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璧 和璧《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玉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后以此典借指美好的人或物;也形容怀才不遇,忠良遭冤等。晋·陆云《南衡》:“和璧在山,荆林玉润。之子于潜,清辉远振。”南朝齐·王融《杂体报范通直》:“和璧荆山下,隋珠汉水滨。”后汉·郦炎《见志诗》:“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 合浦珠还 河间钱 ☛ 和璧❶指和氏璧。唐刘商《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 “坚贞与和璧,利用归干将。” ❷比喻圆月。南朝梁元帝《望江中月影》诗: “秦钩断复接,和璧碎还联。” ○ 和氏璧 古代名物 > 珍寳類 > 珠玉部 > 玉 > 和氏璧 > 和璧 和璧 hébì 和璧hé bì〖名词〗 即和氏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所发现,故名(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虽出随珠、和璧,只结怨而不见德。——即使投出的是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结怨而不会感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