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类形
听声,是听觉感受,由此联想到某些形象,如同目视。钱锤书《管锥篇·全后汉文卷十八》:“马融《长笛赋》。按拟状繁音殊调,蔚为大观,此赋殆最早矣。‘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机杼发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杜预注: ‘论其声’;又《乐记》: ‘止如槁木,累累乎端若贯珠’云云;均是‘听声类形’。五蕴异趣而可同调,分床而亦通梦,此官所接,若与他官共,故 ‘声’能具‘形’,……”钱文引了季札闻乐事来说明由听觉感受移向可视形象来认识某事物的特殊手法,听音乐之起伏变化,想到物体曲而有直,这就是听声类形。因为是听觉和视觉在特定条件下的沟通,故又称“通感”。《乐记》记“止如槁木”“累累乎端如贯珠”等,都是由听声联想到各种形象,声止如同槁木、声音连续不缀时如同贯穿完好的珠子般圆满等,均是听声类形。文中说“五蕴”,此原佛家语,即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灵)。这里指人主观感受和对客观的认识,若能“异趣而同调”,感觉沟通,就能够听声类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