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合锦回文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合锦回文传《合锦回文传》是李渔创作,经别人加工过的一部长篇小说。书叙前秦时才女苏蕙曾以回文璇玑图感悟夫君,唐武则天御制序文颁刻行世,并以千金购原图收贮宫中,天宝之乱散失民间。僖宗乾符年间,襄州孝廉梁孟升公车下第,途中酒肆买得前半幅璇玑图。其子梁栋材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寻绎出回文章句三十首,以神童名噪一时。襄州太守柳玭大加赞赏,补为博士弟子员。城中富户都欲招之为婿,而梁生必欲才若苏蕙者方娶。梁孝廉甥女房莹波恃怙双失,寄居梁姓为女,欲嫁梁生而未遂。 梁氏姨兄赖本初因父母双亡,投奔族叔赖二不成,复投梁家为义子,伴梁生读书。另一姨兄薛尚文游学至此,同堂学艺。梁生取出家藏半锦及诗作与二人赏鉴,赖怂恿梁将锦献于内相杨复恭,以取富贵,遭到薛的厉声怒叱,从此薛、赖不睦。赖常求梁生私改文章呈梁孝廉看,遂得莹波为妻。 时当试士之年,赖本初改名梁梓材应考。梁生向太守同荐赖、薛二人,赖利用送信之便,除去薛名,结果赖中而薛落榜,薛知情后忿忿离去。赖常背着梁生到柳太守处送礼钻刺,求其荐馆,后自荐于富家子弟为西席。此后与栾家门客时伯喜串通,包揽词讼及田房交易,而中饱私囊。一日偶见梁家旧仆爱童,惧其说出自己的阴私,唆使栾云逐出。爱童易名钟爱忍气投军去了。孝廉久病不愈,赖、房夫妇趁机迁移而去。孝廉病逝,赖只送奠金三两。此时柳太守解任而归,梁母为子议亲不成,又怪莹波疏远,怅恨而卒,本初送奠金二两,梁生掷还,与之断绝往来。赖、时合谋设局,哄骗栾云三千两银子为其打通科场关节,被人发觉,栾云银官两空。自称礼部桑侍郎舅子的聂二爷不知去向。 桑侍郎得罪杨复恭,贬为襄州太守,路遇风寒,到任即亡。家眷借居栾宅,其女桑梦兰美貌非凡,栾云遣媒议婚,原来桑女曾得仙人赐给后半幅回文锦,并嘱配得全锦便是姻缘。她自绎回文章句二三十首,发誓合锦才嫁。栾云无处寻访,赖去梁家买锦遭拒。 梁家旧仆张养娘以卖花过活,将桑小姐欲合锦联姻信息报与梁生。梁生出半锦及诗作求婚,又男扮女妆窥得小姐花容,互试才情,一拍即合,易锦为聘,待服丧期满成亲。栾云闻桑女他适,逐其出屋。桑小姐与乳娘星夜买舟投华州母舅刘虚斋。刘已去世,家眷云散,走投无路的桑梦兰跳井自杀,被前任襄州太守柳公所救,收为义女。其时天子念柳公正直,拜殿中侍御史,遂携桑女进京,沿途将半锦刻板张帖,知会梁生进京相会。梁生主仆当日渡江追赶梦兰,误入贼船,被药酒麻倒,半锦为栾家所夺。幸遇提辖军官钟爱及现任防御表兄薛尚武,访查桑小姐未果,梁生赴京应试。 栾、赖改名易姓,投奔杨复恭,献锦得官。杨奸思得全锦,派赖本初去柳府脱骗,未遂。梁生进京途中邂逅莹波,无端被打,被柳府家人所救。柳公即招梁生为婿,与梦兰成婚。是年秋天,天子加试一科,梁栋材状元及第。柳公上书参杨,拜右丞相兼大司马并理太仆卿事,尽夺杨奸之权。杨勾结杨守亮谋反,纠集心腹上书,故意激讨叛将军李茂贞反叛朝廷。天子命柳公督师讨逆,梁生为行军祭酒,调薛尚武赴京任总制京营大将军。栾、赖因失责作弊被夺官责罚。柳、梁出征,梦兰回襄州,栾、赖派刺客赛空儿半途行刺,以夺锦报仇。 柳、梁进兵武都,擒获奸细,截得杨复恭反书。梁生将计就计,假扮书生游说李茂贞诈降,赚杨守亮至柳公营中,兴元城恢复归唐,守亮自杀。梁、柳将杨奸反书与捷报密寄薛尚武。