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咏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咏史

咏史

组诗名。西晋左思作。共八首。以咏史为咏怀,或抒写政治抱负,或抨击门阀制度,具有强烈反抗精神。诗意深刻,感情充沛,语言淳朴,笔力雄健,有“左思风力”之誉,对后世咏史诗影响颇大。

☚ 赠兄秀才入军诗   游仙诗 ☛
咏史

咏史

❶晋组诗名。左思作。见《文选》卷二一。诗共八首,托古讽今,借咏古人古事以抒写自己的怀抱。西晋时代,门阀制度形成,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左思虽博学能文、怀抱建功立业壮志,却因出身寒门而屈居下位,才能受到压制,理想不得实现,内心的愤慨不平发而为《咏史》八首。第一首“弱冠弄柔翰”为八篇的总序,自叙文才武略、有志卫国立功,以及功成身退的旨趣。从“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诗句推断,此诗当作于晋武帝咸宁六年(280)灭吴以前。诗以“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概括其强烈的报国效力之心。以下七首分咏鲁仲连、扬雄等古人古事,借史咏怀,抨击门阀制度,蔑视士族权贵,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诗歌情调高亢激扬,笔力骄健劲挺,被钟嵘誉为“左思风力”(《诗品》卷中)。明胡应麟《诗薮》亦谓《咏史》八首“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❷清诗篇名。龚自珍作。七律。见《龚自珍全集》。道光五年十二月(1826.1)写于崑山:“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此诗名为咏史,实是讽今,矛头指向腐朽的清廷统治和残酷的文字狱。通过对盐官帮闲得利、士宦小人掌权、一般学子埋头著书庸碌怕死的社会现象的冷峻嘲讽,表露了诗人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诗末二句反激上文,赞叹田横五百壮士的死节,劝喻文人士子不要受功名利禄之诱,当关心世事,以气节为重。全诗语言质朴凝炼,旨意丰厚深远,历史典故的恰当运用,增强了诗歌表达的婉转含蓄。

☚ 悼亡诗   扶风歌 ☛

咏史

 

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盘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本诗写于道光五年十二月(1826年一月),诗人守母丧后客居江苏昆山时。
 古典诗歌中的“咏史”,常借题发挥,或抒写怀抱,或讽谕现实,题“咏史”实讽今。龚自珍这首《咏史》诗,也不例外,它借史以讽当时的黑暗政治,并对一批所谓名流加以讽诫,还忠告他们对清廷别抱幻想。
 

* * * *


 

首联:指出东南文士大犯“金粉”病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金粉,旧时妇女化妆用的铅粉。古典诗词中多用来表示绮丽繁华的意思。此处形容繁华豪奢生活。东南十五州,泛指江南地区。这里所谓“名流”,含有几分讥刺之意。这是说,繁华富庶的江南地区,士大夫名流之间,恩怨重重,矛盾很多。意指东南文士多忘怀国事,醉心于名利和声色的追逐,沉溺于个人享乐之中。
 

颔联:揭露清廷的黑暗吏治


 
 牢盘狎客搡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先说牢盘狎客,指掌管盐务官僚的帮闲人物或盐商家中的帮闲清客。牢盘,原指煮盐器具。《本草》云:“煮盐之器,汉谓之‘牢盘’。”这里是借指专管盐务的官僚或经营盐务的盐商。狎客,原指陪伴帝王游乐的“幸臣”。此指为权贵豪商所亲近狎暱之人,如清客等。至于团扇才人,各家注释不一,有指皇帝亲信;有说泛指流连声色的无行文人;也有的说,泛指惯于阿谀奉承之人。团扇,是古代宫中常用的圆形有柄的宫扇。才人,女官名,常管宫中宴寝之事。晋武帝时设置,延袭至宋。
 对于上述解说的分歧,其原因是人们对于它是作为一个词语呢,还是两个词语来看有关。依我看,应当把它们看作一个词语,即:“牢盘之狎客”、“持团扇之才人”。这就容易取得统一看法。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掌管盐务官僚的帮闲清客,居然操纵着决策全权;惯于奉承阿谀无行之徒,现今居于得意的重要地位。
 

颈联:鞭挞士人的庸鄙行为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这是说,读书人一听到“文字狱”,就吓得赶快跑开;即使有人还在著书立说,也不过为了糊口而已。
 这里,补释几个词语:
 避席——古人布席于地,各专一席而坐,离席而起表示敬意,称“避席”。此指离席而走,表现害怕之状。
 文字狱——旧时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他们故意从诗文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康、雍、乾几代的“文字狱”炽盛,迫害甚酷。
 稻粱谋——本指禽鸟寻找食物。此借指人们谋生之意,即为自己生活打算。
 
 

尾联:借典揭露朝廷骗局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这里引用了田横抗汉的典故,借以讽刺清廷惯于设骗局欺瞒世人。据《史记·田儋列传》载(大意):田横,原战国时齐国贵族,秦末自立为“秦王”。汉高祖即位后,田横同徒属五百多人逃到海上,以示抗汉。高祖招降云:“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而田横仍不愿事汉,在赴洛阳途中自刎,从者二人亦自刎。岛上五百人闻横已死,亦均自杀,世称“田横客”。列侯,汉代一种侯称。汉制,同姓王子封侯,称“诸侯”;异姓者封侯,称“列侯”或“通侯”。
 这两句是说,像田横五百壮士那样的人,怎么都不见了,难道投归汉朝的真能封侯做大官? 言外之意是,警告士大夫们不要醉心于功名利禄,不要对朝廷心存幻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坚持气节者的赞颂与醉心功名者的讽诫。

