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敬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共1首 (词)清· 江花红羕。 浪花绿涨。 过危矶,忆当年、谪仙情况。 燕子掠波回,鱼妾随潮长。 但系著、几行横网。 骑鲸悽怆。 钓鳌疏放。 古之人,古之人、祗今安往。 带月卧孤篷,酾酒催三桨。 也博得、十分酣畅。 共1首 (词)清· 蒲剑方交,荷钱乍极,泼眼安榴花吐。 画梁元乙恰归来,向湘帘、傍人矜舞。 新诗漫与。 且邀得、狂朋怪侣。 坐绿阴,听蜕蝉声断,迎凉庭宇。 羁栖误。 三月春光,抛掷如尘土。 一帆江上趁潮平,爱河干、午风清暑。 旌门幕府。 有多少、感恩知遇。 洗征衫,几阵濯枝骤雨。 共1首 (词)清· 青萍乍破,绿叶低翻,掩映遥天罅。 香心撩惹。 还剩有、珠颗盈盈欲泻。 碧筒堪把。 刚植向、药栏花榭。 爱多情、水佩风裳,伴几时间暇。 因忆锦帆销夏。 露轻盈半面,星眸频射。 馆娃荒也。 谁提到、玉树后庭閒话。 江姝泪洒。 曾记取、珠珰偷卸。 到如今、莲步荷衣,付雨婚风嫁⑴。 共1首 (词)清· 行年三十九,悬弧日、酌酒泪同倾。 叹故国几年,草荒先垄,寄居百里,烟暗台城。 空消受、徵歌招画舫,赌酒醉旗亭。 壮不如人,难求富贵,老之将至,羞梦公卿。 行吟憔悴久,灵氛告、须历吉日将行。 拟向洞庭北渚,湘沅南征。 见重华协帝,陈词敷衽,有娀佚女,弭节杨灵。 恩不甚兮轻绝,休说功名。 共1首 (词)清· 柘月初亏,盲风渐紧,扁舟又别江城。 雀室潜听,蒲帆趱就秋声。 关情只有辞巢燕,怕看他、鸠化为鹰。 怪兼旬,为踏槐黄,误了鸥盟。 真州老友重相访,示怀中一纸,綵笔纵横。 夜掩禅关,剪灯细读凄清。 假饶乐句常连袂,也何须、鼓瑟吹笙。 尽沉思,爇尽薰炉,沸尽茶铛。 共2首 (词)清· 少年时、青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 绋纚维处闻箫管,多在柳堤月榭。 朝复夜。 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 臣之壮也。 似落魄相如,穷居仲蔚,寂莫守蓬舍。 江南好,未免閒情沾惹。 风光又近春社。 茶铛药碓残书卷,移趁半江潮下。 无广厦。 听快拂花梢,燕子营巢话。 香销烛灺。 看丁字帘边,团团寒玉,又向板桥挂。 (词)清· 石头城、寒潮来去,壮怀何处淘洗。 酒旗摇飏神鸦散,休问猘儿狮子。 南北史。 有几许、兴亡转眼成虚垒。 三山二水。 想阅武堂前,临春阁畔,自古占佳丽。 人间世,只有繁华易委。 关情固自难已。 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 饥欲死。 也不管、干时似淅矛头米。 身将隐矣。 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沈醉。 共2首 (词)清· 帆帆乍落。 见黛色黏天,九峰堪削。 铺岸鱼衣如绣,水荭参错。 帆回柁转斜阳里,又依然、江天寥廓。 嵌空石厂,诛茅畦町,簇义搀桷。 念客里、风光不恶。 又斗茶时候,红莎绿蒻。 何日丹炉,锻灶结庐林薄。 终南太华都休问,只思寻深洞岩壑。 几行沙鸟,几双社燕,几声风鹤。 (词)清· 墙匡月转。 渐雾滃秦淮,窗影遮断。 蕉萃黄花满径,槿篱零乱。 丝丝蒜发羞临水,倦凭阑、又成长叹。 板桥垂柳,渔家系艇,晚炊菰饭。 正客子、凄凉满眼。 待香醪自煮,绿蚁浮盏。 三百青铜,买得几炉麸炭。 冷吟间醉原无味,更何堪愁深酒浅。 步櫩屣倚,残星数点,两行哀雁。 共2首 (词)清· 半升铛里乾坤,问谁巧制同丁缓。 香浓圣水,光莹伏火,淡烟徐转。 尽日回廊,连宵寒雨,一樽常满。 羡奚奴、去后几番沸了,浑不用、挥纨扇。 尽解相如消渴,更添他、杜康沈湎。 花阴径窄兰舟,波净相携游遍。 小病初愈,故人重到,乳花浮盏。 待餐来温饼,朱衣拭取,验何郎面。 (词)清· 木犀香满精庐,晚来受月池光浅。 一龛佛火,一炉茶影,一床诗卷。 旅鬓迎秋,断魂惊梦,曲阑凭遍。 怅才晴、又雨重阳近也,留不住、辞巢燕。 休说琼楼玉宇,尽西河、吴刚迷恋。 功名尚记昔年,知遇依然沦贱。 北固山明,南泠水美,客怀聊遣。 谢多情老衲,军持净洗,把黄华荐。 共4首 (词)清· 何计鞭阴石。 只当天、烛龙鞭火,愁心如炽。 败屋閒云依破衲,松影北窗堆积。 看茶鼎、风吹习习。 荷叶三枚延法庆,宝光师、飞锡河娄国。 我相在,竟谁识。 山城梵宇巍然立。 叹几时、青鸳白马,又生荆棘。 假使泉明今尚在,莲社定须重入(霍公谈先君子往事)。 便满眼、惟馀俗物。 挥泪我来寻旧址,怅远公、头白今成雪。 钟楼外,又斜日。 (词)清· 小院清无暑。 衬湘帘、桐阴柳色,阶前过午。 痛饮绿醹今夕酒,此是谢庭琼树。 况更有、儿郎阿虎。 服食神仙蓬岛客,紫泥菱、满向冰盘贮。 