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呃逆针灸治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呃逆针灸治法

呃逆针灸治法

呃逆,指胃气冲逆,呃呃有声而言。多属常人一过性表现,或伴见于某些疾病中,或出现于手术后。古称“哕”、“咳逆”或“吃逆”,俗称“打呃忒”。临床特点是声短而频,不能自主,与暖气、干呕等虽同因胃气上逆,但表现各有不同。现代医学证实是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膈肌痉挛。其发病多由饮食不节,寒犯脘膈,胃火上冲,情志抑郁,或久病体虚,正气耗损等使胃气失于和降,气机上逆所引起。有的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不治自愈; 有的昼夜不停,或间歇发病,甚至迁延数日乃至数月不愈。在有的疾病过程中出现呃逆,可能是病情恶化的征兆。针灸治疗呃逆,多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通治法 以理气降逆为主。选任脉、手厥阴、足厥阴和足阳明等经穴和背俞穴,如膈俞、肝俞、膻中、中脘、足三里、太冲等,每次3~4穴。一般用毫针行泻法。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胃寒 呃逆得寒则甚,得温则减,脘腹冷胀,舌苔白润,脉迟缓。治宜温中散寒。选膈俞、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并同时配合灸法,或以温和灸为主。
胃热 呃逆连声,并有口臭,烦渴,面赤,溲黄赤,脉细数。治宜清泄胃热。选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等穴。用毫针行泻法,一般不用灸法。
肝胃不和 呃逆时作时休,情志不畅,嗳气,食减,胸闷,脘胀连胁,舌苔薄白,脉弦缓。治宜疏肝和胃。选膻中、中脘、足三里、太冲或膈俞、巨阙、内关和丰隆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脾肾阳虚 久病呃逆,声低气弱,时断时续,少气懒言,肢冷,舌淡,脉细弱。治宜温补脾肾,和胃降逆。选脾俞、胃俞、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并同时配合灸法,或重用灸法。
其它治法 常见者有:
腧穴注射法 选胃俞、胃仓、天突、鸠尾、内关和足三里等穴,可轮流使用,每次1~2穴。常用药液有当归注射液和氯丙嗪注射液等,强调使用小剂量和避免直接刺激神经干。
皮肤针法 针刺重点部位为胸椎9~12及任脉,也可配膈俞、肝俞、胃俞、天枢和大横等穴区,以七星针或辊针进行中等或重强度刺激。对顽固性呃逆者,可在上述腧穴的皮内埋针,一般留针1~2天,或更长时间,必要时也可留6~7天。
耳针法 选耳中、耳神门等穴,用中等刺激,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

☚ 噎膈针灸治法   呕吐针灸治法 ☛
000017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