。该书正集九十卷,选唐代诗人六百二十人,诗作五千七百余首;拾遗十卷,增补六十一人,诗作九百余首。按诗体排列,先古后律。书前有总叙、历代名公叙论、凡例、诗人爵里详节诸项,每诗体之前,都有一叙目,为该诗体之总论,主要说明该诗体的来源及在唐代各期的流变情况。其论诗主要承袭宋严羽《沧浪诗话》之说,尤以盛唐诗歌为重。

此书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每一诗体又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九格,其《凡例》云:“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而每一诗人在各体中的位置是变化不定的,如杜甫在五、七言古诗和五、七言律诗中被放在“大家”的位置上,但在五、七言绝句中就被放在“羽翼”的位置上;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被放在“正宗”的位置上,但他的五言绝句却只能在“羽翼”的位置上。如此一分,每一诗人在各体诗中的强弱程度便一目了然。

此外,此书在论述每一诗体时,常常把九格与初、盛、中、晚四个阶段结合起来,通过正、变关系,比较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每一诗体在四个不同阶段的演变发展过程,并点出有那些代表作家,各自的风格如何。如果将这些叙述综合起来,便可看出唐诗在四个不同阶段中演变发展的全貌。

由于此书有着比较严整的体系,份量较大,与前代的唐诗选本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自它问世以后,就一直成为明代人学习诗歌的通用教材,《明史·高棅传》中说:“其所选《唐诗品汇》、《唐诗正声》,终明之世,馆阁宗之。”足见其当时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又由于明“前后七子”力倡“诗必盛唐”,一般对此书也都相当推重。明天启以前的唐诗选本基本上都不出其范围。清王士祯因推重盛唐诗,对此书评价甚高,其《香祖笔记》说:“宋、元论唐诗,不甚分初、盛、中、晚,故《三体》、《鼓吹》等集,率详中、晚而略初、盛,览之愦愦,杨仲宏《唐音》始稍区别,有正音,有余响,然犹未畅其说,间有舛语,迨高廷礼《品汇》出,而所谓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皆井然矣。”明胡震亨则以为此书从杨士弘《唐音》演衍而出,说:“高廷礼巧用杨法,别益己裁,分各体以统类,立九目以驭体,因其时以得其变,尽其变以收其详,斯则流委既复不紊,条理亦得全该,求大成于唐调,此其克集之者矣。”但明末清初有一些诗评家对此书却不满意,如钱谦益在《唐诗鼓吹序》中说:“盖三百年来,诗学之受病深矣。馆阁之教习,家塾之程课,咸禀承严氏之诗法,高氏之《品汇》,耳濡目染,镌心刻骨,学士大夫生而堕地,师友熏习,隐隐然有两家种子盘亘于藏识之中。迨其后时,知见日新,学殖日积,洄盘起伏,只足以增长其邪根谬种而已矣。嗟夫!唐人一代之诗,各有神髓,各有气候。今以初、盛、中、晚,厘为界分,又从而判断之曰:此为妙悟,彼为二乘;此为正宗,彼为羽翼,支离割剥,俾唐人之面目蒙幕于千载之上,而后人之心眼沉锢于千载之下,甚矣诗道之穷也。”然而,此书虽有争议,但在我国的唐诗选本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它前后,虽然有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元好问《唐诗鼓吹》、李攀龙《唐诗选》、沈德潜《唐诗别裁》等许多著名唐诗选本,但在作品的广泛、体系的完整、理论的阐述等方面,均未能超过此书。

此书起编于明洪武甲子(1384),完成于洪武癸酉(1393)。目前最早的有明成化年间陈炜的刻本,后又有汪宗尼、汪季舒、陆允中、张恂等人的校订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了明代汪宗尼的校订本。这是目前比较好找而又较好的一个本子。


