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君子于役(王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君子于役(王风)
这是一首思妇诗,表现了妻子对长期在外行役的丈夫深长的思念之情。 全诗好像一幅简洁的素描,图面栩栩如生。在暮色苍茫的时候,这位妻子孤独地望着远处,思念着在外行役的丈夫。由于行役没有期限,她盼归心切,因而从内心深处发出“曷至哉”的深切呼唤。由于作品一开始就以女主人公的口中所述揭示其心中所思,因而就将她心中孤寂、焦虑的情感表现得很为真切感人。正当她陷于苦苦相思的时候,偏偏鸡儿成群地进窝了,夕阳渐渐沉没到山背后去了,羊牛也都从山坡上下来了。自然,奔走劳作的人们也纷纷回家休息了——黄昏啊,本来就是家人团聚的时候。可她呢?远行服役的丈夫竟然没有归期,她怎能不牵肠挂肚呢?暮色更浓了,鸡儿已在窝中的横木上栖息了,从山坡上下来的羊牛也聚集在一起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也更深了。这种“日之夕矣”的环境氛围的烘托,“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羊牛下来”、“羊牛下括”的鲜明对比,将思妇倚门盼望丈夫归来时孤零零的身影映现得更为清晰,将她冷清清的情思映衬得更为感人。她在暮霭和炊烟中孤零零、冷清清地站着,焦急地期待着丈夫归来,其心中痛苦之深,自不待言。她却抛开自己的痛苦,反而希望“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关心对方的疾苦。这不仅扩充了作品的表现领域,将丈夫在外行役时忍饥受渴的情状和妻子在家盼归时苦苦相思的情景交融一起,而且使女主人公的思绵绵、恨悠悠,尽在不言中。这种从对面写来的手法,直接影响到后世的诗人。《古诗十九首》 中的 《行行重行行》 ,在表现女主人公的相思离别之情时,即以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以揭示其心地的善良,情愫的美好。唐诗中如杜甫之 《月夜》 、白居易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等,设想家人种种情状,可谓登峰造极。 由于这首诗本为乐歌,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于尽情抒写女主人公日暮思夫时孤寂、焦虑的情思,起了重要的作用。从 “不知其期”到 “不日不月”,把 “君子于役”没有期限的内容表达得更为具体而明确。“曷至哉”是写思妇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而 “曷其有佸”则进了一层,表现思妇殷切地盼望和丈夫聚首。从 “鸡栖于埘”到 “鸡栖于桀”,写出鸡儿从开始进窝到已经上架的过程。从 “羊牛下来”到 “羊牛下括”,写出羊牛从成群下山到聚集一起的过程。时间的推移,自然加深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因而,从“如之何勿思”到 “苟无饥渴”的递进也就很自然了。显然,这种递进式的重章叠句,一、二章之间尽管只换了几个字,却造成了结构上的回旋复沓。再加上反复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创造了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同思妇孤寂、焦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因而形象鲜明而感人。 君子于役(王风)君子于役〔2〕,不知其期〔3〕。曷至哉〔4〕?鸡栖于埘〔5〕,日之夕矣,羊牛下来〔6〕。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7〕。曷其有佸〔8〕?鸡栖于桀〔9〕,日之夕矣,羊牛下括〔10〕。君子于役,苟无饥渴〔11〕! 〔1〕这是一首思妇诗。列为《王风》的第二篇。“王”指东周京城洛阳附近。一位山村妇女,在禽畜归巢回圈时、暮色苍茫中,想念起久役不归的丈夫,不禁唱出这首深情伤别的歌。 〔2〕君子:古时对男子的美称,这里指女子的丈夫。于役:从事兵役或劳役,即被征去当差。 〔3〕期:指归期。 〔4〕曷:何,何时。至:到家。 〔5〕埘(shi):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6〕“羊牛”句:指羊牛傍晚从山上放牧归来。 〔7〕“不日”句:不能以日月计算,是说在外时间长久。朱《集传》:“不可计以日月。” 〔8〕佸(huo):相聚,相会。 〔9〕桀(jie):即“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10〕括(kuo):至。陈氏《传疏》:“下括,即下来”。 〔11〕苟:且,或许,希望之词。 本诗选择日暮黄昏的景色,衬托怀人的感伤心理,创造优美深邃的意境。这种表现技巧,成了中国诗歌、辞赋、戏曲、小说各种体裁普遍运用的艺术手法。清·许瑶光《雪门诗抄·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二首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鸡栖牛羊下,情景如画,又极富生活气息全诗纯用白描手法,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描写眼中的景色和心中的情,朴素自然,情真意切。诗的基本手法也是“赋”,但在叙述中抓住了典型环境和典型的心理活动、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