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咀嚼式口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适于嚼碎并取食固体食物的一类口器,是昆虫口器最原始的类型。为无翅亚纲、襀翅目、直翅目、脉翅目、鞘翅目及部分脉翅目昆虫所具有。咀嚼式口器各部变化很大,鳞翅目幼虫上颚很发达,下唇、下颚及舌愈合成一个复合体,端部形成吐丝器。脉翅目幼虫上颚多呈镰刀状,内侧具深沟,与位于内方的、外侧具沟的下颚外颚叶嵌合,形成特殊的食物道,用以吮吸其他昆虫体液。蜻蜓目幼虫的下唇前颏和后颏延长且有十分发达的肌肉,成为捕捉器官。以飞蝗为代表的咀嚼式口器构造如下:
下颚 由轴节、茎节、外颚叶(盔节)、内颚叶(叶节)和一根下颚须组成。轴节基部以一个关节突支接在头壳侧下方,它和茎节之间可折动。茎节内侧有膜和下唇连接,前壁和上颚及舌相连。外颚叶和内颚叶分别着生在茎节端部的外方及内方。外颚叶常为较软的匙形叶,内颚叶较骨化,端部细而有齿,用以握持食物并协助上颚刮取食物下颚须常分5节,着生在茎节的负颚须节上,有感觉器。(图2)。 下唇 又称第二下颚,是悬垂于头壳后面的一对附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附肢沿内缘愈合成为一个整体,分为基部的后颏和端部的前颏,各相当于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后颏封闭头壳的腹面,基部和颈膜相连,又分为基部的亚颏和端部的颏。前颏是可以活动的部分,具有负唇须节及分3节的下唇须。前颏端部有一对外侧的叶状构造是侧唇舌,二侧唇舌间有一对不发达的中唇舌,各相当于下颚的外颚叶和内颚叶。二中唇舌常合并为一(图3)。
舌 是头部腹面体壁扩展出来的袋状构造,位于下唇前方,前壁有很密的毛带,后端部有一凹槽,侧面有一对舌悬骨,基部前支进入口侧角,端部与舌侧骨的前端连接,舌侧骨在后部突伸,与下唇前颏基部杯形凹面的空隙形成唾窦,唾管即开口在唾窦基部(见肌肉系统图2)。 口前腔 是上唇和口器附肢所围成的空腔,舌位于腔的中央,舌和上唇间的空隙为食室,舌和唇基间的空隙为食窦,舌和下唇间的空隙为唾窦。食窦的扩张和收缩由来自唇基的张肌及压肌控制。口前腔的舌前部分为前口。昆虫真正的口位于消化道入口处,在唇基内壁和舌基部之间。食物通过前口,经口器咀嚼,由下颚叶和舌送经食室、食窦而入口 (见肌肉系统图2)。与此同时,唾液自唾管经唾窦顺舌槽或直接进入食室与食物混合。有些昆虫的唾管开口在舌上。 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昆虫取食固体食物的口器类型。由一片能前后活动的上唇、一对坚硬锐利的上颚、一对结构复杂的下颚和一片已愈合的下唇组成。上颚具有切断和磨碎食物的功能,下颚能协助上颚刮切和握持食物,下唇起托挡食物作用,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有大量化学感受器。此外,下唇内基部还有一个舌,除司味觉作用外,还能帮助运送和吞咽食物。如蝗虫和甲虫的口器。在不同种类的昆虫中,咀嚼式口器结构有很多变异,如鳞翅目幼虫上颚发达,下颚和下唇愈合成复合体,前端为吐丝器;脉翅目幼虫上颚多呈镰刀状,用以吮吸其他昆虫体液;蜻蜓目幼虫下唇延长成捕捉器。(见“上颚”、“下颚”、“下唇”图) 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jujueshikouqi昆虫口器中最原始的一种适于咀嚼坚硬食物的口器。由上唇、下唇、舌各1片,上颚、下颚各2个组成。上颚极为坚硬,适于咀嚼;下颚和下唇各生有2条具有触觉和味觉作用的触须,如蝗虫、蟋蟀、天牛、蝼蛄、金龟子等的口器。
☚ 口器 嚼吸式口器 ☛ 咀嚼式口器由上下唇、上下颚(各一对)、舌等构成的口器。通过磨碎、咀嚼、搅拌等方式进食。如东亚飞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