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和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和买 也称“和市”。意为如实估价平等买卖。但从先秦时一出现就具有强买之义。唐朝也是如此。唐朝设有宫市,宦官们到宫市去和买官府所需一切物品,名为购物,实为夺取乃赋税之实。白居易的《卖炭翁》生动地描写了宦官是如何强买的情况。到五代时,强买之风更加盛行,引起人们强烈不满。 和买 112 和买又称“和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为封建官府向民间购买除粮食以外的所需物品。狭义专指宋代盛行的绸绢“预买”。故有人说“和买源于唐初,盛行于宋”。宋太宗时春季将库银贷给农民,夏秋令农民以绢偿还,名 “预买”。和买原取“事须两和”之义,即自愿交易。但官府与民购物,则大多带有强行和不等价交换。宋宝元年间(1038—1039)官府买绢以钱三盐七作价,实际给价极少。崇宁三年(1104)盐、钱都不支付。南宋初令和买绢折钱缴纳,名折帛钱,负担比纳本色更重。和买已成为田赋附加税。明虽规定官司不许以和买扰民,但商铺仍有供应义务。清政府将和买改变采买,但官吏仍向商人勒索。和买实际上是封建官府以购买为名,掠夺民财的一种变相赋税。 ☚ 赊 采买 ☛ 和买 和买亦称“和市”。由官府支付一定报酬以取得其所需物资时交易活动。和买粮食时特称和籴。和买起源于北魏孝明帝时以 ☚ 平籴 盐法 ☛ 和买官府强行购买民间货物的措施。源于唐、宋,金、元沿之。元代,凡军用马驼、料草,宫廷所用缎疋、皮货等,均按户等高下,田产多寡分摊,诸色户与民均当。军、站户一度获免,以钱助民和买。其制弊端甚多,由于官府给价甚微乃至不给价,非理需索,用1征10,不购其所有,强取其所无,为害于民,名为和买,实为强征,是变相的赋役。与※“和雇”统称“和雇和买”。 和买和买之法古已有之,宋代专指预买紬绢,亦称预买或和预买。太宗时,马元方建议向民间预买紬绢,但并未实行。真宗时因对西夏战争,军队扩编,军用紬绢严重不足。大中祥符三年(1010)。李士衡首先在河北实行和买,以筹集军需,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大多数地区。其法是:春季民间困乏时,政府预贷现钱,每贷千钱,在秋后输绢一匹。这时的和买是一项与国与民都有一些好处的政策。仁宗时,减克支付,预贷改为“盐七分,钱三分”,且出现了科配现象;神宗时,预贷增收百分之五十的利息;北宋末年,政府经常不预付绢价,而强令民户纳绢,成为聚敛的手段。南宋初,和买逐渐演变为一项固定的重税,官户、民户均按户等一例交纳。叶适称和买为“财之四患”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