诗词《咏史》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注释】 ①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肉刑:对犯人切断其肢体或割裂其肌肤之刑。②太仓:中央政府积谷之仓。递:递解。③《鸡鸣》:用《诗经·齐风·鸡鸣》篇意,暗喻淳于公获罪是遭谗毁。④晨风:即鹤(zhan沾),是一种猛禽。⑤恻然:犹恻隐,对受苦难者表示同情。文帝悲怜缇萦意,乃下诏除肉刑。⑥愦(kui溃)愦:糊涂。
 
 【译文】 自三王以来仁德更加浇薄,后世君主理政专用肉刑。主管太仓长官有罪当受处罚,传令马上逮捕递解京城。临行前他深恨身边没有儿子,危难时节无人援救孤苦伶丁。小女缇萦为父言所痛苦感叹,人被处死再也不能复生。毅然进京至宫阙上书天子,替父洗冤寄意于古歌《鸡鸣》。悲戚忧伤如心肝被摧坏撕裂,歌声激切像晨风鸟扬声悲鸣。大汉圣君孝文皇帝深受感动,怜悯缇萦女一片苦心挚情。男儿虽多却都是糊涂无能,为父昭雪比不上弱女子缇萦。
 
 【集评】 梁·钟嵘:“班固《咏史》,质木无文。”(《诗品·总论》)“孟坚才疏,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诗品》卷下)
 清·王夫之:“或缛其简,或节其余,就彼语结赞,无事溢词,史笔诗才有合辙矣。”“用肉刑者三王之薄德,诸老先王必欲割人鼻势以卖弄肚皮骨董,闻孟坚此语曷少思之。”(《古诗评选》卷四)
 
 【总案】 班孟坚《咏史诗》,仅就事直陈,篇后结赞,无复比兴寄托,铺排渲染,是以史家笔法入诗,讲究核直,不尚华丽,故钟嵘谓其“质木无文”。然其首创“咏史”一体,功不可没。自是以后,代有发展,至晋左思《咏史》,借史咏怀,由叙事变而为抒情,又为之开拓新领域。又此诗通篇五言,为文人五言诗的早期作品,对五言诗的登堂入室,亦有贡献。近人郑文,著《汉诗选笺》,以为此诗不仅直叙淳于公事,亦有所寄托。班固晚年坐窦宪之罪免职,洛阳令又挟嫌系之狱,而固诸子不肖,多不遵法度,无人为之昭雪,其感叹之心由是而生。此说亦本之钟嵘“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斯人也,而有斯困,悲夫”之说,但能体察苦心,生发明了。故录以彰之。

《咏史》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咏史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殁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踏着历史的足迹而前进的。历史上不断地发生种种复杂事件,分别有其不同的善恶是非的意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或因条件所限,或因功利的需要,或因角度的差异,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评论和认识。后来人又借助于前人的评论和认识,结合自己的实践和需要,又产生了新的评论和见解。代代承继而又代代创新,历史上同一样事件便有多种多样的见地,人类文化遗产便是这样发展下来。咏史、怀古之作便是这道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它一面保留历史事件的躯壳,另一面又流动着时代生活的血液,活跃着时代的生命。否则,只重复历史事件本身而没有新的发明,就不是有价值的作品。

王粲这首诗所咏的本事在《左传》和《史记》等书中已有详细记载,诗经中《黄鸟》三章是专就此事而作的。公元前622年秦国国君秦穆公任好死了,子车氏的三弟兄奄息、仲行、鍼虎原是当时英俊出众的人才,却被拉去殉葬,秦国人痛惜他们,为他们唱出了三章挽歌。这是《黄鸟》三章的角度。《左传》中实录此事之后,尖锐批评秦穆公“死而弃民”, “难以在上”。这又是一种角度。《史记》中具体举出穆公死后,殉葬者达177人之多,子车氏三良亦在其中,由于这样残暴行为,完全违背先王遗德重法的传统,所以秦穆公不可能取得诸侯信服成为当时盟主。《史记》这样评论便更有理论性和逻辑性。三良殉死这个历史事件到了王粲手中,又有新的理解。 《文选》五臣注指出,魏武帝曹操常因“己事诛杀贤良,故托言三良以讽之”。显然,王粲吟咏此事有着明显的现实针对性。在史实材料的使用上,与《诗经》、《左传》、《史记》的角度都不相同。王粲咏史,在于斥责秦穆不恤人才的残酷,同时赞盛三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由于附着了现实的精神和创作上的新角度,这首诗所咏的史实便有了新的生命,获得了流传的力量。

诗的开篇便明确指出:自古以来所有有识之士都是鄙弃残酷的殉葬制度的,秦穆公以三良为自己殉死这件事只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遗憾。王粲不写“三良殉秦穆”,而写“秦穆杀三良”, 强调了个“杀”字。杀与殉死角度不同,态度有别。这里,揭露统治者是屠杀生灵,而被杀者又是俊良之才,其残酷之状可知!杀了以后,于自己无益,于人有害,于事无补,只落得个“空尔为”!其愤慨之情可知。接下来,作者没有从正面揭露秦穆如何惨无人道,而是用两相对照的描写来显示殉死制度的残酷。一方面是死者知思报主,视死如归的坦荡胸怀,另一方面是死者家属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悲惨场面。忠心事主,本应受到君主的恩赐,可事实上得到的是灭顶之灾。通过强烈的对照,这位“临殁”还要人从死的秦穆公,其残暴的特征便不言自明了。这样写比起《左传》或《史记》中指出秦穆公不是好君主,不能成就霸主事业能更耐人思索。