千岁鹤,为君舞。 人閒富贵虽朝露。 也休学、许家马磨,终身贫窭。 捉鼻彽头知不免,且把棋秤共赌。 莫问他、故人何处。 小弟今年憔悴甚,但衔杯、不放银蟾去。 池草尽,昔时句。 (词)清· 织屩堂中客。 困风尘、如流岁序,行年五十。 南越北燕游倦矣,白下凿坏为室。 似巢父、一枝栖息。 昨夜桐风惊短梦,把园林、万绿都萧瑟。 秋士感,壮心迫。 荀卿正遇游齐日。 叹胸中、著书干卷,沈埋弃掷。 尚有及时一杯酒,身后之名何益。 张季膺、斯言堪述。 天意也怜吾辈在,且休忧、尘世无相识。 长寿考,比金石。 (词)清· 令节穷愁里。 念先人、生儿不孝,他乡留滞。 风雪打窗寒彻骨,冰结秦淮之水。 自昨岁、移居住此。 三十诸生成底用,赚虚名、浪说攻经史。 捧卮酒,泪痕滓。 家声科第从来美。 叹颠狂、齐竽难合,胡琴空碎。 数亩田园生计好,又把膏腴轻弃。 应愧煞、谷贻孙子。 倘博将来椎牛祭,总难酬、罔极恩深矣。 也略解,此时耻。 共9首 (词)清· 今年除夕。风雪漫天人作客。 三十年来。那得双眉时暂开。 不婚不宦。嗜欲人生应减半。 鲍子知余。满酌屠苏醉拥炉。 (词)清· 哀哀吾父。九载乘箕天上去。 弓冶箕裘。手捧遗经血泪流。 劬劳慈母。野屋荒棺抛露久。 未卜牛眠。何日泷冈共一阡。 (词)清· 文澜学海。落笔千言徒洒洒。 家世科名。康了惟闻毷氉声。 郎君乞相。新例入赀须少壮。 西北长安。欲往从之行路难。 (词)清· 学书学剑。懊恨古人吾不见。 株守残编。落魄诸生十二年。 狂来自笑。摸索曹刘谁信道。 唱尽阳春。勾引今宵雪满门。 (词)清· 奴逃仆散。孤影尚存渴睡汉。 明日明年。踪迹浮萍剧可怜。 秦淮十里。欲买数椽常寄此。 风雪喧豗。何日笙歌画舫开。 (词)清· 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浑似画。 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沓霭间。 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 话别悤悤。万里连樯返照红。 (词)清· 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年少何人。肥马轻裘笑我贫。 买山而隐。魂梦不随溪谷稳。 又到江南。客况穷愁两不堪。 (词)清· 闺中人逝。取冷中庭伤往事。 买得厨娘。消尽衣边荀令香。 愁来览镜。憔悴二毛生两鬓。 欲觅良缘。谁唤江郎一觉眠。 (词)清· 昔年游冶。淮水钟山朝复夜。 金尽床头。壮士逢人面带羞。 王家昙首。伎识歌声春载酒。 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 共1首 (词)清· 川后停波,屏翳送寒,摇荡澄江青雾。 桥外数椽,藓蚀苔殷,映带柳塘花捂。 燕子归来,知认否、当年谁主。 无语。 衔落蕊迎风,缭垣低度。 怊怅孤客凄清,听瑟瑟萧萧,夜窗声苦。 梁市阮厨,烛掩香销,知他故人何处。 他日相逢,难说尽、别离情绪。 思汝。 同听者、半宵春雨。 共1首 (词)清· 熟梅时候。 帘外薰风透。 梁燕乳,庭花瘦。 堆盘烹白小,洗盏呼红友。 千古事,文章尽为先生寿。 伯玉知非后。 翁子穷经久。 人渐老,愁依旧。 弹琴看鬓影,泼墨盈怀袖。 须念我,一春寂寞青溪口。 共1首 (词)清· 宝髻香螺染,罗裙绿草齐。 新裁淡墨水田衣。 坐拥薤纹冰簟,团扇也相宜。 拂晓烟初敛,当春鸟正啼。 自挑弱线小窗西。 绝胜樗蒲,绝胜赌围棋。 绝胜笋舆油壁,花外蹋香泥。 共1首 (词)清· 一船离恨斜阳外,遥凝数行穹翠。 乱藻横陈,崇兰稚密,才过清明天气。 鱼儿燕子。 看飞入樯边,皱来波底。 绿柳青帘,趁虚人聚水中沚。 终宵眠亦未稳,早月到篷窗,好夜如洗。 蜡屐谁家,湔裙那处,偏我羁愁千里。 心惊不已。 叹百五韶光,袛余馀几。 雨甲烟苗,菜花开遍矣。 共1首 (词)清· 荣露凝脂,看施元、的的脸霞初晕。 冷淡幽姿,添他几般丰韵。 盲风乍满篱角,黄雀雨、惊寒雁阵。 霜信,怅离披、数枝间阶谁问。 爱赏倾新酝。 似佳人绝世,翠眉蓬鬓。 呈素质、表腻理,香销灯烬。 今宵月漏浓云,又尽教、绿遮红衬。 休愠。 待移栽、胆瓶重认。 共1首 (词)清· 娇女烟飞,新歌云散,倚秋无力。 点砌幽花,明霞衬天碧。 土化鸳鸯曾记取,烧金仙客萧寂。 钗折凤鸾,访工人消息。 平康巷陌。 佩解罗囊,红蕤枕相藉。 奇葩恰许掩冉,芸窗北。 试问雁来霜后,几度小阶巡历。 只紫荆一树,何处照他颜色。 共1首 (词)清· 鹊炉烟,鸾镜影,记向画屏见。 竹叶花裙,白苧趁时剪。 是他病后心情,愁中风度,几曾带、玉钗金钏。 锦堂畔。 早把银烛高烧,重帘隔娇面。 射覆分曹,姊妹半宵宴。 只馀几度回眸,一声长叹,瞒不过、杏梁双燕。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以书斋名文木山房,又称文木先生。