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疾病一般护理
呼吸系统包括交换气体的肺和传送气体的呼吸道器官如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小支气管。以喉为界,鼻及咽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及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当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减退时,有害物质即侵入呼吸道的不同部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由于病变部位主要是在肺泡和支气管,因此,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临床护理时,应针对上述五方面的症状,做好如下观察及护理:
咳嗽:应注意咳嗽的性质与音色。睡时干咳伴咽痒,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所致。咳嗽伴发热、吸气胸痛,常为大叶性肺炎或干性肋膜炎病变。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常有睡前与晨起阵咳,并易受气候改变的影响。中年以上原因不明的慢性干咳而疗效不显并伴有咯血者,应警惕早期肺癌。阵发性、痉挛性剧咳,或儿童在咳嗽后伴有长笛样吸气声,多为百日咳或喉头气管阻塞。应同时注意病人的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如有紧急情况须采取对症急救措施。
咯痰:注意痰液的颜色、气味、粘稠度,及有无分层。铁锈色痰多见于大叶性肺炎; 白色泡沫痰或粘液样痰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黄脓性痰多见于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脓痰量多且臭,静止后呈分层状,多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 粉红色泡沫状痰多见于肺水肿。对老年体弱病人或咯痰量多而衰弱无力咳嗽的病人,要警惕呼吸道堵塞,突然发生窒息。应注意经常更换体位或作体位引流,使痰液易于咯出;肺水肿病人应按紧急抢救措施处理。
咯血:病情轻者痰中伴血丝,重者可出现大咯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二尖瓣狭窄、支气管肺肿瘤、肺梗塞。此外,胸部外伤、呼吸道急性感染也可引起咯血。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使病人有良好的休息条件,也可应用少量镇静剂,以减少肺活动量,有利于止血,并防止大咯血时发生窒息。咯血应与呕血相区别。
胸痛:对突然发生剧烈胸痛的病人,应加以警惕。注意鉴别肺栓塞、自发性气胸、心绞痛、心肌梗塞。应结合病史予以不同的处理。
呼吸困难: 注意区别肺原与心原性呼吸困难。除根据病因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外,应注意给以恰当的卧位,使胸部扩张不受限制。
呼吸衰竭护理 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功能不全,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综合征。呼吸衰竭的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紫绀、神志改变和心律失常。在临床护理中,早期发现呼吸衰竭的先兆是抢救呼吸衰竭病人成败的关键。严密观察呼吸衰竭四个主要症状的演变,可以及时发现先兆。
(1) 呼吸困难的表现:
❶面容表现异常,呈恐惧状,口唇缩拢,舐咬口唇,张口,鼻翼扇动。
❷呼吸时出现抬头,伸颈、提肩、和气管牵曳等呼吸十分费力的动作,同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上腹部出现凹陷现象。
❸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节律与频率的改变。
(2) 紫绀:对于紫绀的观察,应注意排除室内光线暗,及病人粘膜有色素沉着或贫血等影响紫绀显露的因素。以观察口唇紫绀为重点的原因是因口唇或口腔粘膜血流量较大,淤血的机会少,故以口唇出现紫绀作为观察依据较为可靠。同时应注意给氧吸入后的表现。如果给氧12分钟后,口唇转红,说明病人缺氧是由于通气不足或通气与血流比例不调所引起。如果吸氧后无好转,说明病人缺氧是由于循环淤滞所引起,应提供临床治疗参考。
(3) 神志改变:缺氧时、早期即有胸闷、心悸,继则烦躁不安,无意识动作多,进一步出现神志恍惚、谵妄、昏迷、抽搐,随着二氧化碳分压的增高,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昏迷、瞳孔缩小(两侧相等)、颅内压升高。
(4)心律失常: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周围血管扩张、四肢浅表静脉充盈、皮肤潮红,并出现水冲脉,后期则出现酸中毒、心律缓慢、血压下降、休克或周围循环衰竭。