王粲这首诗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热烈地赞扬子车氏三兄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尚气概。当然从今天看来,殉死终不算得怎样英雄。但是在二千年前的历史环境下,其前提条件是不得不死的。所以在临死之前的具体态度却能区别死者的人格力量。作者指出子车氏兄弟有自己的明确志向: “人生各有志”;不论处境如何总要坚持自己的追求: “心亦有所施”。那么他们的志向和追求是什么呢?就是忠君报主。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在当时这是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所以作者热烈地赞美他们“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当然,忠君报主这种观念已经十分陈旧了,但是赞美人要有自己的志气,有自己的追求,身体尽管被摧残,仍然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欣赏王粲这首咏史诗,仍然有深刻意义的。


诗词《咏史》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高 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原诗今译】


 魏国大夫须贾尚能脱下身上的绨袍,
 全是范叔装扮寒士引起怜悯的功劳。
 但须贾毕竟是俗眼不识天下的才士,
 才把赫赫秦相和布衣百姓画了等号。


 【鉴赏提示】
 凡咏史诗都是借吟咏古事以寄寓或表达某种思想情绪的,本诗也不例外。它是高适联系自己的遭遇,借吟咏战国时秦相范雎的一件故事,表达了对自己不凡才学的自负和对轻视自己、把自己看成寻常之辈的人的嘲笑与轻蔑。《唐诗解》中说: “达夫少尝落魄,晚年始贵。疑当时必有轻之者,故借古人以咏之。”所表明的就是这个意思。但诗中没有指出“轻之(诗人)者”是谁,有人据《旧唐书》本传中所说“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风骚,唯以举子待之”的话,而认为此诗可能是针对李林甫而发的,这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作为深入理解本诗之参考。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绨袍,厚绸子做的絮袍。范叔,即范雎,战国时秦相。这两句说的是历史故事,属一般咏史诗通例。所说历史故事简况如下: 战国时范雎因家贫先曾在魏国大夫须贾门下做门客。一次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看重范雎,于是赐他十金和牛与酒。须贾以为范雎通齐,很恼怒,回魏后就把这事报告了魏相魏齐。魏齐于是使人鞭打范雎几乎致死。后来范雎设计逃到秦国,化名张禄,做了秦相,佐秦攻伐诸侯,威震天下。魏国听说秦将伐魏,派须贾使秦。范雎听说须贾来了,故意穿着破旧的衣服去见他。须贾见他贫寒,很是同情,取了一件绨袍相赠。不久知道了秦相张禄便是范雎,大惊之下前往请罪。范雎因为须贾赠绨袍有故人之情,饶了他不死。一般咏史诗在叙说史事时多只限于叙事,但这二句叙史同时也是一种评判,渗入了诗人对这件史事特有的认识和态度: 须贾看到范雎贫寒,于是赠以绨袍,虽有故人之情,但也不过如此罢了,因为他原来就没有认识到范雎的才能,只能做一件恤寒的好事。其愚钝的资质,浮浅的眼光、俗人的爱式,真是呼之欲出了。确实不足道呵!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天下士,天下人共同推重的饱学才能之人,指范雎。布衣,平民百姓,此指寻常之人。这两句诗是诗人评史之言。它把前两句中所渗含所笼罩的诗人对该史事的认识、态度完全挑明了。明评史事,实寓己意。寄寓了诗人对不知自己者和把自己看成布衣之人的嘲笑和轻蔑之情。当然,这两句诗的意味还要更加深长,它把这同类的事理还推了开去,使之具有了广泛的意义,体现了诗人吟咏这件史事的良深用意。
 本诗诗风很值得称道。按说一个人怀才不遇,受人冷落,吟咏时难免忧伤和感慨不已,但此诗却充满了超迈的精神,感叹而不哀伤,自负而不骄纵。语气当中也透出了一种压不住的豪气与向上的力量,叫人感到了盛唐蓬勃的时代精神,从而成为咏史诗中风格独特的一首难得的作品。

