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咸阳大辞典︱序一 序一 张岂之 我国辞书的编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掀起过一个热潮。近年来,各类辞书更是林林总总,品种繁多。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咸阳大辞典》,作为陕西咸阳的一部地域性百科辞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民俗等领域,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值得我们重视。 我在陕西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但也经常和学生到各地实习调研,对咸阳地区的情况亦了解较多。咸阳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京都所在地,也是汉唐时期的皇家陵园。就文物而言,那里的茂陵、昭陵、乾陵及新开发的阳陵等27座帝陵,闻名海内外,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历史博物馆。就人物而言,那里诞生过包括班彪、班固、班超、班昭以及李靖、王重阳、王恕、马理、杨双山等数以百计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及刘古愚、宋伯鲁、于右任、吴宓、范紫东等近代文化名人。建国以来,咸阳市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咸阳从原来与西安市毗邻的一个县城,逐渐成为关中中部的一座中等城市,其发展速度在西部地区是比较快的。咸阳以电子、纺织、能化、医药保健、旅游为支柱的主导产业,以及粮油棉果等农业产业,也具有传统的优势。近年来,咸阳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地热城和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其文化遗产和建设成就,皆十分可观。 另外,我在和郭琦、史念海先生一起编纂《陕西通史》一书时,曾对包括咸阳在内的陕西历史文化和思想史有过研究,尤其是对北宋横渠“关学”和明代“三原学派”作过分析,注意到其在宋明思想界的学术影响。尽管我不赞成横渠关学延续到明清时期的观点,但是以冯从吾《关学编》所著录的关学传统,仍然被历代关中学者所认同。近代陕西学者的思想传承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 咸阳市人民政府主持、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咸阳大辞典》,旨在以百科辞书的方式对上述文化遗产和建设成就加以研究和总结,是很有价值的。其特点,一是图文并茂,规模较大。全书300多万字,计有插图600余幅。先后有128家单位、200多名地方志工作者参与编纂,有10多位地方专家、学者自始至终参与此项工作。在城市辞典中,属于部头较大、参与者众多的一种。二是收录宽泛,内容详尽。全书收录范围,既包括了地质地貌、产业经济、地方历史、社会发展,也包括了地名、人物、文献、文物、事件等。由于编者立足于历代地方史志的编写,拥有博深而广泛的地情资源基础,因而辞条内容较扎实、详尽。三是突出重点,特色鲜明。辞书列入咸阳市3600多条地名,延伸到全部行政村,在其他各类著述中是独一无二的。另外,在“文献”中纳入了近百部家谱、族谱,在“民俗”中列出了数百条民风习俗,在“文物”中列出了等级以上全部重要文物及文物单位,也都构成了显著的特色内容。四是释文规范,资料翔实。辞书编纂工作历时六年之久,开展工作前曾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设计了编纂方案;工作期间又反复修订,反复读校,以确保编校质量。总之这是一部严肃认真、学术含量很高的地方志书,对于咸阳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对于陕西省和西安市的了解。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们对此书的编写倾注了大量心血,陕西人民出版社也提前介入,参与指导和编校,为辞书的规范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咸阳大辞典》编纂初期,编辑部曾征询过我对编写辞书的一些意见和想法。编写完成之后,他们又请我题辞作序。我在陕西长期工作,对陕西、对咸阳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想借此予以表达。是以为序。(作者系西北大学原校长、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 |
☚ 咸阳大辞典︱庄陵翼马 咸阳大辞典︱序二 ☛ 0001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