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他病
品他病为中南美洲等地区由品他病密螺旋体所致的一种非性病传染病。我国从未发现过本病。其临床特点为只累及皮肤,开始时在螺旋体侵入处出现原发性丘疹,二期时全身性发疹,晚期出现色素增多和脱色斑。由于这些色素变化历久不退,所以用“Pinta”(西班牙文,意思是斑疤)来命名。
品他病密螺旋体形细长,8~35μm长,0.2~0.3μm宽,旋圈整齐如弹簧,能游动,形态和梅毒、雅司螺旋体相同,但三者间无交叉免疫。本病是通过紧密接触传染,输血不传染,亦无胎传性。昆虫螫咬、皮肤破伤,可促发传染。
潜伏期为2~60天,平均2周左右。最先在暴露部位螺旋体侵入处出现原发损害,为一充血性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大,在1~3个月内长大到直径1~3cm,表面起糠粃样鳞屑,触之有些浸润。以后在它四周可发生卫星状小丘疹,随后扩大,可融合成充血性带鳞屑的斑块,直径10cm或更大。附近淋巴结可肿大,但无疼痛。原发皮损如不治疗,可经久不退,常和二期皮疹并存。二期皮疹在传染后3~9月间出现。开始时为充血性带鳞屑的损害,常呈环形,边缘比中部稍隆起,成批发疹,分布不对称,四肢较多。形态常似银屑病、癣病、结核样型麻风和湿疹。皮疹经1~3年或更久逐渐变为色素增多或脱色的斑片。此期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晚期损害在传染后1~3年才出现。可继发在尚未消退的二期损害或另在正常皮肤上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从灰蓝、黄色、棕黄到白色不等,决定于损害存在的时间、表皮内黑色素消失的快慢和真皮噬黑素细胞积聚的多少。就是在同一患者,各皮损颜色的转变快慢也不一致。一般分布在额颊、耳、前臂、手背、足背等处,头皮不受累。蓝色损害可呈点状,最常见在眉上部、鼻旁二颊,持续1~2年。棕色损害一般发在小腿,存在的时间更长。白色损害可发在任何部位,但好发在躯干、四肢的隆凸部,特别是腕、肘、踝和膝等处,出现后不消退。由于不同颜色的皮损可同时存在,减色或脱色皮损中留有许多色素小岛,损害四周又有色素增多,所以色样离奇。脱色处的皮肤萎缩,稍硬,汗毛脱落,光滑如白瓷。
晚期品他病在小腿、前臂、肘、踝、膝和掌跖可有角化增多,皮肤增厚,粗糙和鳞屑。经若干年后,该处皮肤萎缩、变薄、干燥、易皱、缺汗与皮脂。关节附近可出现质坚的近关节结节。
本病与梅毒不同处是品他病的各期间相互交叉连接,很少存在着隐性期,其次,品他病不累及内脏、骨胳、神经系统等。早晚期皮损不破溃,倘无继发感染,淋巴结在各期变化不明显。
组织病理 示原发损害表皮棘层肥厚、水肿,有淋巴细胞侵入,基底层液化变性和黑素消失。真皮上层有较多噬色素细胞和由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的浸润。毛细管和小动脉扩张,其内皮细胞轻度肿胀。用银染色表皮内可见螺旋体。二期损害的病理变化大致和初期相同,但螺旋体较多,病变更明显。晚期色素损害处可见表皮萎缩,钉突消失,基底细胞、胶原和弹力纤维变性,真皮有噬黑素细胞积聚和中度淋巴细胞浸润,银染色可找到少数螺旋体。在色素减少或消失处,表皮萎缩,真皮内已无噬黑素细胞与螺旋体,细胞浸润、毛囊和皮脂腺也消失。
根据本病流行地区限于中、南美洲,大都在童年从非性接触得病,病损发展缓慢,无全身症状; 原发损害大都在小腿; 二期损害好发在暴露部位,分布不对称;三期损害则对称分布于暴露部,色素变化突出,无内脏损害等临床表现,即应考虑本病。从原发及二期损害处取血清做黑视野映光检查可找到品他病密螺旋体,从晚期色素损害处取血清检查偶呈阳性。在得品他病感染后的头3~4个月中,血清沉淀,补体结合及荧光试验阴性,再后则转阳性,所以要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来诊断。治疗同早期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