安徽全椒人。诸生。少时豪纵,不数年即破产,三十三岁移家江宁秦淮水亭,自号秦淮寓客。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自此放弃诸生籍,不再应试。晚年益贫困落拓,卒于扬州。善诗、文、词、赋,尤以小说著名。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为中心,从多方面揭露士大夫的丑恶精神面貌和当时社会矛盾,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有《文木山房集》。另有《诗说》七卷,已佚,仅《儒林外史》中存有几条。又有《史汉志疑》,未完稿。 ☚ 刘大櫆 夏敬渠 ☛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又称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流寓南京。乾隆元年(1736),皖抚荐应博学鸿词,托病未往。后猝死于扬州。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敬梓以《儒林外史》蜚声后世。其词附《文木山房集》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胡适曾以古宋字排印,并附入吴烺《春华小草》一卷、《靓妆词钞》一卷。 ☚ 张奕枢 陈沆 ☛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幼聪颖,善记诵,年二十二为诸生,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就,性豪放,不治家人产业。自全椒移居南京,寄寓秦淮水亭,在南京结识了许多文士、学者。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荐试博学鸿词,因病未赴。尝集同志捐资修复雨花台先贤祠,祀吴泰伯以下名贤二百三十馀人。因家庭贫困,移居城东大中桥。其家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旦夕自娱,常为冻馁困扰。其名著《儒林外史》即写于家在南京期间。后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卒于客中。敬梓亦工诗,多为纪事言怀、登临吊古、述往思来之作,如《将往平山堂风雪不果》之二云:“空怀迁客擅才华,不见雕栏共绛纱。却忆故山风雪里,摧残手植老梅花。”借阻于风雪不得往平山堂访欧阳修遗迹,摅写对家乡的怀念。其诗娟秀清新,亦自成风格。有《文木山房集》四卷,其中诗二卷,存诗一百三十七首;近人辑有《吴敬梓集外诗》存诗二十六首。其他如《诗说》、《史汉纪疑》等著作皆不传。《国朝耆献类徵》卷四三五有传。今人胡适撰有《吴敬梓年谱》。 ☚ 商盘 倪瑞璇 ☛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二十岁中秀才。雍正十三年安徽巡抚荐其应博学宏词科,未赴,移家金陵,成为江左文坛盟主。曾售所居屋集资建先贤祠,家益贫困,晚客死扬州。著有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及《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 吴敬梓 清代著名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出身官僚家庭,父死后,家境败落,迁居南京,不务科举,生活异常艰苦,靠卖书、卖文与朋友接济勉强维持。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存四卷)、《诗说》七卷。 吴敬梓清代讽刺小说家。安徽省全椒县人。1701年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其父方正耿直,康熙六十一年丢官归乡,次年去世。23岁的吴敬梓不会治家,且慷慨好施,不到10年,将家产卖光。33岁移家南京。1754年病逝,终年54岁。代表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典范。此外还有《文木山房诗文集》12卷(仅存4卷)、《诗说》7卷。 吴敬梓 148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粒民,自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出身于缙绅世家,早年生活狂放,将家财挥霍一空,移家寓居南京。