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将军官职名。清代统辖吉林全省驻防旗兵的最高长官。因驻吉林府(今吉林市),故名吉林将军。其下设副都统五人。一驻吉林,一驻宁古塔(今黑龙江依兰),一驻伯都讷(今扶余),一驻三姓(今黑龙江依兰),一驻阿勒楚克(今阿城)。 吉林将军全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清代吉林旗兵的最高长官。初驻军防重镇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顺治十年(1653)将宁古塔驻防官改为宁古塔昂邦章京,与盛京(奉天)昂邦章京同为镇守一方之最高官员。康熙元年(1662)改称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移驻吉林乌拉城。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统辖全省驻军,共有官兵一万二千多人。其衙门有主事一人,助教一人,笔帖式一人, 书吏二人。还设有理刑司及银库,各设笔帖式二人,办理所属事务。辖境东至海三千余里;南至长白山(南鸭绿江)一千三百余里,其南朝鲜界;西至威远堡门五百九十里开原县界;北至拉哈福阿色库地方六百余里蒙古界;东南至希喀塔山二千三百里海界;西南至英额门七百余里奉天将军界;东北至赫哲、费雅喀三千余里海界;西北至黑儿苏门四百五十余里蒙古界。东北包括自乌第河以南、黑龙江下游的全部地区和库页岛及沿海其他岛屿。下设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管理满洲、蒙古、汉军、锡伯、巴尔虎等旗户,以及“打牲之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废。 吉林将军全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清代吉林八旗军政的最高长官。初驻重镇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顺治十年(1653),称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改称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移驻吉林乌拉城(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镇)。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改现称。掌管吉林省八旗军政及庶务。将军衙门设主事1人、助教1人、笔帖式1人、书吏2人。另设有理刑司及银库,各设笔帖式2人。负责处理衙内日常文牍公务。将军之下辖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打牲部落设总管。管理满洲、蒙古、汉军、锡伯、巴尔虎等旗户,以及打牲部落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废。 吉林将军官职名。清代统辖吉林全省驻防旗兵的最高长官。因驻吉林府(今吉林市),故名。其下设副都统5人:一驻吉林,一驻宁古塔(今黑龙江依兰),一驻伯都讷(今扶余),一驻三姓(今黑龙江依兰),一驻阿勒楚克(今阿城)。 吉林将军全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清代吉林地区军事和行政的最高长官。武职从一品。初驻旗军于重镇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顺治十年(1653),以宁古塔驻防官改称为“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续改称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1676),移驻乌喇城(今吉林省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终改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省称本称。衙设户、兵、刑等司,置主事、笔帖式诸员,办理所属事务。所属设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管理境内满洲、蒙古、汉军、锡伯等旗户以及“打牲之部”,统辖全境八旗官兵12000余人,又兼辖民厅3:吉林厅、伯都讷厅(今吉林省扶余县境)和长春厅。辖境东北至乌苏里江以东达海及沿海诸岛屿,又混同江(黑龙江下游)以北至海。光绪三十三年(1907)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