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下方言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下方言考》训诂、方言著作。清胡文英撰。12卷。 搜集常州、 无锡、 苏州一带方言俗语约1000条,证以古训, 解吴语、 注吴音。 按平水韵编次, 多音词依尾字韵部归类, 以四声为序。 条目太少的韵, 附于相近韵下, 如将冬韵附于东韵。 卷一至卷六收平声韵字, 卷七至卷八前半部分收上声韵字, 卷八后半部分至卷十前半部分收去声韵字, 卷十后半部分至卷十二收入声韵字。释文均先以本字标目,然后援引例证、书证, 最后案语详加阐释。 生僻字或易误读的字, 加注直音,少量反切。书前有钱人麟序(1760年)。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留芝堂刊本,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该书是研究吴方言发展变化的宝贵资料, 对汉语方言学、 汉语史的研究亦有参考价值。 吴下方言考训诂书。十二卷。清·胡文英著。搜集江南一带方言俗语,证以古训。按平水韵编排。凡其他方言可与吴语互相证明的也一并附入。其记录的吴语资料对今天研究吴语系统的方言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乾隆间留芝堂刊本。 吴下方言考 224 吴下方言考方言学著作。清代胡文英著,12卷,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刊行。搜集、考证江南一带(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的方言俗语共993条,按平水韵编次,以四声为序。每个词条下先引该词在典籍中的出处,然后加以诠释,举例说明它在口语中的用法。其他方言可与吴语互相证明者,一并附入。冷僻字则用吴方言同音字注音,偶尔也用反切。例如,“卷二平韵三江劷音央 顾野王《玉篇》:劷,劝也。案:劷,强劝彼为我用力也。吴中烦人劳动曰劷。”该书保存了不少当时吴方言的口语词和所考证的本字,对生僻字的注音则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吴音,是研究吴方言发展变化的宝贵资料。 ☚ 通俗编 说文释例 ☛ 吴下方言考 吴下方言考训诂书。十二卷。我国第一部吴方言词汇著作。清胡文英撰。胡文英(生平不详),字绳崖。江苏武进人。胡氏辑此书近三十年,书约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卷一至卷六是平声,卷七是上声,卷八是上声、去声各半,卷九是去声、卷十是去声、入声各半,卷十一、卷十二是入声。 ☚ 方言补校 字诂义府合按 ☛ 吴下方言考 吴下方言考(清)吴文英著。12卷。收录江南一带的方言俗语,用古训及其他方言相证。按平水韵编次。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留芝堂刊本。 ☚ ">越语肯 上海俗语大辞典 ☛ 吴下方言考十二卷。清胡文英撰。胡文英字绳崖,江苏武进人。据自序分析,是书完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左右。胡氏认为《尔雅》之“数十字而训一义者”,是方言造成的,《方言》一书为“合九州之音以成一家言”的著作,而《吴下方言考》则专解吴语,注吴音,以求通晓古训。案是书虽以吴语为主,但亦搜集江南一带之方言俗语;可以与吴语相证明的燕齐等地的北方方言,亦一并附入。各词皆详加考辨,证以古训。对方言中的“伪”字,亦时或加以考订,如认为但民之“但”是正字,见于《淮南子》“使但吹竽,使氐压窍。”后世或讹作“蜑”,柳宗元又作“蛋”。胡氏此书并非专门集录吴语词汇者,而是通过方言词汇以考求本字、明训诂,以证释古书。《吴下方言考》按平水韵编次。其例如卷一东韵:“倯(音松),杨子《方言》:‘陇右人名懒曰倯。’案,倯,为人作事不用力也。吴中谓作事不用力曰倯,所作之物甚平常亦曰倯。”此条考辨吴语“倯”字词义颇详。又如卷二江韵:“花黄,《木兰歌》:‘对镜贴花黄。’徐悱《咏照镜》:‘轻手约花黄。’案,花黄,未嫁之饰也。今俗谓女子未嫁者曰黄花女。”此条释“花黄”词义,并考“黄花女”源于“花黄”。《吴下方言考》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留芝堂刊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