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兴杂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兴杂诗(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①,散作千溪编万家②。 此诗以鸟瞰的形式,大处落墨,概括地描绘了湖州的水乡风光。 【作者】 阮元(1764——1849),清代学者。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擢少詹事、詹事、直南书房,旋任山东、浙江学使,嘉庆初历兵部、户部侍郎,出任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晚年拜体仁阁大学士。生平以经学考据著名,曾校刻《十三经注疏》,也工诗文,有《揅经室集》。 【注释】 ①交流四水:四条河流汇合在这里,指东苕溪、西苕溪、余不溪和运河。②编万家:家家沿着溪流水网居住,好像经过编排一样。 吴兴杂诗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杂诗”,是题目中未揭示诗旨之诗。 “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交”即交错纵横。“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曲折折地流淌而去。“散作千溪”,分散为许许多多的支流。首二句合言,四条河流环绕着湖州,曲折流淌,然后再分散为众多支流,遍及这一带的千家万户。 后二句将这遍及千家万户的溪水分为三类,即“深处”,“浅”处和“不深不浅”处;并且分别为它们做了科学地安排,即“深处”种“菱”, “浅”处“种稻”,“不深不浅”处种“荷花”。 全诗之妙,即在这三种安排之上。这三种安排的共同特点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唯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长得茁壮喜人。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顾客观实际,那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吴兴杂诗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在江南水乡,地处太湖南面的吴兴(今浙江湖州)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苕溪、霅溪、苧溪、吴兴塘等四水在这里汇流,这些干流又有无数分支遍布城外农郊。临水屋舍毗连,人烟稠密,人们利用天然的水利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发展生产,美化环境,把家乡变成米粮之仓。此诗即描写吴兴的田园风光。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写吴兴地处水乡的特殊自然风光。读者首先注意到两句中的三个数量词,“四水”是主干,“千溪”是支流,“万家”则意味着更多的支流。通过“交流”、“散作”、“遍(布)”等动词勾勒,读者仿佛凌空鸟瞰,一望收尽吴兴水乡风光。被这密如蛛网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绿野就变成许多色块组成的锦绣。“抱城斜”是指环城的干流与城墙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势态,一点儿也不呆板。“流水不腐”,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给江南原野带来了生机。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前二句描绘的水乡,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它的宜于农业生产。这两句就写到水乡农作物及其特点:人们在水深处种菱,水浅处种稻,而在不深不浅的地方种藕。它首先给读者呈现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难怪“人人都说江南好”(韦庄),难怪有“苏杭熟,天下足”的俗谚了。这两句实际上还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绘了更加生动的景物,即各种作物互相间杂,组成缤纷错综的图案,给人更多的美感。不说种藕而说种“荷花”,固然是为了字数韵脚的要求,但也使人从经济价值观念中跳出来,从审美价值角度来审视这幅图景。待到夏秋之交,绿的菱叶、黄的稻浪、红的荷花交相掩映,那是何等一幅宜人的图画!从语言风韵看,这两句也极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浅”,相反相成,已给人有唱叹宕跌,无限妍媚之感。殊不知作者能事未尽,又写出一个“不深不浅”,似乎对上句来了个折中,表现出绝妙的平衡,实际上又推出一层唱叹之音,使此诗洋洋乎愈歌愈妙。 田园之作有民歌风味,全靠兴致情韵取胜(当然首先要有生活实感),是著不得半点学问气力的。殊不知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阮元老先生,还有这等天然情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