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合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合髻旧时结婚礼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载,新郎新娘行“牵巾”仪式后,“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婚育部 > 活動(附) > 合髻 合髻 héjì 古代婚儀之一。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娶婦》:“凡娶媳婦……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疋緞、釵子、木梳、頭鬚之類,謂之合髻。” 合髻 合髻又称“结发”、“束发”是中国古代婚姻中传统的习俗之一,主要在汉族中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他的著作中记载这种合髻习俗时说:“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 ‘合髻’。”(《东京梦华录·娶妇》)清末,这种婚姻习俗已逐渐废止。 ☚ 结发 拜门礼 ☛ 合髻 合髻中国古代婚礼仪节。又称“结发”。《礼记·曲礼》: “女子许嫁,缨”。“缨”是一种丝绳。女子许配人家以后,便用它来束发,以表示她有了夫家: “示有从人之端也”。直到她成婚时,那条丝绳才由新郎亲手从她的头发上解下来,即 《仪礼·士昏礼》中说的: “主人(新郎) 入,亲脱妇之缨。”这个仪节就叫合髻或结发。汉、唐诗歌中,多有描写此仪节的诗句,如曹植《种葛篇》: “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重”。杜甫《新婚别》: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唐代中、后期,合髻由婚前系缨、成婚时脱缨变成新郎新娘各剪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唐代女诗人晁采《子夜歌》: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诗中描写的剪发、绾发细节,就是 “合髻” 仪式。唐代后,合髻婚仪更是风行一时,不仅民间,而且“公卿之家,颇遵用之”。宋代的合髻礼,《东京梦华录·娶妇》有详细描述: “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 直至明代,这种以剪下少许头发作为婚姻信物的仪节尚在流行。 ☚ 委禽 醴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