杨府家丁在凤翔发现两光棍假冒行骗,当场抓获,正是当日假卖科场关节的聂二爷及捉弊军官。二人供出赖、时同谋情事,赖反戈一击,拿杨复恭反书出首,且打发妻子冒梁状元夫人之名取道回襄州。 一日,天子驾幸教场,薛尚武立拿随行的杨复恭,揭露其谋反罪状。天子传旨凌迟处死。栾、赖等狱中监候。薛、梁、柳加封晋爵。梁状元奉旨回乡葬亲,忽闻夫人被刺,寝食俱废,恹恹成疾。旋接柳公信,取路兴元。此时梦兰一行已由华州辗转至柳府,原来被刺的是假梁夫人房莹波。梦兰因病避过灾难,在华州遇表妹刘梦蕙,得知她亦酷好回文锦,遂复以半锦代梁生聘梦蕙。后梦兰巧妆鬼神,赚梁生与梦蕙得偕佳偶。从此梁生与兰、蕙二夫人吟风弄月,十分相得。 梁生加封兼理刑、礼二部尚书,与薛尚武会审本初。赖梦游地府,判其剜舌剖心,放归阳间现报警世。又被已死的栾云追来索命,自己割舌剜心,死于非命。刺客赛空儿混籍耕种,被钟爱查获,押送京师,路遇逃犯时伯喜。赛空儿酒后窃取公人腰牌逃脱,来到凤翔府,正遇梦兰、梦蕙路过,伺机刺杀,幸神灵护佑,免遭毒手,天神摄去半锦。柳公因阴功生下一子,乞退林下。诏命薛尚武出镇兴元,钟爱继任京营兵马总制。尚武断弦未续,配皇姑蓝田郡主,宫嫔吕悦娘嫁于钟爱为室。 李茂贞受人节制,顿起叛心,趁饯行之机欲加害柳公。小白马咬住柳公衣襟不放。茂贞为部下所杀,白马口作人言,乃赖本初转世报恩。 柳公拜还相印,梁生权署。一日,和尚送来一封柬帖,内藏失去的半锦。和尚乃赖本初族叔赖二。梁生大建祠堂,供奉父母、亲长,和尚演说因果,劝人休要负心。 梁生献上半锦,天子命夫妇三人以回文锦为题,各咏回文诗一首。三人立就,龙颜大悦,赐还全锦,世代相传,后飞入空中。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靡一时,蔚为大观。《回文传》成书于清初康熙前叶,亦以梁栋材与桑梦兰、刘梦蕙的爱情婚姻纠葛为题材。因而,一般读者多视之为才子佳人小说。孙楷第先生称之“不出才子佳人蹊径”。但仔细研读这部小说,就会发现,视之为 “才子佳人小说”并不符合作品实际,是失之偏颇的。小说确实以一定的篇幅写到爱情内容,而且贯穿始终,但它绝不是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以梁栋材与桑梦兰、刘梦蕙的爱情、婚姻为线索,抨击忘恩负义行为,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客观上反映了平民社会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及统治集团内部忠奸斗争的一部小说。全书十六卷中写及爱情婚姻的只有八卷,恰占一半,另一半则基本上与爱情无关。从构思上看,回文锦不仅是主人公定情的信物、爱情的象征,而且是智慧的结晶,正义的化身。到第五卷止,梁栋材与桑梦兰已经交换半锦,缔结了婚姻,爱情故事已趋于尾声。但小说情节的发展方兴未艾,围绕着 “锦” 的得失存亡,描写了忠奸、正邪之间惊心动魄的斗争。很多笔墨游离于爱情主题之外。如梁栋材应试中状元,柳、梁翁婿出征,梁状元假扮书生诈降,智擒叛帅杨守亮,赖本初梦游地府,高义翁神赐麟儿,奸党内讧,本初出首,刺客嫁祸,判官显圣报德,赖本初变马赎罪等情节,完全与爱情无关。而是着力表现褒扬正义、忠良,鞭挞邪恶、奸佞的劝惩主题以及因果报应的说教。 小说中柳玭和梁栋材是正义、忠臣的化身,而杨复恭与赖本初则是邪恶、奸臣的代表。忠臣与正义合为一体,邪恶与奸佞沆瀣一气,正邪之争与忠奸较量时分时合,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变幻莫测,构成了小说的主体旋律。