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名实之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名实之争 名实之争战国时期各家围绕名实关系问题展开的一场论争,是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内容。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节时期,到处都在除旧布新,使得反映旧制度、旧事物的“名”同才出现的新制度、新事物的“实”之间,或反映新制度、新事物的“名”同旧制度、旧事物的“实”之间出现矛盾,产生所谓“名实相怨久矣”的现象。早在春秋末和战国初就有孔子和墨子之间的争论。孔子主张循名责实,企图用“正名”的方法巩固等级制度:“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墨翟针对孔丘的“正名说”提出了“取实予名”、“以名举实”的思想。所谓取实予名,就是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墨翟明确地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认为名与实是既区别又统一的,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依存于“实”的,是第二性的。他还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墨子》)战国时期,名实争论形成一种思潮。名家有两派,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派着重分析感觉和概念,区分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强调概念之间的差异和独立性;有“白马非马”,“牛羊五足,鸡三足”(《公孙龙子·通变论》)等命题。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异同”派认为一切差别和对立都是相对的,一切概念都是可变的、灵活的;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等10个命题。后期墨家主张“以名举实”,认为名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内容。既反对惠施派的“合”,也反对公孙龙派的“离”,而主张尽可能作出全面分析,说明名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事物有共同点,也有相异点,有不同种类的“同”,“异”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事物的相同和相异点进行分析就可以认识事物的特征。在名实关系上,荀况确认“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主张“制名以指实”(《荀子》)认为名称和概念是用来说明客观事物的。“实”是客观存在,“名”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用以表达、交流思想,巩固社会秩序的。可见“名”是由“实”派生出来的。荀况指出“名无固宜”,“名无固实”,什么样的“实”用什么样的“名”才适宜;什么“名”代表什么“实”并非是一开始就固定的。但是“名有固善”,有本来就很恰当的好名称来说明每一事物。据此,荀况提出了“稽实定数”的原则,就是要考察事物的本质,据以确定事物的名称。荀况的思想不仅是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在理论上批判了春秋以来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思想,是对先秦名实关系争论的批判总结。百家争鸣中,各家普遍重视名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名实观,并涉及概念、判断、推理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 伏尔泰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多数派与少数派的论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