曾以诸生被荐应博学鸿词试,省试后托病不去,从此绝意仕进。晚年家境日愈贫困,客死于扬州。仰慕儒家正统,曾变卖祖屋捐资修复泰伯祠。撰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另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和《诗说》。今人有《文木山房集》和 《吴敬梓集外诗》。 ☚ 郑燮 曹雪芹 ☛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Wu Jingzi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23岁考取秀才,同年丧父。不久将祖传田园家业荡尽,受到家人和邻里的卑视。在冷遇和歧视下,33岁时怀着愤懑之情迁居南京。两年后,由别人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试,但只参加了预科考试,就以病推托,未进京应试。从此再未参加科举考试,甘愿过困窘的生活。 ☚ 蒲松龄 曹雪芹 ☛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代文学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县人。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到了他父亲吴霖,家道开始衰微。吴敬梓年幼聪颖,才识过人,少时曾随做官的父亲游览大江南北。23岁时,他父亲去世。由于吴敬梓不善经营,又慷慨好施,挥霍无度,家境很快困窘起来。33岁迁居南京。吴敬梓早年也热中科举,中过秀才,但后来由于科举屡试不中,同时在和那批官僚、绅士、名流、清客的长期交往中,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特别是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从而厌弃功名富贵,36岁后他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此后,吴敬梓的生活更加穷困,主要靠卖文为生和朋友的接济。这时,他一面对那些唯利是图的官僚、士绅和商人投以白眼,一方面与一些有真才实学的经学家、数学家、诗人、画家往还,而且经常同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乐工、戏子、歌女等来往。同他们的交往对吴敬梓思想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吴敬梓大约在50岁以前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创作。除此之外,他还著有《诗说》(已佚)以及《文木山房集》 12卷(今存4卷)。 ☚ 吴伟业 吴嘉纪 ☛ 吴敬梓1701—1754清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诸生。青年时生活富裕,后家道衰落,移居江宁,因不善营生,又拒应博学鸿词科试,窘困潦倒,客死扬州。所著《儒林外史》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尖锐地揭露和抨击八股科举、封建伦理道德以及腐败的官僚政治,塑造出封建官吏和知识分子的典型群像,文笔含蓄、幽默、深刻,影响很大。又善诗赋,有《文木山房集》。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代文学家。字敏轩,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他的祖上原居江苏六合,后定居安徽全椒县。他的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的探花,做过翰林院侍读。祖父吴旦以监生考授州同知。60年间他们一家有进士、举人以及出仕的官员十几人,是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吴敬梓是他父亲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被过继给大伯父为嗣。伯父死后与同族闹起了争夺遗产的纠纷。这件事对吴敬梓刺激很大,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和虚伪的本质,使他和那些依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吴敬梓33岁时移家南京,放弃了科举仕途之路,甘愿过素约贫困的生活,最后客死于扬州。