小说着墨最多、刻划最出色的人物是忘恩负义、无恶不作的反复小人赖本初。他本是梁栋材的姨兄弟,父母双亡,由梁氏收养、教育。他见到梁生珍藏的半幅锦,就撺掇献给奸阉杨复恭以换取功名富贵;又求梁生私改文字骗取梁孝廉好评,私通养娘,又好男色,在荐书中私除薛尚文名字而骗取入泮,送礼钻刺,自荐西席。私囊渐饱后即携妻脱离梁宅。梁家败落后,日渐疏远,继而断亲往来。后又与时伯喜合谋,勾结无赖贾二、魏七,为栾云假通科场关节,诈骗银两。他唆使栾云借宅于已故太守桑侍郎遗属,为了替栾云续弦而厚颜去梁家买锦。桑梁联姻后,他出谋划策,夜逐桑梦兰于前; 设计赚取梁生半锦于后。接着以锦为进身之阶,投靠杨复恭改名换姓做了马监。梦兰依柳府后,他又恃锦夺亲,进而串通杨复恭谋反,派刺客截杀梁夫人。脱骗阴谋败露以后,又狗急跳墙,首告谋反。他骗成亲、骗入泮、骗馆、骗银、骗锦、骗官,无所不用其骗,亦无所不用其诈。到头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妻子惨死于自己派遣的刺客刀下,做了替死鬼; 本人游地府受到训戒方有所悔悟。无奈罪孽深重,天怒人怨,死于非命,后变马赎罪。内相杨复恭仗着迎立皇上有功,骄奢淫逸,陷害忠良,贬柳太守,谪桑侍郎,勾结叛帅杨守亮,居心叵测。他早已垂涎于回文锦,悬赏天下。得到半锦后,先给栾、赖二贼封官,又狼狈为奸,骗锦、强娶、行刺、激变、写反书、背朝廷,恶贯满盈,最终身败名裂,全家抄斩,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小说主人公梁栋材,少有神童之誉。家藏半幅回文锦,酷爱寻绎回文章句。又熟谙军机,通晓国势,是难得的文武全才。他不仅孝敬父母,而且宽厚待人,对于赖本初的种种劣迹,他总是秘而不宣,隐恶扬善。后来,他巧遇桑梦兰,交换半锦,缔结姻缘。赖本初设计逐客于前,又派人伪装公差赚锦于后,几乎置他于死地。赖依靠杨府后,又去诈婚骗锦,破坏桑梁婚姻。梁栋材中状元,兼行军祭酒之后,却不记前愆,饶了他死罪。梁生同柳丞相出征,截获杨复恭亲笔反书,假扮参军,诈降杨守亮,一举平息叛乱。待到杨奸伏法,赖贼受审,梁栋材还惨然伤感,留他一条生路。本初被鬼神索命而死。他又命人料理后事,夫妇合葬,做到仁至义尽。可以说,梁栋材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心慈手软,姑息宽容,而与奸佞叛逆的斗争中却表现得机谋权变,用心深细。而柳玭则一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是非分明。杨复恭当权时,他不趋权贵,解任归隐。桑梦兰落难,他收为义女; 奸党前来冒名骗婚,他明察秋毫; 征讨叛帅,他勇往直前。他德高望重,又能激流勇退,堪称忠臣的样板,显然,他是一个理想化了的忠贞、清廉的封建官吏形象。 小说还以一定的篇幅反复描写了唐末战争和赋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卷六写到刘后裔刘继虚由于连年灾荒苦于赋役, 竟弃了田产逃避苛政,还叙及兴元节度使杨守亮造反,朝廷遣大将李茂贞征讨。由于杨复恭与杨守亮为叔侄,暗通线索,唯恐李茂贞成功,故意迟发兵粮。茂贞约束不严,部卒随意劫掠。游兵到处骚扰,商旅无路可走。“连走几个村落却并不见人影,但见一处处茅檐草舍,止余破壁颓垣静悄悄,古树寒云,唯听冷猿秋雁,真个十室九空,野无烟火。”