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司马迁农业经济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司马迁农业经济思想Si-Ma Qian’s agri-cultural economic thought

中国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有关论述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流通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有关农业经济的论述是建立在其“法自然”的经济思想基础上的。在其所著《史记》中写了《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等,开创了正史以专篇记述经济活动的先例,并通过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论述表达其经济思想。他认为经济活动是自然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动力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为“人民所喜好”,不必政府发号施令,“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从这一观点出发,司马迁肯定人们“求富益货”的活动,肯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肯定农、虞、工、商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活动, 主张因循自然, 各得其所,反对政治遏制,与民争利。这是中国封建地主经济下商品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反映,是当时新颖而进步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农业经济思想主要特点:❶重视商品性农业生产。司马迁在《货殖列传》等篇专门记载了乌氏倮、卜式、桥姚等从事大规模商品生产而致富的畜牧主。对历史上齐国通过发展蚕丝、鱼、盐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而致富强,给予很高评价。司马迁估算当时从事商品生产的年平均盈利率为20%。如陆地养马50匹、牛约160头、羊250只,泽中养猪250头,经营年产千石鱼的陂塘,年产千方木材的山林,或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 川千亩竹,大城市郊区种植千亩亩产一钟(10小石)之田,或千亩巵茜,或千畦姜韭,每年投资100万钱,得利润20万钱,其收入大致与当时的千户侯相等。在中国历史上这样鼓吹商品性农业生产,是十分罕见的。
❷广义农业概念的萌芽。战国中期以来,人们用“本”和“末”分别代表农业和工商业,而“农”一般是指谷物生产。司马迁沿用了前代的“本末”概念,但把农业的内涵扩大了,将经营种植业(谷物、园艺、染料生产)、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而致富的大规模的商品性生产,都列入于“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的“本富”之列。
❸重视农产品的流通。司马迁把从事农、林、牧、渔生产致富的称为“本富”,把从事工商业致富的称为“末富”。“末富”中包括从事粮食购销贩运、牲畜屠宰和经营皮毛、干鱼、竹木、薪藁、果菜等项贩卖。虽然末富稍逊于本富,但司马迁是充分肯定的。“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给,则贤人勉焉”。他还认为经营工商业是贫人求富的捷径。“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他又认为“商而通之”和“农而食之”,“虞(山泽)而出之”,“工而成之”同样是重要的,“此四者, 民所衣食之原(源)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 下则富家”。他赞扬春秋时计然提出的粮食要有一个合理的幅度价的主张,粮价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粮食的流通和生产。“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于此充分肯定了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❹重视水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司马迁专门写了《河渠书》,概述了从夏禹到西汉水利事业的发展。他亲自考察了历代水利遗迹,发出“甚也,水之为利害也”的慨叹。他把郑国渠的兴建同秦国的富强与统一中国事业的成功联系起来,并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发展灌溉、漕运和治河的事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