历代诗词精品之《咏史》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陆次云


 儒冠儒服委丘墟,文采风流化土苴。尚有陆生坑不尽,留他马上说诗书。

 
 秦始皇为巩固其封建专制,推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造成一代知识分子和文化的空前浩劫,结果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后代诗人对此往往以激烈的感情,予以无情的嘲讽。唐章碣《焚书坑》、明袁宏道《经下邳》、清陈恭尹《读秦纪》与陆次云本篇,都是传诵之作,可以参看。
 《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进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诗经》)、书(《尚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制曰:‘可’。”又有侯生卢生者不愿为始皇求仙药,“于是(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转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此诗的前两句就是对上述史实的概括:“儒冠儒服委丘墟,文采风流化土苴。”上句言坑儒,下句兼言焚书。
 尽管秦始皇实行了如此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化与学者皆未绝种。到汉初,学术文化很快得到复兴。传习诗经者就有齐、鲁、韩、毛等流派。前三者皆立于学官,置博士弟子;“毛诗”经东汉马融、郑玄等推重,且为之注、笺,遂盛行于世。还有一位不怕死的伏生,在秦火中将尚书藏于屋壁。汉初尚遗二十九篇,教授于齐鲁间。文帝时遣晁错往学,伏生已九十余岁,经其女通传口授,即“今文尚书”,立于学官。而陆次云在此诗中单单举出一位陆生,即汉高祖谋士陆贾,是大有缘故的。《史记·陆贾列传》载“陆生时时前说诗、书,高帝(刘邦)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与马上治之乎?’”可见陆生虽非大儒,但敢于纠正汉高祖轻视文化的偏见,是很有胆识的。“尚有陆生坑不尽,留他马上说诗书”语意之妙,一在“说诗书”于“马上”,以见“马上得天下,不可与马上治之”之意;二在“坑不尽”三字,使人联想到“烧不尽”(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现出文化传统顽强的生命力。又以“尚有”、“留他”相钩勒,亦有“秦法虽严亦甚疏”(陈恭尹)的冷嘲意味,最后,作为一位与“陆生”同姓的后代读书人,他举出这位汉代先人而表彰之,又未尝没有引以为荣之意。凡此,都增加了此诗的涵味。
 清人王文濡评此诗云:“始皇焚书,则犹有黄石公授张良之兵书;销锋镝,则犹有博浪沙之铁椎;坑儒生,则犹有说诗书之陆贾。始皇愚处,一经拈出,真觉可笑。”诗一句说坑儒,二句说焚书,三、四句则总就焚书坑儒而反唇相讥,章法也很严密。后世以秦始皇自居者,亦在讽刺之列。

古典文学作品《咏史》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金粉东南十五州〔1〕,万重恩怨属名流〔3〕。 牢盆狎客操全算〔4〕,团扇才人踞上游〔5〕。避席畏闻文字狱〔6〕,著书都为稻粱谋〔7〕。 田横五百人安在〔8〕,难道归来尽列侯〔9〕?
 
 〔1〕这首诗写于清道光五年冬,通过写汉朝史实,借古讽今,揭露当时的政治黑暗。龚自珍(公元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三十八岁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因不满朝政,四十八岁时愤然辞官南归。晚年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讲学。龚自珍是晚清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一生有文章三百多篇、诗词七百余首,均收入《龚自珍全集》。 选文据《全集》。
 〔2〕金粉:古代女子化妆用的水银铅粉。这里借以形容繁华奢侈。十五州:指长江下游苏、浙、皖一带地区。
 >〔3〕名流:指当时的官僚权贵及依附于清廷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4〕牢盆:汉代称煮盐的器具为牢盆,这里指把持盐政的官僚。狎客:善于奉承拍马、甚得主子信任的门客。
 〔5〕团扇才人:东晋时,王导的孙子王珉,喜欢手执团扇,二十多岁就当了中书令,但只会清谈玄学,不懂政事。诗中借指钻进官场、趋炎附势的文人。上游:比喻上层社会。
 〔6〕避席:离开讲学的座位,意谓不敢讲学。文字狱:旧时统治者为镇压知识分子反抗,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罪状,对作者加以刑杀,称文字狱。
 〔7〕稻粱谋:谋食糊口。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8〕“田横”句:楚汉相争时,田横曾自立为齐王。刘邦灭楚称帝后,田横带着五百部下逃入海岛。刘邦几次劝降、威逼,田横耻于事刘邦而自杀,所部五百人也自杀。(见《史记·田儋列传》)。作者在诗中借用这个历史故事来和当时毫无廉耻、奉承巴结的人物作对照。这里问田横五百壮士在何处呢?意在指出如今的所谓名流,连有点骨气的人也找不到了。
 〔9〕列侯:汉代制度,异姓群臣中有功而封侯的,称为列侯。
 
 此诗作于道光五年乙酉,诗以咏史为题,实则借古喻今,意在揭露当时社会的腐朽和没落。整首诗叙事、议论浑然一体,用典准确、生动,讽刺中包含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愤慨。

古诗文《咏史》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晋] 左 思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11),濯足万里流。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作者《咏史》共八首,本篇原列第五。②灵景,指日光。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③紫宫,原为星名,即紫微宫,古以为天帝所居;此指皇宫。④飞宇,形容屋檐像鸟翼状的屋子。宇,屋檐。⑤峨峨,高高耸立的样子。⑥蔼蔼,形容众多。⑦攀龙客,指追随帝王诸侯以求取功名之人。扬雄《法言》:“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⑧欻(xu须),忽然。⑨被褐,指穿着布衣而有美才的隐士。阊阖,天上紫微宫门名,此指都城门。⑩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皇甫谧《高士传》载,唐尧欲让位给许由,许由逃到“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后又听说尧要任他为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表示对涉及功名利禄之士连听也不愿听。(11)千仞,极言其高。古代七尺为一仞。
 