古籍名著《唐诗品汇》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唐诗品汇

 唐诗选集。九十卷。明高棅编选。成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十一年复增补《唐诗拾遗》十卷,合成一百卷。
 高棅,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入翰林为待诏,升典籍。诗人,为“闽中十子”之一。有《啸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
 此书选录唐代作家六百二十人,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不含拾遗卷作家六十一人,诗九百五十四首)。按体裁分类编排,其中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长短句附,五言绝句八卷,六言绝句附,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排律九卷,七言排律附。各体作品,又分为九格,曰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各体入选作家按年代顺序排列,并根据各体的具体情况将作家归属为九格之一。缀以简短的评论,分别其优劣高下。
 高棅在此书总序中发挥严羽《沧浪诗话》中唐诗分期之说,首次明确提出唐诗的发展“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其凡例又称:“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九格之分,不尽合理。但高氏在总序中能从理论上把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联贯起来,阐明唐诗的发展过程,较为圆满地解决了唐诗的分期问题,可说是一个不小的贡献。这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大,直到今天,还为大多数唐诗研究者所接受。
 明朝初期的诗坛宗尚盛唐,倾向复古,“闽中十子”一派也是如此,高棅本人又受严羽“诗必盛唐”的影响,故此书以盛唐为宗,李、杜为主,选录了大量的盛唐诗歌。而此书对盛唐诗的重视和关于盛唐诗的论评,又影响到明代前后七子“摹拟盛唐”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
 书中关于某种诗体何人为正宗,何人为大家,何人为名家等的划分,遭到过一些学者的非议,也确有不当之处。选中、晚唐诗,必绳之以盛唐格调,这就使一些能代表中、晚唐特色的诗未能入选。对某些作家的作品,选录亦不尽善,如晚唐许浑,存诗五百来首,此书竟选录一百多首,以其成就和地位而论,就显得不够合理。但尽管存在以上不足,此书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唐诗选本。
 有明成化间陈炜刻本,明汪宗尼等病其舛错甚多,加以校定刊印。一九八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汪本影印出版。

唐诗品汇 - 可可诗词网

唐诗品汇

龙门高廷礼氏性嗜诗,取唐人为式,凡唐之遗编断什散落人间者,搜括悉尽。初叹汪洋,罔知攸济,沉浸含咀,岁积月增,一悟之见,默会于鸢鱼之表,则古人声律兴象,长短优劣,不能逃心目之间矣。于是考摭正变,第其高下,从类而定品,仍各叙篇端,凿凿甚明,视《唐音》倍蓰。其选凡若干篇卷。名曰《唐诗品汇》。其众体兼备,始终该博,浩浩乎若元气坱圠,充两间,周万汇而靡遗,所谓大全无憾者也。……海内文士欲历唐人之蹊径,闯唐人之壶奥,则必于 《品汇》 求之。(马得华 《唐诗品汇序》)

余尝闻之漫士之论诗曰:诗自三百篇以降,汉魏质过于文,六朝华浮于实,得二者之中,备风人之体,惟唐诗为然,然以世次不同,故其所作亦异,初唐声律未纯,晚唐气习卑下,卓卓乎其可尚者,又惟盛唐为然。此具九方皋目者之论也。故是选专重于盛唐,而初唐晚唐特以备一代之制,充充乎去取之合于公,而不偏于一已之私见者也。(王偁《唐诗品汇序》)

《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国朝翰林检讨新宁高棅廷礼编。集有唐一代之作,自贞观迄龙纪,不以小泯,不以人废,因时定体,比杨选精详,得六百二十人,共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类分七体,详列九目,上自朝廷公卿大夫,下有山林隐逸士子,外而夷貊,内而闺秀,与夫方外异人、衲子羽士之流,一题一泳之善,采摭无遗。又集拾遗十卷,增六十一人,诗五百五十四首,足成百卷,合六百八十一人,共诗六千七百二十三首,严沧浪言唐诗八百家,校此亦庶几矣。诸选之总会,唐诗之大成也。(高儒 《百川书志》)

