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名画《渔父图》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名画《渔父图》赏析

渔父图

北宋·许道宁作

绢本水墨

纵四八.九厘米

横二○九.六厘米

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紧接五代的北宋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顶峰时期,高手如云,闪烁古今、彪炳史册的大家也有好几位,多半是指巨然、李成、范宽、郭熙和米氏父子等,往往忽视了许道宁,也许由于他来自民间底层,乃街头设摊卖药之流,不为士林所重。

许道宁活动于宋初到仁宗皇祐四年(1052)左右,那时年已逾八十了。

他出身贫苦,《墨庄漫录》说其“少亦业儒”而未竟,为人“跌宕不羁”,亦工肖像画,喜偷画人酣睡时的状态,人怒其侮弄,遭殴击,“至碎衣败面,而竟不悛”。可谓怪癖。他后来在汴京端门外,设摊卖药,随药送画,画名渐为人知。一天,宰相张士逊邀其至府第绘制壁画与屏风,大加赞赏,赠歌有“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句,遂使这位民间艺人声誉大噪。

李成、高克明、范宽逝世后,郭熙尚未驰名,这期间,许道宁曾执当时山水画坛的牛耳。沈括在《图画歌》中写道:“克明已往道宁逝,郭熙遂得新来名。”实际上许道宁的影响相当久,持续到北宋末,屈鼎的子孙作山水画就是学许道宁的,因为当时这一路画,能够“速售”,可以“疗饥寒”。南宋一代的豪纵简硬之笔,虽主要脱胎于李唐,但多少也遥承道宁的衣钵。

许道宁山水画,源出李成,早年学屈鼎,并受李光丞影响。元《图绘宝鉴》说他:“早年所画俗恶,至中年脱去旧学,稍自检束,行笔简易,风度益著,峰头直皴而下,林木劲硬,自成一家体,至细微处,始入妙理。”宋《圣朝名画评》谓其画格“所长者三:一林木,二平远,三野水,皆造其妙”。识者以为得李成之气。实际上许道宁在李成基础上,自有创造,文同称赞他:“许生虽学李营丘,墨路纵横多自出。”(《丹渊集》)《渔父图》卷是属于所述的晚年精品。

《渔父图》描写江上群峰,参差罗列,而皆峻直陡峭,江边港汊纵横,迂回盘曲,水流潺湲,峰巅崖间,杂树丛生,木叶半脱,江心有短艇几艘,出没于烟水间,张网捕鱼,给江山增添了不少风致。全图笔力劲硬,水墨苍润,看来是画深秋季节,有一股清森峭拔的气氛。黄山谷有《观许道宁山水图》七言古风长诗:“醉拈枯笔墨淋浪,势若山崩不停手。数尺江山万里遥,满堂风物冷萧萧。”颇可移作《渔父图》的赞歌。

渔父图

《渔父图》高头大卷,在北宋山水画诸家中,确可“别成一家体”。


名画《渔父图》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名画《渔父图》赏析

渔父图

元·吴镇作

绢本水墨

纵一七六.一厘米

横九五.六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四家的山水画,均出自董源、巨然,又均“萧散”了师承的体貌,但吴镇别有情致,他融入南宋马远、夏圭一路豪纵爽朗的气局,和湿笔的特征,平直有力的括铁皴,可以追溯到马、夏身上,差异乃是吴镇毕竟出自“董、巨”,就多了一层温润的笔趣。

元画重“品”,吴镇人品很高,他为人“抗简孤洁”,中年时曾负才隐于梓里,自题《墨竹》诗中有句:“若有时人问谁笔?橡林一个老书生。”倪瓒赞吴镇曰:“道人家住梅花村,窗下松醪满石樽。醉后挥毫写山色,岚霏云气淡无痕。”董其昌在《容台集》中曾有如下之记述:“吴仲圭与盛子昭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仲圭之门阒然,妻子颇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后不复尔。果如其言,盛虽工,实有笔墨蹊径,非若仲圭之苍苍茫茫有林下风气,所谓气韵非耶?”

仲圭山水画独多《渔父图》,反复描绘“一叶随风万里身”,以寄托他的隐逸情思。

这幅《渔父图》有自题七言古风:“西风潇潇下木叶,江上青山愁万叠。长年悠优乐竿线,蓑笠几番风雨歇。渔童鼓枻忘西东,放歌荡漾芦花风。玉壶声长曲未终,举头明月磨青铜。夜深船尾鱼拨(泼)剌,云散天空烟水阔。”诗后题:“至正二年春二月,为子敬戏作渔父意。梅花道人书。”

《渔父图》取景于江南一带水乡。高树两本耸立湖畔,树下置一茅棚,有小径穿越敞棚可达湖边,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拂,对江平沙曲岸,远岫遥岑,更远处一峦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叶,出没在蘋汀蓼岸、水波涟漪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情意。仲圭此图的皴实出自巨然,将长披麻皴化为排列平直的括铁皴,显得自然而劲爽,这种艺术形式和江上渔父的生活调子是相适应的。

《渔父图》是吴镇六十三岁时的作品,已形成其代表性的风格,是一帧风情闲逸、清光宜人的佳构。元四家的山水,多林下风,唯具草野之气的,只有吴镇;他的介字点树叶,竖立的苔点,劲挺迎风的芦苇草,在元人山水画中,都是别具一格的。

下钤“梅花盦”及“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两印,为耿昭忠旧藏,清《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收传印记:耿昭忠诸藏印,清乾隆诸玺。

渔父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