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时期
回族是安徽省一个人数最多、富有斗争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少数民族。
安徽回族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李勉”条就有“波斯胡人”行商、生活于今砀山一带的记载。波斯胡人即回族的先民。这是回族先民在安徽境内活动的最早记录。到了宋代,朝廷曾将部分回族先民安置“于淮泗之间垦种”。淮泗,即今安徽沿淮及淮北一带 古城寿县回民集中,其祖先就是北宋时期迁入的。寿城北原有“回回街”,宋时回民约200户、千余人,在西北隅建有清真寺。据1929年出版的《月华》杂志“全国清真寺调查表”反映,安徽宋代所建清真寺就有24坊。
我国流传有元代“回回遍天下”,而“江南尤多”的说法。“江南”指今江苏、安徽,这说明元代安徽已有相当多的回民。
元初太祖曾令“探马赤军”屯田入社,原在两淮(即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包括今皖中、皖东南、皖东北大部分地区)等地的色目人军士随处屯田,便形成一个个回民聚居点。世祖时(1260—1294),又在芍陂(今寿县安丰塘)一带屯田,先有屯田兵3000,后增调新附军2000,屯田户先后达14800余人,其中就有不少回民。
另据史料记载,元代,芜湖、全椒、亳州、涡阳、蚌埠等地都有从武昌、南京、北京、河南南阳、河北沧州、山东青州等地迁来的回民。
唐宋元时期
唐朝佛教在安徽传播进入高潮。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深入传播,佛教开始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禅宗开始产生,并传入安徽。被推崇为禅宗二祖的慧可和三祖的僧璨,曾往来岳西县司空山、潜山县天柱山等处,广宣禅宗佛法。此后禅宗在安徽大为传播,先在西部,后扩展到全省。这时安徽到处兴建寺庙,天柱山、九华山、黄山等名山为佛教徒所注意,先后建起了一些著名的寺庙,如潜山三祖寺、黄山翠微寺、九华山化城寺、宣城敬亭山广教寺等。唐开元年间(719—755)韩国僧人金乔觉航海来华,卓锡九华,邑绅建造化城寺以居之,皈依者日众,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开始创立。
唐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黄巢起义使唐朝分崩离析,战乱不断,寺庙多被毁坏,池州诗人杜荀鹤有“古寺拆为修寨木”之句(见《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可见佛教遭受了一个时期的破坏。直到北宋时期,遭受重创的佛教才开始复兴和发展,许多已经毁废的寺庙得到修复,扩大了规模,并新建了不少寺庙,大江南北,佛教气象庄严。但是,宋高宗南渡(1157)以后,淮河南北成为宋、金、元长期争战的场所,江北佛教又遭受了一次战火的破坏,长江以南在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下,佛教得以幸免于难。元代,朝廷对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佛教在安徽仍继续发展,只是时间较短,建树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