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合理预期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合理预期论

合理预期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将“合理预期假说”与货币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经济学理论。1961年,J·F·穆思在美国《经济计量学》杂志1961年7月号上发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首次提出“合理预期”的概念。7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E·卢卡斯等人对合理预期假说作了重大发展,正式形成合理预期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除卢卡斯外,还有明尼苏达大学教授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罗彻斯特大学教授R·巴罗,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S·费歇尔等。其主要代表作有:卢卡斯的《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萨金特和华莱士的《“合理”预期,最适度的货币手段和最适度的货币供应规则》(1975)、《合理预期与经济政策理论》(1976),巴罗的《合理预期和货币政策的作用》(1976),以及费歇尔的《合理预期和经济政策》(1980)等。合理预期论的核心在于“合理预期假说”,即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包括作为消费者的家庭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银行以及其它金融中介机构等)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是经济活动参加者在作出他们当前的经济行动决策前,总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当前经济形势与各种经济变量的信息(如关于物价水平、工资变动与各种金融资产行情等变动的统计资料以及有关各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知识等),而对这些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化作一个估计,这种行为就叫“预期”。换句话说,预期是一种客观心理方法,是经济行为的主体对与目前决策有关的某些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规律和期望值进行估测。“合理预期”,则是指人们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恰好准确无误地符合实际上将会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恰好与客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相一致。合理预期论的理论前提有两个:
❶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最优化原则,即假定消费者花费其收入的行动准则是预期效用最大化,而生产者进行生产活动的行动准则为预期利润最大化。
❷市场清销,即假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商品的价格随市场供求状态而变化,因而在一定的价格之下,每种商品都能完全清销出去,也就是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其中也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合理预期论以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为基础,将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引伸而提出“自然就业率”、“自然产量率”等概念,认为在市场清销的前提下,各经济行为主体基于对通货膨胀的正确预期而产生的相应行为,形成特定的总产量、总就业水平和总失业水平,这就是所谓自然水平。实际的总产量和总就业水平与其自然水平是否一致,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等于或是低于人们已习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有关。政府妄图通过扩大货币供应来增加就业,即以一定的通货膨胀来换取较低失业率的做法,只有在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因而实际工资率有所下降的前提下才能奏效。一旦工人调整其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使其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于是货币工资率上涨,失业又会回升到自然率的水平。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都是不存在的。基于上述理论,合理预期论者主张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形式的干预都是无效的,因为任何政策效果都会因人们的合理预期、而采取的相应对策所抵消。除非政府在短期内采取频繁变动、出人意料的政策手段。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使政府失信于民,而且会造成人人预期,致使经济更加混乱。因此,政府应宣布政策长期不变,消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自行调节,以消除人们因预期而采取的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行动。

☚ 现代货币数量论   金本位自发调节论 ☛
000023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