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月》 【著者】: 中篇小说。 柔石著。柔石(1902-1931),中国现代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二月》是柔石从色调灰暗的创作中脱出,开始面向现实的思想剧变时期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30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和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肖涧秋在芙蓉镇的一段遭遇,揭开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污秽冷酷的一个角落,真实地反映了探索前进中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恨和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1926年的江南水乡,追求理想、四处碰壁后的青年肖涧秋来到芙蓉镇。他想在这里使劳顿的心得到休憩。 可是“世外桃源”在现实中是没有的,这远离尘嚣的小镇,依然充满了卑污、狡诈与丑恶。他怀著人道主义的同情,照顾和关怀战士遗孀文嫂,却遭到社会谣诼的诬蔑和中伤,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的好心带来的是孤儿夭亡,文嫂自杀。陶岚对他的爱情,使他在心灵深处感到欣慰,可是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又使他失去了接受的勇气,他陷入到深深的烦恼和苦痛之中,最后带著一颗受过巨创的心,孑然一身,踏上了迷茫困顿的道路。小说除塑造了愤世嫉俗、软弱动摇的肖涧秋外,还刻画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形象,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陶岚,崇尚三民主义的方谋,“赞成资本主义”的钱正兴,躬行“教育救国”的陶慕侃等,他们代表了当时各有主义的一批知识分子,反映了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活动和归宿。肖涧秋的形象有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 小说描写肖涧秋的“极想有为,怀著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复杂矛盾思想,是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典型写照。小说告诉人们宁静的“世外桃源”在现实世界里是并不存在的,以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既不能济世,也不能救己。 肖涧秋的生活道路,对于那些不满于黑暗现实又徘徊歧路的青年是一个有力的启示。《二月》像一首优雅的抒情诗,有著动人的艺术魅力。 小说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和描绘人物的情感波澜。大量内心独白、书信诗章、乐曲歌词的运用,给作品增加了浓重的抒情色彩。肖涧秋和陶岚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鲁迅在《柔石作〈二月〉小引》中称赞说:“我从作者用了工妙的技巧所写成的草稿上,看见了近代青年这样的一种典型,周围的人物,也都生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