原因是朝廷巧立名目,额外征求,百姓被逼逃亡。“已诉征求贫到骨,邑有流亡愧俸钱”正是彼时的真实写照。作者还编了一首长达七页的“四字歌”极言农田之苦,其中有云 “畏徭畏赋畏无休,只因顶上的田难脱卸; 当役当差当不了,止缘脚下的田是祸根。”因字形而借题发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诚如素轩评云:“百忙里忽写唐末兵役之苦,胜读老杜《哀江头》及柳州 《捕蛇者说》”。一语道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小说第十三卷写赖本初魂游地府,虽属荒诞不经,却有反衬、针砭人世社会的作用。赖本初恳求岳父房判官行个方便,房元化道:“你休得胡缠,莫说我不肯替你做方便。就是我要做方便时,阴司法律森严,不比阳间,用得人情,弄得手脚,我也方便你不得。”他的生父也声称:“阴律森严,岂容徇情?”这分明是对阳间徇情枉法,官官相护的不平现实的曲折批判。 此外,小说不厌其详地写到柳丞相神赐麟儿,老判官显圣报德,负心人变马赎罪等,这完全是为了劝善惩恶的需要,体现了作者因果报应的思想。对于这部抨击奸佞邪恶的醒世警世之书,倒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今天阅读时是应该予以批判的。 《回文传》比之同时期的其它才子佳人小说,艺术上是有所建树的。小说以回文锦为构思中心,采取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展开故事情节。回文锦是稀世之宝,带有神秘色彩。它不仅维系小说主人公的爱情命运,而且是忠奸斗争、正邪较量的焦点。梁、桑各据半锦,又都把 “合锦”作为择偶的先决条件,这样两块残锦的得失直接关系到爱情婚姻的成败。赖本初处心积虑的是把锦献给杨内相,换取功名宝贵。杨复恭不惜重价,悬赏回文锦,为了囤积居奇,炫耀天下,这样,回文锦又是赖杨结党的媒介。忠奸斗争和正邪较量的核心问题都集中到回文锦上。爱情的悲欢离合与斗争的成败得失通过小小的回文锦扭结在一起,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 小说作者的主观命意是劝善惩恶挽救人心,因而选取了历史上真实的人和事来作为题材。苏若兰作回文璇玑图诗,本事见于《晋书·烈女传》: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符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杨复恭勾结杨守亮谋反事,亦见于《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列传·杨复恭》,小说中所写的杨复恭迎立寿王,恃宠生变,勾结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反叛,等等,均准于史书。连杨复恭写给杨守亮的亲笔反书与史书所载“承天是吾隋家旧业,大侄但积粟训兵,不要进奉。吾于荆榛中援立寿王,有如此负心门生,天子既得尊位,乃废定策国老,其不逊如是”云云,也大同小异。小说总体上是现实主义的,但出于作者因果说教和构思行文的需要,作品或据传闻,或凭想象,虚构了若干情节。如桑梦兰母亲刘氏梦仙女赐锦,赖本初梦游地府,高义翁神赐麟儿,死栾云杀活本初。判官显圣,白马赎罪,等等,又不乏浪漫主义色彩。