唐诗选之行世者,元杨伯谦氏,皇明高廷礼而已。《唐音》则遗李、杜而略盛唐,鉴别紊矣; 《品汇》胪列名第稍为近似,至古律莫辨,五言繁隈不择,亦奚取焉? (潘光统《唐音类选后序》)

杨仲弘等所选,俱得其柔热之一体,唐人诗技要不止此,国朝闽人高廷礼有《唐诗品汇》五千余首,虽分编定目,有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余响、旁流之殊,要其见亦仲弘之见。是诗盛行,学者终身钻研,吐语相协,不过得唐人之一支耳。欲为全唐者,当于三百家全集观之。(桑悦《思玄集》卷九《跋唐诗品汇》

高氏《品汇》概题李、杜曰“大家”,而别于“正宗”,未尽是也。(顾璘《凭几集续编》卷二《寄后渠》)

廷礼高氏选《唐诗品汇》,其所取,博则博矣,精未也。乃黄观察公选之加精焉,而又为之释断,然后唐人河岳之精灵,历千百载如在乎! (屠隆《唐诗品汇选释断序》)

《唐诗品汇》 虽多,广收泛集,殊欠精当。(李沂《唐诗援·选诗或问》)

洪武中新宁高棅选,九十卷。初,棅以杨氏《唐音》分始音、正音、余响,独得唐人三尺,遂因其目,又详分之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傍流。一体之中,各以此九目区辨其人,叙次其诗。大抵正始为唐初四子与其前后诸人之诗,与杨之始音同。正宗则五古为陈子昂、李白; 七古亦李白; 五律为李、孟、王、岑、高; 七律李、孟、王、岑、高外,有崔颢、贾至、李颀、祖泳、张谓; 五绝李、王、孟外,有崔国辅; 七绝李与王昌龄。而诸体皆以杜甫为大家。开、天、大历诸贤不入正宗者,皆为名家,及为羽翼,皆杨之所谓正音。而贞元后多为接武。元和、开成后多为余响。正变一目,则五古为韩愈、孟郊,七古为愈与王建、张籍,李贺,五律为贾岛、姚合、许浑、李商隐、李频、马戴,七律亦商隐、浑及刘沧。傍流则释、道、宫闺诗。各立序论,以弁其端。多于杨选数倍,又为拾遗十卷附后。(胡震亨《唐音癸签》 卷三一)

高廷礼《唐诗品汇》,谓唐宋以来选唐诗者,“立意选论,各该一端”,仅取杨伯谦《唐音》而复有所诋,故其选较诸家为独胜。至其所分,有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之目,似若有见,而实多未当。如初唐五言古,以太宗、虞、魏、王、杨、卢、骆、沈、宋诸公为正始,既已大谬,而五言律、排律,复以太宗、虞世南诸公及陈、杜、沈、宋为正始,则又无别。至五七言古,以太白为正宗,子美为大家,既浅之乎知李,而以韩退之,孟东野、李长吉、王建、张籍为正变,是亦岂识正变耶? 且于元和以后,多失所长,又未可名“品汇”也。(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六)

宋元论唐诗,不甚分初盛中晚,故 《三体》、《鼓吹》 等集,率详中晚而略初盛,览之愦愦。杨士弘 《唐音》 始稍区别,有正音,有余响,然犹未畅其说,间有舛误。迨高廷礼《品汇》 出,而所谓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皆井然矣。(王士禛《香祖笔记》)

其分初盛中晚,盖宋严羽已有是说,二冯尝以刘长卿亦盛亦中之类,力攻其谬,然限断之例,亦论大概耳。寒温相对,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谓四时无别哉! 《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 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后来过毁过誉,皆门户之见,非公论也。( 《四库全书总目》)

诗以自然为上,工巧次之。工巧之至,始入自然,自然之妙,无须工巧。高廷礼列老杜于大家,不居正宗之目,此其微旨。(冒春荣 《葚原诗说》卷一)


