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勋初1929年生,上海市南汇县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56年考为该校副博士研究生。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论著有《高适年谱》、《文史探微》等。 周勋初的《高适年谱》较其同类著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资料丰富,二是考订精审细密,特别是在高适的家世、事迹、信仰、交游以及诗文编年等方面有不少新的见解和发现。关于高适的事迹,作者考订为“天宝八载举有道科,十一载秋去职后,曾到长安、与众诗人唱和”,此结论与前人不同。高适的宗教信仰,前尚无人论及,作者据赵迁《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等记载,考出“高适曾于任河西节度使幕僚时皈依秘宗,并行灌顶仪式”。他的这些发现填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 周勋初进行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敢于创新。在《从“唐人七律第一”之争看文学观念的演变》一文中,他阐述说:“自从严羽推崔颢《黄鹤楼》诗的唐人七律第一之后,后人一再提出另外的名篇来争夺这一桂冠”,因而“引起了一场难以作出明确答案的纠纷。然而这些争鸣者的不同见解之中,却正可以看出不同时代文人文学观念的演变”。并认为,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而七言律诗是唐代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文体,“只是到了杜甫的律诗出现后,才算是达到了全然成功的最后阶段”。他借评严羽《沧浪诗话》,对严羽的文学观念从根本上加以探讨后,得出严“扬李抑杜”的结论。告诉人们在探讨我国诗歌发展史时应注意“严羽推崇的唐诗,是指那些保留着很多汉魏古诗的写作手法而呈现出浑朴气象的篇什;明人推重的近体诗是指那些技巧全然成熟而表现为精工得当的作品。因此,这两种学说之间虽似一脉相承,然而随着时代和创作潮流的演变,内涵已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