这样虚实结合,相映成趣,情节摇曳多姿,结构严谨缜密,更能吸引读者。 《回文传》情节腾挪变幻,奇纵诡异。人物事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反反复复,扑朔迷离。赖本初投奔梁孝廉家,仿梁栋材之名,改名梓材,后来投靠内相杨复恭,复改名杨梓,由赖到梁再到杨,一人三易姓名,如其人之反复无常,钻头觅缝,有奶的就是娘,其品行之卑劣可知。栾云字生栋,改换门庭后,认奸作父而改名杨栋。薛尚文弃文从武,则易名尚武。桑梦兰寄居柳室改姓柳,刘梦蕙避难时冒姓桑,成亲时又姓柳。房莹波本是赖夫人,又假称梁夫人,反替了真梁夫人之死。赖本初伪称梁栋材去骗婚,梁状元又假扮杨参军去诈降。李茂贞初假叛,后真叛。柳丞相无女而有女,思子而得子,刘梦蕙思夫而有夫,赖本初管马而变马。这样忽真忽假,平添了无限情趣。回文锦的遭遇亦是如此,变幻多端神鬼莫测。梁家半锦得之于天,桑家半锦受之于人。梁生之锦作为聘礼纳之于桑,后又归之于柳,复作聘礼纳之于刘,而归之于梁,后被鬼神摄去,最终和尚送来。桑氏半锦先交换于梁,后为栾云门客所赚,继献之于杨复恭,终被朝廷抄没,复赐于梁,此时两片半锦合而为一,小说亦团圆结局。如此等等,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如观万花筒内,千变万化,出人意料。作者平心静气娓娓道来,如碧空行云,小溪流水,却又处处推出悬念,扣人心弦,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妙。第六卷写到梁栋材与桑梦兰换锦为信你贪我爱,一对才子佳人眼看就要团圆。偏偏半路杀出赖本初,怂恿栾云逐客,于是,桑梦兰夜走扁舟,一对恋人被无情棒打散,天各一方。桑梦兰投亲不遇,自杀被救,寄居柳门。而梁栋材沿江追踪,误入贼船,回文锦被赚,几乎丢了性命。后邂逅钟爱、薛尚武,始绝路逢生。偏又染病不起,月余方痊。经仙女指点,才逶迤赴京。途中又遭房莹波凌辱。历尽艰辛,抵达柳府。本当即行洞房花烛,那知又添出杨栋冒名、桑氏羞郎、枊公设疑等枝节,千回百折,方得鹊桥相会。正如小说第五卷诗曰:“从来好事每中离,彩凤文鸾路两歧。若使当年便相会,风流佳话不为奇”。 在人物设置艺术上,李渔本着 “稗官为传奇蓝本,传奇有生旦不能无净丑”的文艺观,严格按照戏曲的格局来构思。不仅生旦净丑各就各位,而且红脸、花脸泾渭分明。小说中正义与邪恶两大阵营旗鼓相当,森严壁垒,相互对比,相得盖彰。杨复恭作为邪恶势力的总后台,位高权重,勾结叛帅谋反,最后折戟沉沙,全军覆没。柳玭是正义的化身,忠臣的典范,他正直无私,尽忠保国,外平叛乱,内诛反贼,成为众望所归的丞相。吉人天相,神赐麟儿。两相对照,忠奸迥异,有天壤之别。其他,梁栋材与赖本初形成对比,两人本是姨兄弟,同窗攻书,头脑都很聪明灵活,梁不仅追求美满的姻缘,而且为国为民行善修好,最后位极人臣,福寿绵长。赖追求情欲的满足,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无恶不作,卖身投奸,诈骗成性,天怒人怨,不得善终。还有薛尚武与赖本初,前者豪爽刚烈,后者奸猾狡诈; 房莹波与桑梦兰,一个是诗人气质的女性,一个是忘恩负义的泼妇,均形成鲜明比照。这样,更加突出了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的主旨。 细针密线,呼应得法。这是《回文传》艺术的另一特色。李渔的小说受其戏曲理论的影响,针线细密,滴水不漏。