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喃类抗菌药
呋喃类抗菌药的基本结构是在呋喃核的第5位上引入硝基,第2位上引入其他基团。这类药物的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很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但对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和白喉杆菌的效力差,对绿脓杆菌效力更差。一般较少产生耐药性。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抑制乙酰辅酶A而干扰了细菌糖代谢的早期阶段。它对人类的神经毒性也可能与抑制糖代谢有关。此类药物口服后血中浓度很低,不易达到有效抗菌浓度,大部分经尿排出,故大多作为局部和泌尿系统消毒用。常用的有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和呋喃妥因(见“呋喃妥因”条)。
呋喃西林(nitro furazone,furacilin) 常作表面消毒药,如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泪囊炎、褥疮、伤口感染以及膀胱冲洗等。易引起皮肤过敏。因内服毒性反应严重,一般不作内服药。

呋喃唑酮(furazolidone) 又名痢特灵。抗菌谱同呋喃妥因。在一定浓度下还能抑制阴道滴虫及阿米巴。口服吸收少。主要用于菌痢、肠炎,也可用于尿路感染、伤寒和副伤寒。每次服0.1g,每日3~4次,症状消失后再服2~3日。0.1%栓剂用于治阴道滴虫病。不良反应有轻度恶心、呕吐、头痛、头晕,有过敏反应、多发性神经炎。服药后尿呈深黄色。新生儿及有过敏史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