 〔分析〕
 西晋的左思博学高才,但因出身寒微,故仕进艰难。他是太康时代的杰出作家,所著《三都赋》辞采壮丽,史称“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本传)。今传《咏史》诗八首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愿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风格遒劲,在太康诗坛上独树一帜。
 汉魏以来,高门士族日渐把持政权,至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立“九品官人法”,更从制度上保证了这种对权力的垄断,寒门之士很难有仕进并施展才能的机会。这种情况到西晋益盛,刘毅在太康间曾上书请废九品中正制,书中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语,但晋武帝不准。左思的《咏史》就是抨击这一不合理制度的作品。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五首,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京城洛阳宫室的壮丽,以及活动于其间的王公贵族。首二句写明朗的天空中太阳高照,阳光辉耀着神州大地。诗人在此壮阔的背景上再描绘出宫城建设的宏丽。“紫宫”即紫微宫,本是天上的星座名,也用来指帝王的宫殿;“列宅”形容宫中的房屋栉比鳞次。如果说“列宅”句意在状其广袤,那么“飞宇”句则表现其高峻。“飞宇”指像展翅振飞的鸟翼般的屋檐,它们高耸如天上的浮云。写完宫阙之壮丽后自然写到了出入于其间的人物,原来在这些高大的门楼内居住着众多的王侯卿相,“峨峨”状门楼之高,“蔼蔼”言人物之多。从表面上看,这一部分只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实际上它表现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气派,象征了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的门阀制度。
 诗的后六句为第二部分,转入自抒怀抱,表达了高蹈遗世的志向。“自非”二句紧承上文的“王侯”而来,转接严丝密缝。“攀龙”即指攀附那些王侯权贵。汉代扬雄的《法言·渊骞》曰:“攀龙鳞,附凤翼。”东汉班固的《汉书·叙传》也有“攀龙附凤,并乘天衢”之语。诗人自言:我本不是那种攀龙附凤的追名逐利之徒,怎么忽然会到洛阳这种地方来呢?严酷的现实促使他自我反省,终于幡然醒悟。接下去的四句,诗人表达了要远离世俗社会、投身隐居生活的志向。他要穿上粗布衣服,大步跨出京城之门,去追踪古代的高士许由。古时传说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就逃到颍水之滨、箕山之下隐居起来,并在颍水中洗耳,因为尧的话玷污了他的耳朵。诗人要像许由那样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在千仞高冈上抖衣,在万里长河中洗脚,以涤除世俗的尘污。这四句诗运用两组对偶句,连贯而下,有高屋建瓴之势,抑扬顿挫,音调高朗,尤其是最后两句意象雄伟,对偶工切,透出豪迈劲健之气,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在竞趋华丽的太康诗坛上,左思能以其诗独标刚健雄迈的高格,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这种风格根源于他的高才远志以及壮志不酬的抑塞磊落的情怀,故钟嵘《诗品》称“其源出于公干(刘桢),文典以怨”。清人沈德潜谓:“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铸伟词,故是一代作手。”(《古诗源》)此评切当而又全面。
 左思之诗不仅有继承传统的一面,也颇具开拓创新之功。即以咏史诗而言,最初班固的《咏史》诗仅是概括史事,质木无文,而左思的《咏史》则是借古抒情,正如清人何焯指出的:“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义门读书记》)近人钱基博在其《中国文学史》中评曰:“《咏史》之名,起自班固,但指一事;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栝本事,不加藻饰,此正体也。 而(左)思多摅胸臆,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本事不过借以为影子,不脱不粘。错综震荡,创格新特,而造语奇伟,不为陆机之绮练,亦异潘岳之清浅,骨气雄高,足追陈王(曹植)。”这段评论将左思《咏史》诗的特点成就概括得十分精当。以本诗而言,诗人干脆抛开史实的载体,直接叙写时事,抒情咏志。本诗采用对比手法,前半描写帝王公侯的奢华豪侈,极尽形容;后半表示对这一门阀社会的断然决绝,幡然醒悟后要阔步离去,前后反跌,更衬出他蔑视权贵的孤高气骨。

 〔评说〕
 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诗有意阔心远,以小纳大之体,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古诗直言其事,不相映带,此实高也。”
 胡应麟《诗薮》“太冲以气胜者也。‘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至矣。而‘岂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其韵故足赏也。”
 张玉谷《古诗赏析》“言干谒不如高蹈也。直是咏怀,史事不过许由一点耳。前六,似与前者‘济济京城内’蹊径相同,而此则有侯门深邃,不容干谒之意。后六,醒出干谒无用,不如高蹈可乐,以许为宗,俯视一切。结处写概,真有临崖勒马之势。”

