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学浅说
清末逻辑学译著。清末严复(生平见《天演论》条)译述。商务印书馆1909年出版,为严译名著之一。英国耶方斯(W·S·Jevons)著,英文书名为《Primer of Logic》,出版于1876年。
严氏在译述中,介绍了名学的一些基本观念,阐发了自己的名学观点及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思想。认为“思辨”是人优于、胜于动物之处,但一般人的思辨是“由似求似”和“以类为推”、“由甲例乙”等,此“固非胜法”。若要“思而精,辨而明”必须学习名学,“名学者思辨之学也,必通名学,夫而后解决思理之无善,而有以照天下之事实,察夫辨言之妄,而不致日陷于过失与危机也”。名学能让人正确地思辨,知思辨的虚妄,获得正确的知识。思辨的方法有二:“一则公例未立,必如何而后可以立也。二则公例既立之后,所据此例以推究物理者,宜如何也。”即“内籀术(归纳法)”和“外籀术(演绎法)”。反对思辨中先归纳后演绎的观点,强调演绎在思辨中的绝对地位,“盖非先了然于外籀者,于内籀术固无由明也”,“且人为内籀时,非借径于外籀固不可”。但只有归纳才能获得新智识,“夫外籀之术……便是将古人所己之理,如一桶水倾向这桶,倾来倾去,总是这水,何处有新智识来?”要“即物以穷其理”以获得新智识,必须运用归纳法。归纳法有四个基本步骤:(1)用“观察”或“试验”“博求所欲考之事实”;(2)“汇观揣度之事”;(3)用演绎法,“以连珠等术,推较所臆度者”;(4)用事实印证“较勘所立之例”;即“观察、设臆、外籀、印证”。错误的归纳法有三,即“由常推特”、“取特论常”、“由特言特”。演绎的基本要素是“端”、“词”、“连珠”。“必先讲连珠,讲连珠必先讲审词,审词在于察端”。对“端”、“词”、“连珠”等作了详细说明,虽强调演绎中“必恪守律令而后可”,但对演绎的三个基本规律没有任何论述,甚至只字未提。演绎中,“转换词头、演用连珠,皆有一定法律”,“字有定义,言有定意”,如破坏法律,字义言意不明,则“思辨事废,而成眢词”。认为西方三百年以前,从古书中寻求“公例”,“谓天道人事,皆可求诸二约之中”;但自培根“倡言穷理斯从实测”,伽利略“用实测之术”破除许多旧说以来,“实测之术终大用”,它成为“文明大进之绝大原因”。赞成实测的归纳法“惟能此术,而后新理日出,而人伦乃有进步之期”。除了宋儒朱子的“读书穷理解格物致知”,但“吾国向来为学,偏于外籀,而内籀能事极微”。中国人以为“除六经外无书,即云除六经外无事理也”,“每欲求申一说,必先引用古书”,以至“执迷不悟,陈陈相因,而吾人天赋耳目心灵之用,几于都废”。中国之所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其原因在于中国“所治学科”不教学自然科学知识,不“即物以穷其理”,要求“由吾辈自用耳目心思向世间事物踏实求其情状”,以明物理,以进人智,进行发明创造。批判中国旧学的思辨方法“十八九皆丐问眢词”。即“先坐实所欲证者,而后证其说之为实也”,是先有其理而后加以证实,而不是从观察试验出发。因此“一切穷理,皆同自欺。虽貌极精微,于真理实用,毫无有当”。所以“中国穷理之术”,“无可言也”。
现有三联书店1959年本与商务印书馆1981年本。
Primer of Logic→trans. 严复(Yan 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