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部正常X线解剖
咽喉部是以骨和软骨为支架,由软组织构成的管状器官,可利用腔内气体自然对比或造影进行X线检查。咽部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和喉等部分。
鼻咽: 自颅底至软腭的咽腔称为鼻咽。其前与鼻腔相通,以鼻中隔和下鼻甲后端为界,在侧位和颅底位片上易分辨。鼻咽下界与口咽相通,仅当软腭上提、关闭咽腔时方暂为其底壁。鼻咽顶以蝶骨和枕骨斜坡为界,后壁以环椎前弓和枢椎为界,均以侧位观察为好。正常人鼻咽腔大小和形状差异较大。儿童因有增殖体存在,顶壁较厚,可达10~13mm左右,表面常呈锯齿状,10岁以后多渐萎缩,20~25岁后其厚度变化小,约3~5mm; 顶和后壁交接处呈柔顺凹弧状,称鼻咽顶后壁,其厚度最大,为15~17mm左右;鼻咽侧壁以颅底位观察为好,大多双侧对称,于破裂孔稍前方有咽鼓管隆突向腔内凸起,鼻咽造影可使隆突内之咽鼓管显影,隆突之后方有咽隐窝显影。在观察鼻咽侧位片时,应注意勿将下鼻甲后端或耳垂重叠影误为肿块; 在颅底片上,舌根与口咽腔重叠也勿误为鼻咽部病理改变。
口咽: 自软腭至会厌上缘(或舌骨) 的咽腔称为口咽,以侧位观察为好,其前与口腔相通,前上壁有软腭和悬雍垂,呈舌状,前下壁为舌根背面,富有淋巴组织时表面可不平。两侧壁由腭弓和扁桃体组成,扁桃体肥大者可见枣形块影重叠于悬雍垂下方。咽后壁即颈椎前软组织,婴幼儿因粘膜下组织疏松,可随呼吸和颈部伸屈而有较大变化,只有在吸气时摄片才能表达其实际厚度,3岁以下可达7~8mm左右,5~10岁儿童厚约4~5mm,成人咽后壁之厚度较薄,约为3mm左右。
喉咽: 自会厌上缘(或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的咽腔称为喉咽。前壁经喉入口与喉部相通,在会厌与舌根之间形成会厌谿。两侧壁在披裂后外侧有梨状窝与食管上口相通。喉咽后壁即相当于环甲后区,正常成人厚度介于咽后壁和颈段食管(气管后椎前软组织)之间,后者成人厚度约12~14mm,儿童约10mm左右。喉咽部一般以钡餐造影检查为好,正面观在会厌谿底部可见舌会厌皱襞将其分成两半,双侧梨状窝则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影。
喉部: 喉部上与口咽相通,下与气管相连。成人喉体一般与第4~6颈椎等高,婴幼儿喉体位置较成人为高,老年较低。喉体高度除有个体差异外,且可随神经肌肉的功能或活动情况而产生差异,无重要临床意义。
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为喉部主要支架,前者如向后张开的书面,侧面为方形; 后者如带印章的指环,弓在前、板在后,板之上方附着披裂(杓状)软骨,板的外侧与甲状软骨下角相关。20岁前软骨多未钙化,X线不能显影,钙化一般自后下向前和上方扩展,男性钙化较广,老年人喉软骨大部钙化时,平片摄影可因其掩盖喉内结构而影响诊断。
会厌软骨如叶瓣状,上缘都高于舌骨,根部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喉侧面光滑,与喉室相交成锐角; 两侧缘为会厌披裂皱襞,向下止于半球形的披裂上端。在会厌之前、会厌谿之下,颈前隐示三角形均质密度较低区,称为会厌前间隙,系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
在喉腔内,于会厌根部自前向后有一水平梭形透亮裂隙,称为喉室,其上方由假声带(亦称室带)、下方由真声带(简称声带)组成,两带厚度相仿,约5~7mm。两声带间的裂隙称为声门裂; 假声带上方与会厌披裂皱襞前下的透亮空间称为喉前庭; 声带下缘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称声门下区,其前壁之上端向前倾斜,与喉室前端相连,形成声门下区漏斗状表现,声门下两侧壁则与声带下缘相连,呈对称性弓形表现。声门下区透亮管腔下端与颈段气管相延续。
喉部为呼吸和发声的重要器官,其形态可随功能而变化,吸气时真、假声带外展,声门裂增宽,呼气时反之,发高声时真、假声带内收,向中线靠拢,喉室显影,以正位体层或喉造影片显示为好。吞咽时会厌转向后下,喉体上提,关闭喉入口,防止食物进入喉气管内,以透视观察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