根据临床上对缺氧程度的分级,应用吸氧疗法:
轻度缺氧 PaO2 <80mmHg
中度缺氧 PaO2 <60mmHg
重度缺氧 PaO2 <40mmHg
严重缺氧时,还可引起肝肾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表现为血非蛋白氮升高,尿内出现蛋白、红细胞或管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升高,以及胃肠粘膜糜烂而引起消化道大量出血。二氧化碳潴留,二氧化碳分压大于82mmHg时,可致昏睡与昏迷,加重缺氧状态并使血中pH值增高,发生呼吸性酸中毒。
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有: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吸入,控制呼吸道感染三个方面,其效果取决于护理质量。在临床上除针对可治的病因进行治疗外 (如支气管哮喘的用药,气胸的处理,呼吸道异物的清除等),清除积痰,是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呼吸衰竭治疗的成败。当呼吸中枢受到抑制时,咳嗽反射也相应受到抑制,加之喉肌麻痹等原因,不能产生有效的咳嗽。痰液粘稠附着力大时也不易咯出。另有支气管粘膜纤毛上皮失去其排痰作用,不能将痰液自支气管排送到气管等原因,以致痰液聚积于呼吸道内,促进和加重了呼吸衰竭的发生。除应用辅助咯痰的药物外,有效的潮化吸入气,特别是用氧气治疗的病人更要注意吸入氧的湿化。机械法吸痰,及合理安排与更换病人的体位,或施行体位引流术排痰,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滞积而导致肺泡不张,诱发感染。此外,还应注意防止胃肠胀气,以免影响横膈活动,减少通气量。
吸氧治疗护理 吸氧治疗能纠正通气不足和通气与血流比例不调所引起的呼吸衰竭,在一定范围内也能改善呼吸衰竭(如右至左分流病人)。但必须认识氧治疗的危险性,必须正确掌握给氧的基本原则,严密观察病情,合理掌握用氧的浓度,防止副作用。高浓度给氧可引起氧中毒、肺不张、呼吸道分泌干燥,新生儿还可发生眼球玻璃体后纤维增生而导致失明。
机体严重缺氧,同时又有大量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应采取低浓度持续给氧法,以达到既能改善缺氧又不加重二氧化碳的潴留,并可避免高浓度吸氧所造成的并发症。高浓度给氧,可以使缺氧对化学感受器的兴奋刺激作用降低,使呼吸进一步抑制,减低通气量,则二氧化碳潴留更为严重。由于二氧化碳潴留又可引起心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的兴奋,导致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内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心率增快,心脏搏出量增加,最后形成血压上升,皮下和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肢体末端温暖红润。这些临床表现往往掩盖了已经存在的循环衰竭,护理时必须加以警惕。
间歇给氧或突然中断高浓度给氧,实际上不仅不能真正缓解缺氧,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病人的通气量尚未恢复,而血液中大量二氧化碳又排入肺泡内,肺泡内二氧化碳迅速升高,其氧分压却下降得比用氧吸入治疗前更低,加重病人的缺氧程度。
吸氧疗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缺氧,但应掌握用氧的指征:
❶无明显呼吸困难及紫绀,血氧分压大于60mmHg,由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肺活量低,可酌情给予吸氧。
❷明显紫绀、呼吸困难、神志清、血氧分压小于50mmHg、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缺氧同时有二氧化碳潴留,应控制给氧。
❸严重紫绀、呼吸困难、严重缺氧又有大量二氧化碳潴留,以低浓度(24~28%)、低流量(0.5~1L/min)持续给氧为宜。
❹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者,是由于肺泡内氧浓度降低影响氧的弥散,应给予高浓度氧吸入。待缺氧症状改善后,即可停止给氧。
常用吸氧治疗的方法:(见“给氧法”条)
呼吸系疾病在临床上常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尤其在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后,对年老体弱、抵抗力差的病人,要及时发现霉菌感染的先兆。二氧化碳的浓度过低时,可以使通气量下降,因此,呼吸衰竭病人应禁用吗啡,应用镇静药物如哌替啶、巴比妥类、异丙嗪、安定、利眠宁等时,也要十分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