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同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同情 同情同心,同气,同样性质。和现在所说的感情上发生共鸣的“同情”意思不同。《史记·吴王(刘)濞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 关通 耑 ☛ 同情 同情中篇小说。李劼人著。1924年1月上海中华书局初版。列入《少年中国学会小丛书》。 ☚ 断虹 爱之魂 ☛ 同情 同情中篇小说。李劼人著。写于1923年3月。初载于同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少年中国》第4卷第4至6期。1924年1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初版,列入《少年中国学会丛书》。它是作者中、长篇小说的处女作,也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较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作品的素材来自于李劼人在法国“仁爱医院”六十二天住院生活的实际感受,所以它也是一部带有一定自传色彩的日记体中篇小说。作品以主人公“我”的得病、住院、病愈出院为线索,朴实自然地描写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主人公“我”在国内“寻觅了好多年”的“同情”,却“完全白费了工夫”;但“到巴黎才十个月,居然就把它在一种不意的牺牲后寻得了”。“我”因患重病,被免费送进了巴黎的“仁爱”贫民医院。此时,士兵出身而现为工人的房东纪诺先生一家无私地为“我”的病奔波操劳,当他们看见“我”出院归来时,纪诺先生和女仆白姑娘从四楼狂奔下来欢迎“我”;医生们对于“我”这样一个弱国子民,也丝毫没有歧视和不平等之处,尽心尽力地为“我”治病。特别是护士玫瑰小姐,不但细心地照护“我”,而且在“我”疼痛难忍时,在精神上给了“我”许多抚慰。而西门老夫妇也象关心自己的儿子一样到病榻旁来看望“我”。同时,小说也透过“我”的眼睛和感觉,展示了当年法国社会的阶级对立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别是通过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伤瘫痪的病人龙沙尔的描写,揭示了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反动和残酷。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运用抒情的语言,透过主人公“我”——李先生的眼睛,生动地描绘了一系列他身边不同阶层、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的人物群像,使人们“看清了所谓文明国家政治其乌糟腐败之处,并不下于当时的中国,而它的人民却善良可爱,尤其是法国基层社会的人民”(李劼人《回忆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片断生活》)。小说虽然写的是“个人生活的小小的一角”(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但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异国情调,将视野伸向中国以至世界,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和中国的社会现实。 ☚ 采石矶 海滨故人 ☛ 同情作品内容 妈妈,假如我不是你的儿子, 而是一只小狗, 嘴伸到你的碗里吃饭, 你会不会打我? 妈妈,你说真话, 不要哄我—— 你也许会说:“去,去,去, 哪来的讨厌的小狗!” 妈妈,你走,你走吧, 把我从怀里扔下地, 我不要你喂,以后 你碗里的饭我一口不吃。 妈妈,假如我不是你的儿子, 而是你养的鹦鹉, 你担心我展翅高飞。 用链子把我锁住? 妈妈,你说真话, 不要哄我—— 你也许会说:“鸟儿心野了, 想咬断链子逃走吗?” 妈妈,放下我,你放下我, 别再对我娇惯, 我要飞进森林广阔的胸怀, 不再待在你的身边。 (白开元 译) 赏 析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面对身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面对那一辆辆轰鸣不止的现代机械无奈地摇头?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厌倦了闹市中那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身影,那一张张风尘仆仆的脸?——夜深了,避开这一切,到诗人为我们营造的童心世界里歇息一会吧。 且看这首《同情》。 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把自己想象为一只把嘴伸到妈妈碗里讨饭吃的小狗,一只被妈妈用链子紧紧锁住的鹦鹉,与妈妈对话,问她是否还会像疼爱自己一样疼爱它们。在得到令自己失望的回答后,便“威胁”妈妈,自己要挣脱她的怀抱,从今以后再不吃她喂的饭,再也不待在她的身边了。——这是生活中多么熟悉而生动的一幕,读到这里,谁不会有会心地微笑呢? 是啊,童心是世上最透明的珠,透明得不染一丝纤尘。在孩子澄澈的童心世界里,没有什么等级观念,不讲究地位高低,不在乎金钱多少,没有功利世界的纷纷扰扰,没有成人世界的瞻前顾后。他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对一只讨口饭吃的小狗那么严厉,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将那么可爱的小鹦鹉用冰硬的铁链紧锁,他不知道妈妈只愿将她的爱给予他自己,甚至于,他也不知道,妈妈并不晓得那只小狗、那只小鹦鹉就是他亲爱的儿子,否则,妈妈才不舍得这样对待它们呢。 童心是世上最温润的玉,还有什么比它更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呢?在孩子善良的眸子里,这世上的一切,会动的,不会动的,都是有妈妈的,都和他一样,喜欢把小小的身子蜷缩在妈妈温暖的怀里,渴望在妈妈面前撒娇,渴望得到妈妈的爱。所以,他不能接受妈妈用带有侮辱性的言语、粗鲁的动作、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小狗、小鹦鹉,他无比同情它们的“遭遇”,于是以“你碗里的饭我一口不吃”、“不再待在你的身边”向妈妈作出“抗议”甚至“胁迫”,他多么希望妈妈像爱自己一样爱它们啊! 