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命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命令
〔南斯拉夫〕 普列舍伦 我不敢去碰你那可爱的手, 因为你对我下过命令; 看吧,我美丽的姑娘, 我对你是多么顺从。 我不敢再向你说爱谈情, 因为你对我下过命令; 看吧,我美丽的姑娘, 我对你的命令多么忠诚。 我再也不敢向你求爱, 因为你对我下过命令; 看吧,我美丽的姑娘, 我是怎样压抑我的感情。 当我见到你,再不敢跟随你, 因为你对我下过命令; 看吧,我美丽的姑娘, 我对你的命令是这样服从。 最后你还曾命令我, 再也不许我想念你; 告诉你,我美丽的姑娘, 这是我不能做到的。 除非将我可怜的心换做邻人的, 除非等到我的心渐渐死亡—— 否则你的命令都是徒劳, 因为我不能不想念你的形象。 (张奇 译) 普列舍伦是19世纪南斯拉夫诗人。 他的诗多为十四行诗。 著有《情诗集》(1883)、《诗集》(1847)和长诗《萨维茨的十字章》(1836)等。普列舍伦通过其诗歌作品创立了独特的韵律和新颖的艺术形式,在发展斯洛文尼亚文学上所起的作用,大体与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因此有着“斯洛文尼亚的普希金”之美誉。 《命令》是一首情诗,写于1840年。该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爱情追求的真挚与渴望。通过一行行简朴的诗句,读者可以很好地体味一番爱情心理的微妙与复杂。 抒情主人公对女友的追求是热烈的。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女人面前并没有采取通常的狂热态度,而是有意将自己放到被动和从属的地位,表现出异常的温顺与柔情。这里虽然包含喜剧因素却不同于一般的逢场作戏。因此扪心自问,“我”对“美丽的姑娘”的感情基石是由“真诚”二字构成的。 诗的第一句既是抒情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剖白,又是诗人就这对青年男女的关系向读者做的明确交待,说明两者之间已经经历了一段感情历程。姑娘俨然高贵的将军一般给小伙子下了一道道“命令”,而小伙子的态度则是“我对你多么顺从”。这一节起句虽突出却可以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虽平缓却孕育着感情的波澜,读来给人的感觉是温柔而炽烈,馨郁而优雅。 第二、三、四节,诗人在运笔上几乎采用了与第一节完全相同的结构,颇有神韵。第二节的“我”以不敢对心爱的人谈情说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诚;第三节中的“我”压抑着自己的感情舍弃了一次次的求爱机会;第四节中的“我”为了显示顺从再不敢跟随心爱的人了,这一切都是为着严格执行女友下的命令啊,爱情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两颗心灵间的互相应答,固然有多种样式,然而象小伙子这样的“百依百顺”是否有点太“残酷”了呢? 第五节诗人将笔锋轻轻一转,便顺乎其意地改变了这对年轻人间的“力量对比”:“最后你还命令我,再也不许我想念你;告诉你,我美丽的姑娘,这是我不能做到的。”听,这口气多么“强硬”,小伙子面对姑娘的最后一道命令,终于一反常态,挺身“抗争”了,为什么会如此这般呢? 诗人不仅在前几节暗示了感情的积蓄,而且在最后一节中做了明确的回答,“因为我不能不想念你的形象。”这里,抒情主人公用了两个以“除非”开头的假设句来申明自己的态度,“除非”之事不成立,那么剩下的便只有“我”的一颗赤诚的爱心了。原来,无论是对“美丽的姑娘”命令的执行,还是对她命令的违抗,皆出自一个纯洁与崇高的“爱”字。至此,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爱情是多么真挚与深厚,似乎也情不自禁地想同诗人一起献上对这两位青年男女的礼赞与祝福之辞。 《命令》一诗围绕着情侣之间的遵命与“违令”来构思,结构严谨而紧凑。全诗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就宛如小伙子面对心爱的人推心置腹地攀谈着,读来情真意思 ,娓娓动人。这首诗的语气质朴、洗炼,全部是直抒胸臆,而在写法上却欲扬先抑,有波有折,增加了恋爱氛围的情趣与理趣。 命令mìnglìng领导对下属发出指示;领导对下属发出的指示 命令mìnglìng❶ 〈名〉上级对下级发布的指令:下命令│服从命令。 命令mìnglìng上级向下级发布指示,上级向下级所发布的指示。 命令mingling❶上级对下级、上辈对下辈等发出指示:连长~战士马上集合|哥哥~弟弟跟他一块儿走|饭店经理~整顿营业作风|小于的爸爸~小于不做好作业不能出去玩。 命令(同)吩吩 法令 命令 命令上级机关特别是国家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发布的有强制性、指挥性的文件。主要用于发布重要法律、法令,规定重大的行政措施,任免、嘉奖、表扬、惩戒、赦免有关人员等。这种文体古已有之。