《回文传》更是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小说第三卷写赖本初唆使栾云贿买科场关节,交给礼部侍郎小舅子“聂二爷”三千两银子,后被人识破,又不好解议,好说歹说,认了一半。事有凑巧,桑侍郎降调此地,待打听明白桑侍郎并没有姓聂的亲戚时,“聂二爷”早已不知去向。读者也知道这是赖本初、时伯喜设局哄骗,并不追究“聂二爷“的下落。偏偏到第十七卷,“聂二爷”又露了面。他与另一无赖冒充杨栋、杨梓之名在外招摇撞骗,被杨府家人捉拿拷问,一个叫空心头发贾二,正是昔日 “聂二爷”,另一个叫做三只手魏七,则是当日来捉科场情弊的缉事军官。二人供出伙同赖、时骗取栾云银两的情事。如此安排,不仅更加深刻地揭露了赖本初反复无常,诳骗成性的劣根性,而且又成为赖本初反戈一击,出首反书的直接因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其他,如小说中的媒婆矮脚陈娘娘、铁嘴邹妈妈,也几次出现。起初代栾云劝嫁桑小姐; 后来,误传梁状元夫人被害,陈矮脚和邹铁嘴领着一班媒婆,袖着无数庚帖,来劝梁栋材续弦。当初桑、梁联姻之前,梁栋材潦倒之时,求其说媒,就是这陈、邹二人说道:“那梁秀才是穷酸,桑小姐又不是个富的。穷对穷有甚滋味在里面,我们值得去说?”竟拂袖而去。这样前后对比,活现出媒婆的势利、世态的炎凉。再如,梁秀才失锦落难之后,薛尚武曾派一小军校护送他去长安。梁栋材被杨府家人殴辱之际,军校挺身解围。这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作者也未忽视。后来薛尚书调任赴京,梁状元还亲自接见小军校,赏赐金帛。如此照应得法,显示了作家的细心和匠心,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回文传》一如李渔的其他小说,并不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缺少必要的细节描写,大部分形象比较粗糙。比较而言,作为反面人物的赖本初的形象是成功的。他私改文字,在荐书上做手脚,通养娘,好男色,擅自迁离梁家。梁孝廉死,送奠金三两; 窦氏亡,减至二两。活脱脱地再现了一个反复小人的无耻嘴脸。后来骗银、赚锦、投靠奸阉、谋反、出首等等,表现了一个跳梁小丑的卑劣伎俩,反映了每况愈下的世道人心。这在古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 《合锦回文传》合锦回文传
清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合锦回文传》目录书影 清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合锦回文传》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又名《奇书大观》、《四续今古奇观》。十六卷。