童心是世上最朴拙的诗,只有这样的诗才能给我们原汁原味的美的享受。孩子认识和接受事物是最为直观的,在孩子的思维世界里,他与身边的其他事物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不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自己变成他想象中的任何东西,哪怕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所以,在用童心写就的诗里,我们看不到“人定胜天”这样的口号,听不到“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样的说教,只读到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对弱小动物的亲切同情,读到孩子天真未凿的纯净的心灵,读到来自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与烂漫。是啊,不事雕琢、自然天成是一切艺术美的极致,还有什么比这更为圣洁、更为美丽呢? 就这样,诗人带我们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本原——童心。诗中的“同情”,既是诗人童年记忆的唤醒,也是他受到印度文化传统中“众生平等”思想浸润的结果,这与儒家“民胞物与”和道家“万物齐一”的观点多么相似,可惜现代人已经忘记这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中那个天真无邪、对弱小生物富有同情心的小孩子,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因为,得爱于万物并施之于万物,方体现爱的博大与深沉。 好了,不要再让太多的抽象探讨折磨我们的心灵了,就给我们失却已久的童心,留一份本真与宁静吧。 (王汝良) 怜悯;怜惜;同情liánmǐn liánxī tónɡqínɡ【同】 都是动词;都有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的意思。 同情tóngqíng❶对别人的遭遇产生与之一致的感情 同情tóngqíng❶ 〈动〉对别人的不幸遭遇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情心│同情弱者│不需要同情。 同情tóngqíng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对别人的行动表示支持。 同情tongqing❶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对你遭受的不幸,我们非常~|大家对地震灾区的人民深表~。 同情tóng qíng动词。 同情(同)怜悯 怜惜 同情←→反感tóng qíng ← → fǎn gǎn同情: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同情 同情哀(哀闵) 另见:体恤 关心 爱护 救济 惋惜 ☚ 同情 恻隐 ☛ 同情/恻隐/怜悯/哀怜 ☚ 崇拜和讨好外国人 同情 ☛ 同情一种高级情感。指个人或群体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同情是表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动表示理解或赞同。同情心的产生并非是由简单的社会道德刺激引起的,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态度、观点。所以,同情之中具有较为浓厚的思想意识色彩。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同情心理与其所处的社会阶级地位相联系,因此,是有阶级性的。人们的社会地位或阶级地位越相近,引起相互同情的可能性就越大。 同情 同情Tongqing对于别人的遭遇或行动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同情也是仁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人道主义),亦是对他人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的基础是承认他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合法性,它表现为对他人的感情和思想能够理解,对他人的愿望能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并准备促进这些愿望的实现。同情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人最简单,同时又是最基本的一种特性。同情可以以一定的方式限制人们的利己主义,因而就使每个人将自己摆到他人的位置上,并认为他人同自己一样。共产主义道德中的同情品质,要求给予人们真正的帮助,这种帮助必须符合他们的实际利益,而不应有任何别的附加目的。我们所提倡的同情,是对别人的权利的承认,是对人的严格要求,它没有降低个人的尊严,而树立了个人的尊严。 ☚ 怜悯 道德感 ☛ 同情 同情道德感之一。是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并给予道义上的积极支持。如人们对老弱病残者的关心;对鳏寡孤独及生活无着者的赞助;对因天灾人祸惨遭不幸者的支持;为含冤受屈者鸣不平等。同情心使人们对他人的思想感情和处境能够理解,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其基础是承认他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合法性。由于同情心使自己摆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从而以一定的方式限制个人的利己主义思想。同情心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有助于人们建立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同甘共苦、团结信任的心理联系,促使社会风气的不断进化,一个人应该具备这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 谨慎 理智 ☛ 同情sympathy 同情sympathy;compassion 同情sympathize with;show (or feel,express)sympathy fo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