《唐诗品汇》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明初洪武间高棅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此书广选全唐一代之诗,诸体皆备,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大都选入,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全貌。全书凡90卷,共选作者602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计五古24卷,七古13卷(附长短句),五绝8卷(附六言绝句),七绝10卷,五律15卷,五排11卷,七律9卷(附七排)。后又编《唐诗补遗》10卷,附于书后,足成百卷之数。该书卷首附有《历代名公叙论》,评述有唐一代之诗。“其有评论本人之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凡例》)且偶有作者笺注。这些评论对读者都很有帮助。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首次把唐诗分期明确定为初、盛、中、晚四期,并把入选作家和作品,按时期和体裁区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格。“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凡例》)高氏承袭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提倡规仿盛唐,对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明代馆阁皆以此书为宗。

《唐诗品汇》最早有明成化间陈炜刻本,后又有汪宗尼、汪季舒、陆允中、张恂等校订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汪宗尼本影印出版。

唐诗品汇

诗总集。明人高棅(1350—1423)编选。九十卷,拾遗十卷。棅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征为翰林待诏,后升典籍。为“闽中十子”之一。此编选录唐诗,收诗人六百二十家,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拾遗增补六十一人,诗九百余首。全书分体编排,卷首附诗人小传。高氏承袭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之说,分唐诗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提倡规仿盛唐。又将入选作家、作品,按时期与体裁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格,以示唐诗之发展过程与规模。对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摹拟复古主张产生重要影响。有明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唐诗总集。明高棅撰。高棅(1350—1423),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被征为翰林待诏,后升典籍,与林鸿、王偁等并称“闽中十子”。该书正集九十卷,选唐代诗人六百二十人,诗作五千七百余首;拾遗十卷,增补六十一人,诗作九百余首。按诗体排列,先古后律。书前有总叙、历代名公叙论、凡例、诗人爵里详节诸项,每诗体之前,都有一叙目,为该诗体之总论,主要说明该诗体的来源及在唐代各期的流变情况。其论诗主要承袭宋严羽《沧浪诗话》之说,尤以盛唐诗歌为重。
此书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每一诗体又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九格,其《凡例》云:“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而每一诗人在各体中的位置是变化不定的,如杜甫在五、七言古诗和五、七言律诗中被放在“大家”的位置上,但在五、七言绝句中就被放在“羽翼”的位置上;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被放在“正宗”的位置上,但他的五言绝句却只能在“羽翼”的位置上。如此一分,每一诗人在各体诗中的强弱程度便一目了然。
此外,此书在论述每一诗体时,常常把九格与初、盛、中、晚四个阶段结合起来,通过正、变关系,比较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每一诗体在四个不同阶段的演变发展过程,并点出有那些代表作家,各自的风格如何。如果将这些叙述综合起来,便可看出唐诗在四个不同阶段中演变发展的全貌。
由于此书有着比较严整的体系,份量较大,与前代的唐诗选本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自它问世以后,就一直成为明代人学习诗歌的通用教材,《明史·高棅传》中说:“其所选《唐诗品汇》、《唐诗正声》,终明之世,馆阁宗之。”足见其当时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又由于明“前后七子”力倡“诗必盛唐”,一般对此书也都相当推重。明天启以前的唐诗选本基本上都不出其范围。清王士祯因推重盛唐诗,对此书评价甚高,其《香祖笔记》说:“宋、元论唐诗,不甚分初、盛、中、晚,故《三体》、《鼓吹》等集,率详中、晚而略初、盛,览之愦愦,杨仲宏《唐音》始稍区别,有正音,有余响,然犹未畅其说,间有舛语,迨高廷礼《品汇》出,而所谓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皆井然矣。”明胡震亨则以为此书从杨士弘《唐音》演衍而出,说:“高廷礼巧用杨法,别益己裁,分各体以统类,立九目以驭体,因其时以得其变,尽其变以收其详,斯则流委既复不紊,条理亦得全该,求大成于唐调,此其克集之者矣。”但明末清初有一些诗评家对此书却不满意,如钱谦益在《唐诗鼓吹序》中说:“盖三百年来,诗学之受病深矣。馆阁之教习,家塾之程课,咸禀承严氏之诗法,高氏之《品汇》,耳濡目染,镌心刻骨,学士大夫生而堕地,师友熏习,隐隐然有两家种子盘亘于藏识之中。迨其后时,知见日新,学殖日积,洄盘起伏,只足以增长其邪根谬种而已矣。嗟夫!唐人一代之诗,各有神髓,各有气候。今以初、盛、中、晚,厘为界分,又从而判断之曰:此为妙悟,彼为二乘;此为正宗,彼为羽翼,支离割剥,俾唐人之面目蒙幕于千载之上,而后人之心眼沉锢于千载之下,甚矣诗道之穷也。”然而,此书虽有争议,但在我国的唐诗选本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它前后,虽然有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元好问《唐诗鼓吹》、李攀龙《唐诗选》、沈德潜《唐诗别裁》等许多著名唐诗选本,但在作品的广泛、体系的完整、理论的阐述等方面,均未能超过此书。
此书起编于明洪武甲子(1384),完成于洪武癸酉(1393)。目前最早的有明成化年间陈炜的刻本,后又有汪宗尼、汪季舒、陆允中、张恂等人的校订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了明代汪宗尼的校订本。这是目前比较好找而又较好的一个本子。