题“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成书于清乾隆、嘉庆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清道光六年(1826)大文堂刊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文林书局石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宝砚斋刊本,1988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 清初小说选刊”排印本,1992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李渔全集”、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才子佳人小说选刊”排印宝砚斋刊本。 前秦才女苏若兰,因丈夫移情别恋,乃独运巧思,织下一幅回文锦,名曰《璇玑图》,流传世间。后至唐朝,梁孝廉收得半幅《璇玑图》。梁有一子,名栋材,自小聪慧绝人,过目成诵,将《璇玑图》绎出三十首,均是前人寻绎不到的章句。梁栋材被称为神童,哄动襄州城,上门求亲者络绎不绝。然梁栋材因心爱《璇玑图》,立誓要娶一个像苏若兰一般的才女,迟迟未订丝萝。梁孝廉有外甥女房莹波,父母双亡,梁接之同住,夫人窦氏对她甚是欢喜。本欲以之配栋材,栋材不愿,莹波由爱生怨。 窦氏姨侄赖本初到梁府探亲,梁孝廉认房莹波为义女,招赖本初入门为婿。不久,赖本初到富户栾家作帮闲门客,很快有了私蓄,遂与莹波脱离梁家,另立门户。梁孝廉正在病中,见本初夫妇绝情而去,心中悲愤,不久瞑目而逝。窦氏忧郁成病,莹波心怀嫌怨,不来探望。窦氏一死,赖本初即与梁家断绝往来。 礼部侍郎桑求,为人清廉正直,夫人刘氏曾梦见一仙女手持半幅五色锦空降其庭,称“有配得这半幅锦的便是你女婿”,果在庭中挖得玉匣,内藏半幅织锦回文《璇玑图》。后生下一女,取名锦娘,又名梦兰,从小聪慧异常,识得回文锦二、三十首。父母相继亡故,梦兰与乳娘一起生活。富户栾云欲娶梦兰,梦兰以半幅锦相配而拒之。赖本初告之栾云,前半幅锦藏在梁家。栾云愿出高价,托赖本初至梁家购买回文锦,被梁栋材断然拒绝,赖忿忿而去。 梁家张养娘得知梦兰有后半幅锦,向梁公子报喜讯。梁生大喜,遂托养娘作媒。养娘带前半幅锦与诗句求见桑小姐,梦兰将两个半幅铺放桌上配将起来,分毫不爽。再细读三首绎诗,竟与自己绎的相同;其余几首还是自己意想不到的,心中暗暗称奇。不觉喜上眉梢,命乳娘回访梁公子,带去《长相思》词一首。梁栋材惊喜万分,读罢佳词,极口称赞。当即定下婚事。 梦兰遭栾云迫害,无处栖身,只得与乳娘去华州投亲。投亲不着,遇退隐的柳太守相助,收为义女。柳太守差人星夜赴襄州梁家递书,约梁栋材到华州成亲。不料梁栋材因梦兰不知去向,就雇舟去其家乡寻访。半途被官船所截,劫去半幅《璇玑图》,将梁栋材扔在沙滩上。原来官船是栾云的门客装扮,梁栋材只得流落异乡。 几经周折,柳太守访得梁栋材,招赘为婿,与梦兰成就洞房花烛。春闱梁栋材夺魁,状元及第,入朝谢恩。赖本初与栾云商议遣刺客赛空儿谋刺梦兰并夺取另外半幅回文锦。梁栋材运妙筹将阉党一网打尽,衣锦荣归,然半路上梦兰遇刺下落不明,梁悲泣拒续弦。不久梦兰回乡途中病倒,赖妻莹波假装梁宅家眷匆匆出京,而被刺死。梦兰匿名去华州表兄家暂避。表兄刘继虚之妹梦蕙姿容秀丽,又能点绎回文锦诗句,梦兰代梁栋材聘定梦蕙同做夫人。二人同见柳公,柳公亦收梦蕙为义女,要梁栋材续弦。梁栋材不知梦兰未死,断然拒之。梦兰扮女鬼巧试梁栋材,赋词抒情,梁栋材望空长叹:“要我再娶,除非你再还魂。”梦兰假扮借梦蕙之躯还魂,梁栋材信以为真。柳公选定吉日,重招梁栋材入赘。梁栋材携梦蕙拥入罗帐,十分恩爱。次日,梦蕙取出半锦,梁栋材泪流不止,感到诧异。梦蕙遂唤出梦兰,梁栋材如梦初醒。自此梁栋材与两位夫人吟风弄月,情如胶漆。 梁栋材半锦被栾云献与宦官杨复恭,后杨被诛,半锦籍没入宫中。