历代诗词精品之《咏史》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本篇作于道光五年(1825),时作者因守母丧居杭州,期满后正客居江苏昆山一带,地处繁华温柔之乡,交际的是东南一方名流,目睹了当时儒林形形色色的怪现状,不满于士风的败坏,因而作了这首七律。明明是讽刺现实,却冠以“咏史”之题,不过是障眼法而已。
 一起表明此诗所讽,无非当代“名流”而已。“金粉”即铅粉,是古时妇女化妆用品,诗中多用来形容繁华绮丽之乡,又多与建都金陵的南朝相联系。“金粉东南”指当时作者所居住的江浙一带,能引起一些历史联想。“万重恩怨”即恩恩怨怨,昔者韩愈属之“儿女”(“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而此处属之“名流”,可见当时东南名士云者多是挟个人恩怨、小肚鸡肠的人物。“万重”与“十五”在数量上形成对照,可见地方不大,矛盾颇多。
 中四句进而为“名流”画像。一句写善于奉承拍马之徒把持着盐政这样的要职。“牢盆”乃煮盐器具,代指盐政;“操全算”乃当时市井语,意即把持。旧时此诗是针对两淮盐政曾某罢官而作,曾以谄事和坤得进,而日事荒宴(王文濡注),故句云。一句写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官居高位。“团扇才人”本指东晋豪族王导的孙子王珉,此人喜执团扇,性行放纵,虽任职中枢,而不问政事。一句写不少士大夫被雍正、乾隆两朝的文字狱吓破了胆。这些人说话做事处处小心,动辄避席,表示敬畏。一句写不少士大夫钻进纸堆,脱离现实著书立说,以求保其俸禄(“稻梁谋”语出杜诗)。可见所谓名流,其实都不过是些禄蠢而已。前二是无情的鞭挞,后二更多鄙视和悲悯。同时也揭露了清朝的文化专制所造成的黑暗而沉闷的现实。
 最后二句撇开现实而“咏史”。秦末时田横据齐地称王,刘邦统一中国后,田横率其部五百人入海岛。刘邦诱降道:“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终耻事刘邦,遂自刎,五百士亦然。二句意谓——像田横五百士那样有骨气的、可杀而不可辱的人,如今还找得到一个半个么?假若田横五百士屈节事汉,难道个个都能封侯么?恐怕只能落得身名俱裂,为天下笑罢。言在彼而意在此,看似凭空虚拟,实乃针对时下禄蠹即“名流”而作毒讽。
 本篇可以说是用诗体写成的杂文,它针对“名流”这一特定阶层;抽出其本质特征予以针砭,不留面子,同时也暴露了晚清社会和政治的腐朽和黑暗,间接表明了政治变革的势在必行。在写作上,本篇既运用了古人事语,或正用(如“团扇才人”)或反用(如“田横五百人”),又吸收了市井语、新名词入诗,如“牢盆”、“操全算”、“踞上游”、“文字狱”等等,令人耳目一新,而笔墨尤见泼辣,增加了讽刺力度。

咏史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咏史者,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日]遍照金刚 《文镜秘府论》南卷)

史诗勿轻作。或己事相触,或时政相关,或独出断案。若胡曾百篇一律,但抚景感慨而已。(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诗人咏史最难,妙在不增一语,而情感自深。若在作史者不到处别生眼目,固自好,然尚是第二义也。(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引 《诗法》 语)

晚唐人多好翻案,如温飞卿则有“但得戚姬甘定分,不应真有紫芝翁”,徐寅则有“张均兄弟今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此犹阴平之师,出奇倖胜则可,若认为通衢,岂止壶头之困! (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

王介甫《明妃曲》二篇,诗犹可观,然意在翻案,如“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其后篇益甚,故遭人弹射不已。至高季迪长篇,则翻案愈奇,结句曰:“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不须怜。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意则正矣,有此事否?恐终是文人之语,非儿女子之言也。余因思此题终不及储光羲“胡王知妾不胜悲,乐府皆传汉国词。朝来马上《箜篌引》,稍似宫中闲夜时”。大都诗贵入情,不须立异,后人欲求胜古人,遂愈不如古矣。又郭代公曰:“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乐天则曰:“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似此翻案却佳,盖尤为切情合事也。(同上)

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 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息妫诗》云:“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赤壁》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息妫庙,唐时称为桃花夫人庙,故诗用“露桃”。《赤壁》,谓天意三分也。许彦周乃曰:“此战系社稷存亡,只恐捉了二乔,措大不识好恶。”宋人之不足与言诗如此。张又新《赠妓》诗:“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成眠”。梦,用襄王、神女事也。《幽闲鼓吹》讥之曰:“不眠安得成梦?”此亦浅处,何以不见耶? (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咏史诗以史为咏,正当于唱叹写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一加论赞,则不复有诗用,何况其体? (王夫之《唐诗评选》 卷二)

咏史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自摅胸臆,乃又其变。(何焯《义门读书记》)

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此咏史之先驱也。张都事《咏史》亦用古体,能发前人未发之蕴见。(宋长白 《柳亭诗话》 卷二二)

咏史始于班孟坚,前人多用古体。至杜牧、汪遵、胡曾、孙元宴、元好问、宋无辈以绝句行之,每每翻案见奇,亦一法也。刘后村咏史诗有三百首,游清献爱之,携入都堂,故全帙不行于世。(孟郊《赠郑鲂诗》:“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会得此语,方可咏物、咏史。)(同上)

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矣。唐人实胜古人,如“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武帝自知身不死,教修玉殿号长生”、“东风不假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诸有意而不落议论,故佳。若落议论,史评也,非诗矣。宋以后多患此病。愚谓唐诗宗旨断绝五百余年,此亦一端。(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一八《渌水亭杂识四》)

太冲 《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 己有怀抱,借古人事以抒写之,斯为千秋绝唱。后人粘着一事,明白断案,此史论,非诗格也。至胡曾绝句百篇,尤为堕入恶道。(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后唯明远、太白能之。(沈德潜《古诗源》 卷七)

咏史以不著议论为工,咏物以托物寄兴为上; 一经刻画,遂落蹊径。(薛雪《一瓢诗话》)

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咏史记实事者,即史中赞论体。(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咏史诗须别有怀抱。刘向睹成帝及赵、卫之属,为《列女传》。荀悦以政移曹氏,作《申鉴》。习凿齿因桓温跋扈,著《汉晋春秋》。胡致堂《管见》,专为秦桧设。朱子释《楚辞》,有感于赵忠定。古人著书,皆有故也。作咏史诗,尚师其意。(乔亿 《剑溪说诗》卷下)

