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中耳气体得不到补充,形成负压,而产生耳堵塞、胀闷感、听力减退、耳鸣及自声增强等症状。检查可见鼓膜内陷,轻度或中等度传音性聋。急性者发病急剧,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者常见于鼻及鼻窦慢性炎症、增殖体肥大、鼻咽肿瘤。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定期吹张,必要时可行手术。
咽鼓管阻塞
咽鼓管阻塞是指吞咽、呵欠、喷嚏及捏鼻鼓气时,不能使管腔开放,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使管腔粘膜有炎性反应所致。其结果是中耳气体得不到补充,造成负压,而产生耳堵塞、胀闷感,听力减退,耳鸣及自声增强(见“咽鼓管异常开放”)等症状。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听力检查示轻度或中等度传音性聋。急性者发病急剧,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时有发热等症状。一般根据上述主、客观症状和体征,诊断不难。急性期一般不做通畅度检查和吹张术,以防炎症扩散。反复吹张可解除中耳负压。治疗同上呼吸道感染,有全身症状者,参照血象,初步判定系病毒抑或细菌感染,选择相应药物内服或注射。仅有局部炎症者,应以局部治疗为主,用麻黄素滴鼻有助于咽鼓管咽口粘膜退肿。上述治疗均能在数日内使症状消失。
慢性咽鼓管阻塞常见于鼻及鼻窦慢性炎症、增殖体肥大、鼻咽良性及恶性新生物的患者。咽鼓管鼓口阻塞则常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其原因可为肉芽或膜性组织的封闭。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听力减退,鼓膜内陷或鼓室积液(见“非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为去除致病原因,定期吹张,经鼓膜置通气管。如有必要和条件许可,则可施行鼓室成形术,在清除病变的同时,钳除肉芽或封闭膜,以使咽鼓管恢复功能。病因属变态反应者,应行脱敏疗法。如有骨性阻塞可考虑行咽鼓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