梁栋材婚姻已成,欲献锦于朝廷,使异宝得成完璧。赖本初亦下狱受苦,闻莹波途中被刺,暗自懊悔不及;又闻梁栋材做了刑部亲审此案,感死期将至。梁栋材历诉赖本初罪状,念及母党之亲,免其一死。忽栾云鬼魂附体,赖本初夺过阶前校卫之刀,自残而死。赛空儿刺梦兰未遂,避至均州改名倪宝,受田耕种。闻得梁栋材要缉拿他,在酒肆闹事被捕,后逃脱,混至驿馆,欲刺梁府两位夫人。阴曹判官乃房莹波之父,将赛空儿击倒,缉拿归案。 梁栋材将半锦入朝面献天子,使回文锦合二为一。龙颜大悦,封刘梦蕙为一品夫人,命梁栋材当殿赋诗。梁栋材染翰挥毫,顷刻赋成二首。天子抚掌称叹。梁栋材将回文锦二十八字纵横颠倒、增减伸缩,无不成文,天子惊叹不已。天子将这稀世珍宝赐赠梁生,梁生谢恩回府,合家庆贺。 合锦回文传小说。清佚名撰。十六卷不分回。题“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开篇叙璇玑图由来,接叙梁栋材与桑梦兰婚姻故事。武则天得璇玑图而爱之,藏之宫中。天宝之乱失。僖宗乾符年间楚中襄州梁孝廉得半幅。梁孝廉之子演璇玑图诗有才名,媒人盈门,皆不从,言心有璇玑图者方娶之。礼部桑侍郎女梦兰,有半幅璇玑图,言必有璇玑图者方嫁。梁生与梦兰得到乳娘帮助,得以互相唱和,确定终身,互相交换半幅璇玑图,以锦为聘,以诗为证。其间有大财主栾云欲娶梦兰,梦兰不从,栾便多方迫害,破坏梁桑姻缘。后得柳太守救助,中经许多波折,方才与梁生完婚。杨守亮举兵反朝廷。梁生中状元,柳公升任左丞相兼大司马,二人出师征讨杨守亮得胜,梁生因功封驿驰侯。梁生又娶刘慧兰,得双美。回文锦归入内库。后二夫人均封诰命。有清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道光六年(1826)大文堂刊本。 合锦回文传十六卷。清李渔 (详见 《十二楼》)撰。长篇小说。因以前秦 (十六国时期)苻坚时苏若兰的回文诗为情节线索,故题《合锦回文传》。故事发生在唐代: 襄州梁孝廉之子梁栋材七岁即能解家藏的半幅苏若兰回文诗,被太守柳公目为神童。梁栋材自信:“天既生才子,必生才女配之”,立意非能解回文诗的佳人不娶。后遇才女桑梦兰,家亦有半幅回文锦,梁与桑以回文诗定下终身。但有梁的姨表兄赖本初从中陷害,中间几经波折,二人终为眷属。桑梦兰又遇表妹刘梦蕙,亦能解回文诗,便代夫聘定,同作梁栋材妻室。几度生离死别之后,两幅半锦终归于合,梁、桑等人得享荣华富贵,而赖本初等恶人亦得恶报。书末“铁华山人”总评云:“一部十六卷书,以回文起,以回文结。首尾回环,织成一片,亦谓之一幅璇玑图可也。中间乍离乍合,疑死疑生,忽而盗贼,忽而战斗,忽而鬼物显灵,忽而北邱说法,令人目眩神摇,无非惊世醒世。”构设奇巧情节,演才子佳人璧合故事,寓劝善惩恶意旨,是李渔小说的一贯追求。但该书作为长篇,行文上不如《十二楼》、《无声戏》中的短篇利落;刻意以“回文”构造情节,更见纤巧牵强,总体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均不如 《十二楼》、《无声戏》。有清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和道光六年(1826)大文堂刊本。题“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对于该书作者是否确为李渔,今尚有人存疑。1988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