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哲赫忍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哲赫忍耶 哲赫忍耶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公开的”、“响亮的”。是中国伊斯兰教四大苏非学派之一。因主张高声念诵赞词,故又有“高念派”之称。清乾隆年间由甘肃阶州今武都人马明心(1719~1781)传入甘宁青一带。马明心,字复性,经名伊卜拉欣·屯拉维尕耶·屯拉海(意为“维护真主之道的人”),逝世后被尊为来海达依 (意即 “为真主之道牺牲的人”)。他于清雍正年间去麦加朝觐,在也门等地长期求学,乾隆九年(1744年)回国开始在青海循化、甘肃河州等地传授哲赫忍耶教旨。后因与花寺门宦发生冲突,马明心被迫离开河湟,移居定西官川,继续传播其学说, 信众日益增多。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 循化地区马明心的学生苏四十三等发动撒拉族、回族、东乡族哲派群众反清起义,马明心被官府从官川家中逮捕并杀害于兰州城。哲赫忍耶的教义、礼仪主要是: 敬主赞圣、“尊经从训”, 主张先 “教乘”后“道乘”,“道乘”修持只限于极少数有条件、有决心的继承人,不要一般信众都去进行“道乘”修持;简化了聚礼的拜数,主张只礼10拜,而其他派别主张礼16拜;反对传教人、阿訇利用施舍聚敛财富,认为接受施舍者,应该主要是贫穷的穆斯林;主张清真寺要庄严肃穆、整洁纯朴,反对大兴土木,用彩色修饰清真寺; 教权实行道堂、教区和教坊三级制,形成教主、热依斯和开学阿訇的管理体系;崇敬拱北和教主;教主一职最初传贤不传子,后来发展为父传子受世袭制;传教者须单独坐静干功,信徒随五时礼拜集体干功高念“齐克尔”,赞圣词调; 主张走“束海达依”(殉教)的路,但并不赞成无谓的牺牲;教民以戴黑白六角帽和不留鬓须为明显特征,等等。哲赫忍耶学派在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失败后, 形成了沙沟门宦、北山门宦、南川门宦和板桥门宦4个分支门宦,教民分布于西北及云南、贵州、吉林、新疆等13个省市区。 ☚ 虎夫耶 嘎的林耶 ☛ 哲赫忍耶见“哲赫林耶”(185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