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sunflower stem rot由核盘菌主要侵染茎秆的真菌病害。1921年美国莫里斯等(H.E.Morris & Deane Bret Swingle)在蒙塔那(Motana)发现。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国产区均有分布。1970年加拿大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95%。法国流行年份发病率可达80%。1970年和1974年,南斯拉夫一些地区发病率达40%。中国1919年台湾农事试验场首次报告此病,现已遍布北方各主要种植区,平均发病率在50%以上,严重地块达80%以上。南方产区的江苏、江西、福建等省亦有发生,受害严重。向日葵受害后,幼苗至花盘形成前,产生立枯和茎腐症状,主要发生茎基部,初呈水渍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茎基收缩,幼苗枯死,长出鼠粪状菌核。发病较迟者引起茎腐,病茎内外长出白霉并形成菌核。病株由于输导组织被破坏,整株叶片下垂,多数死亡。花盘形成后引起烂盘,花盘背面局部或全部出现水渍状斑点,变褐软化腐败并长出白色菌丝,形成圆盘形网格状大块菌核。 病因 病原物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属子囊菌,柔膜菌目。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密集后形成菌核。菌核初期由白色变为浅灰绿色或灰白色,后变为黑色,内部组织为灰白色。菌核小的5~8毫米,大的可以充塞整个花盘。菌核耐寒力强,在土壤中14年后仍有少数存活。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0℃左右时,菌核萌发产生几个至几十个子囊盘。子囊盘直径4~9毫米,褐色盘状,上生许多子囊,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为10.2~15.3×4.6~7(微米),温度20~25℃、相对湿度80%时最适发芽。病菌除为害向日葵外,还可为害其他多种植物,其寄主范围达64科383种植物,中国报道31科171种植物。由于寄主多,腐生性强,因此田间菌源广,不易控制。受环境影响,症状表现不一,如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吉林等地夏秋降雨多则发生烂盘严重,内蒙古西部雨少,主要发生茎腐,烂盘很少。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和病残株中或混杂在向日葵种子间越冬。次年春季环境适宜时生出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侵害向日葵根及茎基使幼苗发病。附在种子内外越冬的菌丝也侵染幼苗。病斑上的菌丝能借风雨传播侵染茎部。花盘发病主要由子囊孢子引起。各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土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 菌核病的发生流行取决于田间菌核积累量;生育期间的降雨量及耕作栽培有密切关系。一般重茬地内菌量高发病重,轮作地轻。生育期特别在开花期多雨发病重。低洼地病重,高坡地轻。土壤中10厘米以下菌核不萌发或萌发后不能伸出土表形成子囊盘。菌核在直射光下不易形成子囊盘。所以向日葵种植行距大时发病轻,行距小时发病重。 病害控制 向日葵菌核病常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❶合理规划向日葵种植面积,按向日葵菌核累积净化控制系统模型,预测菌核累积净化程度,逐年净化田间菌核。 ❷调节农田生态环境:水浇地麦葵间作,提前诱发菌核萌发,大小垅种植使田间通风透光不利菌核萌发。垅作区实行“耕种”或“扣种”,减少田间表面菌量。发病早期割除发病花盘并烧毁。适时早收快速干燥脱粒。及时烧毁深埋或高温发酵场院剩余物。子囊盘萌发盛期地面喷洒五氯硝基苯灭菌。开花初期和黄盘期喷洒多菌灵各一次灭菌,精选种子并用多菌灵消毒,建立无病留种田统一繁殖无病种等。 向日葵菌核病sunflower sclerotinia blight向日葵的重要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 (Lib.)de Bary〕。幼苗茎基部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绕茎一周溃腐,干缩后幼苗枯死。成株期茎斑褐色,水渍状,逐渐软化,略凹陷,易折倒,或干后呈灰褐色,边缘褐色,病部表皮破裂。潮湿时茎内外产生大量白色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凋萎,叶萎垂干枯。花盘上产生褐色水渍状斑,高湿时病斑扩展迅速,引起花盘软化至腐烂,上生有白色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俗称“烂头”。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寄主范围广,以菌核、菌丝体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产生菌丝或子囊盘,子囊孢子经风雨传播,种子亦可带菌传病。春季低温多雨茎腐重,开花期多雨盘腐重,轮作地病轻。可选用无病种子、与禾谷类作物轮作、清洁田园、喷药保护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