“令”最早见于《尚书·冏命篇》:“发号施令”。“命”最早见于《尧典·说命篇》:“王言惟作命。”宋·毛晃增注 《礼部韵略》说:“大曰命小曰令,上出曰令,下冏曰令。”命和令当初是有区别的,令有奉命而行之意。秦改“命”为“制”,改“令”为“诏”。以后历代帝王表示其意志的文书多用制、诏、策、敕、谕、旨等。辛亥革命后均以命令、令代之。现在命令和令性质相同,只在用法上略有区别。命令应用广泛,内容无明显限制,保密性较强,通常下达某些特指的对象,并要求接受命令者严格执行。令 一般是通令,内容因其特定的专题有所限制,如嘉奖令,特赦令等。其保密性比命令相对地少 一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发布命令,除了这些机关及领导人外,其他的国家机关和人员不能发布命令。命令有法律作用,违令就是违法。其内容较为集中、单一,一般包括标题、正文、签发机关或签发人、签发日期三部分。在写作上,条理要清楚,结构要严谨,文字要高度精炼,语言要明晰、准确、庄重,语气多采用前陈述后祈使的方式。 ☚ 公文格式 令 ☛ 请求←→命令qǐng qiú ← → mìng lìng请求: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命令 命令mìng lìng国家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重要法规或决策而使用的一种公文文体。〔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已发布了一系列~。 ☚ ming 命意 ☛ 命令1 命令1命(诫命;申命;待~) 令(着令) 使 饬 叫(~水让路) 言语 另见:领导人 指示 支使 吩咐 语气 命令2 ☚ 命令1 下达命令 ☛ 命令2 命令2令(告令;谕令;嘉奖~) 另见:领导 指示1 ☚ 命令2 各种用途的命令 ☛ 命令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的一种形式。有规范性命令和非规范性命令之分。前者如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后者如采取重大行政措施的命令。 命令国家主席及国家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军事机构的领导机关颁布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领导性、指挥性文件。用于发布重要行政法规和采取重大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战事动员,军事指挥;任免所属工作人员,奖惩、通缉、赦免有关人员等。有关任免、奖惩的命令,简称为“令”。 命令军队首长或上级机关,对部属或下级机关下达法定性任务或决定的文书。是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颁布的正式文种。党的领导机关或领导人一般不使用。命令的类型很多,用于颁布法律、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及行政性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命令称公布令或颁布令、发布令;用于人事任免的命令为任免令;用于奖惩有关单位、有关人员的命令为嘉奖令、惩戒令;用于采取重大行政措施、军事行动或在特殊情况下采取非常措施、非常行动的命令为动员令、进军令、戒严令、惩戒令、嘉奖令、任免令等;少数命令不能单独行文,只作为复体公文中的效力部分存在,与命令所涉及的内容部分配套发出,如公布令。写作命令时要注意:命令是具有强制力的执行性、指挥性的下行公文,要行文简洁,语气果断,令使明确,力戒含混其词、拖泥带水。 命令 命令上级机关特别是国家领导机关发布的有强制性、领导性、指挥性的文体。主要用于发布重要的法律、法令;规定重大的强制性行政措施;任免、嘉奖或惩戒有关人员;发布通辑、赦免事项;进行军事动员,宣布战争状态等。命令一般由国家领导机关、国家领导人和军事机关指挥员使用。按其用途,命令可分公布令、规定令、指定令、动员令、戒严令、任免令、嘉奖令、通缉令、敕免令等。公布令是颁布法律、法令和法规的令文,规定令是规定性与命令性结合的法令性公文;指定令是指定有关人员执行某项使命的令文;动员令是动员人们起来对付紧急事态或完成某项使命的号召性的令文;戒严令是在危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的一种令文;任免令是任命或免除职务的令文;嘉奖令是授予荣誉称号、表场好人好事、奖励先进的令文;通缉令是捉拿逃犯的令文;赦免令是公布赦免罪犯的令文。命令在格式上由标题、正文、签名、签发日期等几部分组成。写作要求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简练。 ☚ 规定 制书 ☛ 命令command;order 命令order; command; instruction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