☚ 雁门集   文章辨体 ☛

唐诗品汇

总集。明高棅编选。正集九十卷,选620人,诗5700余首;拾遗十卷,增补61人,诗900余首。分体编排,卷首有诗人小传。提倡规仿盛唐,对明前后七子颇有影响。有明刻本。

唐诗品汇

九十卷,拾遗十卷。明高棅(1350—1423)编。高棅福建长乐(今福建东南)人。一名廷礼,字彦秋,号漫士。永乐间,征为翰林待诏,开典籍。棅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此集共九十卷所录六百二十家,得诗共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体编次,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附长短句),五言绝句八卷(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 (附七言排律)。此书编纂始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成于洪武二十六年 (1393)。至洪武三十年(1398) 又用六年时间编成《唐诗拾遗》十卷,搜增作者六十一人,诗九百五十四首,其体例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为大家、为名家、为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为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自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陈子昂、李白列在正宗。刘长卿、钱起、韦应物、柳宗元、高适、岑参同列在名家。此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因编者本意欲集唐诗之大成,故而远览穷搜,所罗宏富。同时,在《总叙》和各体《叙目》中对有唐一代的诗歌风貌,从诗人、诗风、诗体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它引申宋严羽《沧浪诗话》的说法,首次将唐诗的发展明确划分为初、盛、中、晚四期。这种分法,正如《总叙》所说:“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它、有助于对唐诗发展演变的认识,一直沿用至今。对于纠正宋末猥杂细碎和元代纤巧诡异的诗风起了积极的作用,并开了前后七子“诗必盛唐”倾向的先河。集中还有《历代名公叙论》、《引用诸书》、《诗人爵里详节》,均保存了有价值的资料。特别是对诗歌的评论,除《历代名公叙论》外,又广为搜辑,“其有评论本人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 ( 《凡例》)。后世对 《唐诗品汇》褒扬者居多,但也有批评其取舍品评不当者。有明弘治六年(1493)刊本,卷首建文三年(1401)马德华序、王偁序、洪武二十八年(1395)林慈序及洪武二十六年高棅总序。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人汪宗尼校订本影印出版《唐诗品汇》,书末附《人名索引》。有 《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唐诗品汇》tang shi pin hui

Graded Collection of Tang Poetry→comp. 高棅(Gao B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