咏史诗当如龙门诸赞,抑扬顿挫,使人一唱三叹。咏古人即采摭古人事迹,定非高手。试看老杜咏昭烈、武侯诗极多,何尝实填一事?而俯仰伤怀,将五百余年精神如相契合,是何胸次也! (同上)

读史诗无新义,便成《廿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袁枚《随园诗话》卷二)

咏史有三体: 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左太冲之《咏史》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张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蔺生》是也。一取对仗之巧,义山之“牵牛”对“驻马”,韦庄之“无忌”对“莫愁”是也。(同上书卷一四)

咏史诗今人皆杂议论,前人多有案无断之作,其讽刺劝意在言外,读者自得之耳。(方薰《山静居诗话》)

咏史诗须有议论,须有特识,不泛泛将本人本传平铺直叙,则不虚咏记。(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卷一)

咏史诗,唐人以杜工部、刘长卿、李义山为最。(同上书卷八)

义山七绝以议论驱驾书卷,而神韵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体于咏史最宜。(施补华《岘佣说诗》)


古典文学作品《咏史》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其 一


 弱冠弄柔翰〔2〕,卓荦观群书〔3〕。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4〕。边城苦鸣镝〔5〕,羽檄飞京都〔6〕。虽非甲胄士〔7〕,畴昔览穰苴〔8〕。长啸激清风〔9〕,志若无东吴〔10〕。铅刀贵一割〔11〕,梦想骋良图〔12〕。左眄澄江湘〔13〕,右盼定羌胡〔14〕。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15〕

 〔1〕《咏史》组诗共八首,大体作于诗人三十岁前。虽题为《咏史》,但却是借古人古事抒发怀抱,表达个人对社会现实的见解。这里选录其中第一、第二、第六共三首。左思(公元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市东北)人。博学能文,貌寝口讷。出身寒微,曾官秘书郎。晋朝门阀森严,寒门士人仕路为世家大族所挡。左思对社会现实愤愤不平,在诗歌创作中多有流露。他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开一代咏史诗风,格调质朴,笔力刚健,代表太康时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另有《三都赋》,为作者构思十年之作,是大赋中的名篇。
 〔2〕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但因此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壮健,故称弱冠。柔翰:毛笔。弄柔翰:即摆弄毛笔,从事写作的意思。
 〔3〕卓荦(luo):卓越,特出。
 〔4〕“著论”二句:是说写文章以《过秦论》、《子虚赋》为效法的典范。准,以……为准则。过秦,指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拟,模拟、拟照。子虚,指西汉著名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5〕苦鸣镝:苦于战争。鸣镝:响箭。古以发射鸣镝为战斗信号。这里代指战争。
 〔6〕羽檄(xi):征召文书叫檄。紧急文书上插有羽毛叫“羽檄”。
 〔7〕甲胄士:战士。甲:铠甲。胄:头盔。
 〔8〕畴昔:以往,从前。穰苴(rangju):春秋时齐国人。齐景公时因抗拒晋、燕侵扰有功,受尊为大司马,又称司马穰苴。齐威王时命大夫整理古代兵法,穰苴兵法也在其中,称为《司马穰苴兵法》。这里泛指一般兵法。
 〔9〕啸:撮口成声。古人以此种方式抒发情怀。激清风:激荡起清风。
 〔10〕无东吴:不把东吴放在眼里。
 〔11〕“铅刀”句:此为汉代班超上疏中的成语。意思是说:我虽然才能低下,与铅刀相似,但为了报效国家,仍以一割为贵。铅刀:钝刀。自喻才能低下。
 〔12〕骋:驰骋,施展。良图:远大的政治抱负。
 〔13〕眄(mian):斜视。澄:澄清,平定。江湘:长江、湘水。当时江、湘地区为东吴所有,因其地处东南,故称“左眄”。
 〔14〕盼:看。羌胡: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羌人为五胡(鲜卑、匈奴、羯、氐、羌)之一,当时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故称“右盼”。
 〔15〕“功成”二句:是说功成之后谢绝封赏,归隐田园。爵,爵位。长揖,深深地打躬作揖。田庐,田园。
 

其 二


 郁郁涧底松〔1〕,离离山上苗〔2〕。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世胄蹑高位〔5〕,英俊沉下僚〔6〕。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7〕。冯公岂不伟〔8〕,白首不见招〔9〕

 〔1〕郁郁:茂密的样子。涧底:山谷底。
 〔2〕离离:枝叶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树木。
 〔3〕彼:指山上苗。径寸茎:直径一寸粗的茎干。
 〔4〕荫:遮盖。百尺条:指生长在涧底的高大的松树。
 〔5〕世胄:世家子弟。胄:后裔。蹑:登。
 〔6〕下僚:低级官吏。
 〔7〕“金张”二句:是说金、张两家凭借祖先功业世代都做大官。金,指西汉金日家,自汉武帝至汉平帝,金家七代为内侍。张,指张汤家,张汤子孙自宣、元以来相继为侍中、中常侍等大官者有十几人。藉,凭借。旧业:祖先功业。七叶,七代。珥,插。貂,此指貂尾。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大官都在官帽上插貂尾以为饰物。
 〔8〕冯公:冯唐,汉文帝时人,曾向文帝指出当时法律上的弊端,直到七十岁上还做郎署小官。伟:奇伟出众。
 〔9〕白首:头发白了。不见招:不被皇帝召见、重用。
 

其 三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1〕。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2〕。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3〕。高眄邈四海〔4〕,豪右何足陈〔5〕?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6〕;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7〕