《儒林外史》是他的心血之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中国叙事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它开创了一个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此后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受到它的影响。 ☚ 蒲松龄 曹雪芹 ☛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晚年又称文木老人。全椒人。清代小说家、诗文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曾祖和叔祖分别考中探花、榜眼,父亲是监生拔贡。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到江苏赣榆县。二十三岁时中秀才,但此后科场不利,三十岁仍未中举。父亲死后,因不善理财,又生性豪爽,几年间家产散尽。被迫迁居南京,从此绝意科场。晚年,客居扬州,放情纵酒。乾隆十九年(1754)无疾而终。自幼颖悟异常,诗赋援笔立就,才华出众。著有《文木山房集》十四卷,今残存仅四卷。又有《金陵景物图》等诗文二十九篇。曾作《诗说》七卷,已佚。还拟写《史汉纪疑》,惜未成书。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是其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在这部名著中,他把针砭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塑造了许多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 刘大櫆 戴震 ☛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暑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幼有异才,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但屡应省试不第。出身名门望族,早年生活豪放;后家道衰落,移居南京,靠卖书和朋友接济度日。曾售所居屋集资建先贤祠。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辞不赴。晚益贫困,落拓纵酒,客死扬州。有小说《儒林外史》及《文木山房集》等。善诗文,尤以小说著称于世。代表作《儒林外史》揭露儒林丑恶,抨击科举黑暗,不遗余力,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杰作。 ☚ 郑燮 杨潮观 ☛ 吴敬梓1701~1754Wu Jingzinovelist of the Qing Dynasty.Works: The Scholars,etc. 吴敬梓1701—1754清杰出小说家。字敏轩,号文木。安徽全椒人。诸生。少颖异,善记诵。性豪迈,旧产挥霍俱尽,遂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其应博学宏词试,因病不赴。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居扬州,尤落拓纵酒。善诗文,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著有《文木山房集》五卷。 吴敬梓1701—1754清朝文学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后家道中衰,又不善治生,致穷困潦倒。幼年受儒家正统教育,二十三岁时考中秀才。由于科场不得意,又饱尝世态炎凉,而厌弃功名富贵。遂著《儒林外史》,深刻地揭露了官僚、士绅、名流、清客的卑污灵魂,并尖锐地抨击了科兴制度、八股文对士子的坑害。是书为后来的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晚年喜爱治经,五十四岁时,因生活贫困,客死扬州。著有《诗说》十卷(已佚)。又有《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仅存四卷。(参考图62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