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吉林外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吉林外记边疆地理著作。清萨英额撰。十卷。萨英额本汉族,姓张,字吉夫,隶满洲正黄旗,自北京移居吉林。道光初任吉林堂主事,奉吉林将军富俊之命,搜罗采访,广辑《盛京通志》、《满洲源流考》、 《柳边纪略》、新旧《唐书》、《大金国志》等有关资料,于道光七年(1827)成书。约十万字。涉及地域以今吉林省东部、黑龙江省南部为主,远至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正文有御制诗歌、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建置沿革、职官、兵额、儒林文苑、人物、田赋、物产、时令、风俗、古迹等二十九门。另冠固庆《叙》、萨英额自序和《吉林乌拉舆略图》一幅。详载道光以前吉林境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物产、风俗等,职官收约四百人姓氏、籍贯、履历、任年。所载城池以吉林、乌拉、宁古塔、伯都讷、三姓、阿勒楚喀为主。物产门除记产地、产量,还偶记外销情况。卷十所收移民垦荒的档案资料较为重要。为吉林省第一部地方志,史料价值较高。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桐卢袁氏《渐西村舍汇刊》本,198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长白丛书》初集本。 吉林外记志书。又名《吉林统志》。清萨英额撰。道光福,吉林尚无志书,其山川道里,仅附见于《盛京通志》。萨英额受吉林将军嘱托,搜罗采访,博览群籍,于道光7年(1827)8月成书。全书10卷,27目,约10万言。卷首附自序与吉林乌拉舆图及该图序言,卷内别为御制诗歌、疆域、名胜、山川、城池、满洲、蒙古、议军、建置沿革、驿站、船舰、桥梁、职官、兵额、俸饷、库贮、仓储、事宜、学校、学额、儒林、文苑、祠祀、公署、人物、田赋、物产、时令、风俗、贞节、杂记、古迹,双城堡、伯都纳屯田诸目,分系于10卷之中,逐项备述,较《盛京通志》所载,略其所详,详其所略,而于将军富俊之种种善政,如创办屯田、破禁开矿、请书兴学、禁赌缉盗、改革旧制等,记载尤备。书中史料丰富,价值较高,为治史地者必读。先后有《渐西村舍汇刊》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本、《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行业。 吉林外记书名。清道光(1821—1850)初,吉林堂主事、满族萨英额撰。十卷。初刊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记载吉林地区山川、疆域、城池、沿革、职官、文苑、物产、人物、田赋、风俗、古迹等。取材广泛,内容翔实。为研究吉林地区满族、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的重要史料。有光绪二十一年桐庐袁氏刻《渐西村舍汇刊》本、二十三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本、二十六年《广雅书局丛书》本、二十九年《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1965年台北影印《渐西村舍汇刊》本。 吉林外记书名。成书于清道光七年(1827)。萨英额撰。10卷。为吉林最早之志书。全书对满族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及社会组织、经济生活、风土人情等均有记述。其卷二、卷三涉及满族的史事尤为突出。 吉林外记书名。又名《吉林统志》。清萨英额(满洲正黄族人,字吉夫)撰。10卷。成书于道光七年(1827,一作六年)。作者道光年间在吉林将军衙门任职,受将军富俊之委撰。其在自序中言:“天下府州县莫不有志,盛京有通志,黑龙江有志又有记。吉林为我朝发祥根本之地,并无记载,岂非阙典?因于退食之暇,搜罗采访,集腋成裘”而成书。内容上溯清朝初,包括长白山至库页岛的广大区域。卷1为御制诗歌,卷2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卷3满洲、蒙古、汉军、建置沿革、驿站、船舰桥梁,卷4职官、兵额,卷5俸饷、仓储事宜,卷6学校、学额、儒林文苑、祠祀,卷7田赋、物产、公署、人物,卷8时令、风俗、贞节、杂记,卷9古迹,卷10双城堡、伯都讷屯田。作者以“事必证实,言皆有据”为编撰原则。有《渐西村舍汇刊》刻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本传世。对研究吉林史地和满、赫哲等民族的社会历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