 〔1〕荆轲:战国时卫国人,好读书击剑,曾为燕太子丹使秦,企图借献图谋刺秦王,未成被杀。饮燕市:荆轲客居于燕,与高渐离等人为友,常在燕国市中饮酒,酒酣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酒酣:饮酒半醉之时。气益震:神情越发激昂慷慨。
 〔2〕谓:以为。《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高渐离二人击唱相和,常至于泣下,旁若无人。
 〔3〕“虽无”二句:是说他们虽然没有壮士的志操,但与世上一般人不同。殊伦,不同于一般人。
 〔4〕高眄:往高处看。邈:同藐,小看、鄙视。四海:天下。此句意思是说:傲视不凡,以四海为小。
 〔5〕豪右:古代以右为上,故称豪门大族为豪右。陈:说。
 〔6〕“贵者”二句:是说豪门大族自以为了不起,在我看来却轻如埃尘。
 〔7〕“贱者”二句:是说地位卑下的人虽自以为低贱,我看他们却重若千钧。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咏史”之作,虽始自班固,但左思《咏史》却借史事抒写怀抱,别开生面。《咏史》组诗的基本主题是抒写远大抱负和批判门阀制度。“弱冠弄柔翰”一诗自叙个人才能,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功成身退的高尚情操。“郁郁涧底松”一诗激烈批判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表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实愤慨。“荆轲饮燕市”通过赞扬荆轲慷慨高歌、睥睨四海的精神,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
抒情

抒情

遂情 言情 叙情 宣情
抒发感情:鸣 写情 缘情
 抒发内心感情:写心
抒发思想感情:写神 发志
抒发情思:写思 抽思
 抒发哀思:遣哀
抒发情怀:舒情 抒怀(九十~) 遣怀 散怀 释怀 写怀 摅怀 摅情 娱情
 以诗歌形式抒发情怀或抱负:咏怀
抒发情志:写志
 发抒志气或才气:使气
 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情:击碎唾壶 扣壶长吟
抒发思念之情:写念
抒发歌颂之情:摅颂
用歌诗的形式写景抒情:咏(~梅;~雪;~史)
借外物以抒发感情:托兴
借眼前的景物来抒发感情:借景生情
直率地抒情:直抒
抒发情感不过分:哀乐中节
(抒发情感:抒情)

☚ 抒发   发表 ☛

写诗

写诗

赋(赋诗) 作诗 做诗 裁诗 课诗 口业 咏吟 吟讽 吚哦
作诗和对对子:吟诗作对
作诗竞相以生僻字押韵:矜奇斗险
吟诗,作诗:咏言
用口哈气使笔解冻,然后挥笔作诗:呵笔寻诗
创作诗歌:咏唱
诗文创作:警拔 警发 警迈
当场作诗:即席赋诗
集会作诗:拈题分韵
饮酒赋诗:觞泳
 朋友之间互相宴请,饮酒作诗:诗酒征逐
作诗并题写:咏题
写诗词:赋 走兔 扣寂 吟哦 谢家活计
 作诗填词:调词
 吟诗作赋:一吟一咏
 梦中觅句赋诗:谢枕
写作诗文:吟笺赋笔 赋笔吟笺
创作诗赋:草赋
著述辞赋:陈词
作歌词而咏唱:作歌
创作和吟诵诗文:赋咏
 诵读写作辞赋:课赋
 吟诗作赋:咏雩
奉皇帝之命而写诗文:应制
 应帝王之命而作诗文:应诏
科举考试的命题限韵赋诗:试诗
不起稿随口吟诵成诗:口占(~一首) 吟诗
限时成诗:击钵催诗
作诗的诀窍:诗家三昧
作诗文有章法:有伦有脊 有脊有伦
写诗写到痴醉的程度:诗颠 诗痴
撰写美好的诗文:缀玉联珠 编珠缀玉 珠联玉缀
以风为题材作诗:吟风 咏风
以风花雪月为题材的写作:抹风弄月 抹月批风 抹月披风 弄月吟风 批风抹月 批月抹风 披风抹月 吟风弄月 吟风感月 吟风吸月 吟风啸月 吟风咏月 吟弄风月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嘲弄风月 咏月嘲花 咏嘲风月 咏风嘲月 咏月嘲风
 刻意吟风弄月:雕风镂月
以史事为题材作诗:咏史
就眼前情景写诗:题诗
仿照别人诗词格式作诗:和(~诗;奉~;应~;属~)
 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和韵 赓韵

☚ 写的内容   写作态度 ☛
咏史

咏史

诗篇名。西晋左思作。凡8首。或以为作于公元272年至公元279年间,或以为第一、二首作于公元272年至公元279年间,后几首较晚。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托古讽今,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第二首“郁郁涧底松”,借用比喻,揭露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抨击了由于这种制度所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潦”的社会不平现象;第五首“皓天舒百日”,第六首“荆轲饮燕市”等,表现了诗人对门阀制度的蔑视和抗议。8首诗语言朴实,多用偶句而不呆滞,讲究炼字而不失自然,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虽抒发内心的郁闷苦恼,但没有丝毫沮丧颓废的情调,颇近于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钟嵘称其风格为“左思风力”,这种风格对后世文学发生过深远的影响。诗中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曾被后来不少诗人,如南朝范云、唐王勃等借用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 到月亮上去   凯旋 ☛

咏史yong shi

singing of history

咏史yong shi

singing of histor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