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司马光文黄公渚选注,台湾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1976年8月出版,约6万字。 该书是司马光文选读本。绪言约4500余言,对司马光生平、学行、在文学上之位置以及司马光文与史学之关系等问题作了评述; 最后是对本书选文的杂评。 该书绪言认为司马光一生正直,其学行尤有过人之处,学问精到,根柢深厚,讲求实际,是“有宋一代之完人”,“诚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评价很高。说司马光对一千三百余年历史的看法是“正确之评论”,“取舍至当”,《资治通鉴》一书是“千古之巨制”。在谈到司马光在史料的取舍时,说他所采诸家之说,与光所自为之文,皆精当之极,“尽去后来修史者一偏之见”。 该书将选文二十篇,按九类编辑,各类都有评说。对司马光文总的评语是“文章古雅深厚,逼近西汉,皆纯粹以精之作”; 对各类选文的具体评论是:(一)史论。选文六篇:《论周威烈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篇,编者说此文议论正大,断制谨严; 直是春秋笔法;《论智伯之亡》篇,编者就“才德”二字,分析入微,说是至理名言,将《论燕太子丹》篇比喻为老吏断狱,持论评允;说《论樊英》篇拈出 “名实”二字,纡徐往覆,酣畅淋漓; 《论荀或》以管仲相比,认为“笔力之大,见识之高,皆不可及”;《论唐太宗患朝廷朋党之难去》篇,精确不移,意存鉴戒。作者认为光生平多伟制,尤推通鉴之史论,故采取六篇,冠之于首。(二) 表,二篇: 对《进资治通鉴表》的评论是,叙次简洁,立言得体,用意深远;对《遗表》的评语是,“批大郤,导大窾,于当日朝政之得失,洞若观火”。(三)书,四篇:《与范景仁书》,作者认为恳挚动人;《答胡寺丞书》,著墨不多,而澹宕生姿;《与王介甫书》词严意正;《答程伯淳书》,谓私谥不合于古礼,识见高绝。(四)序,二篇:《洛阳耆英会序》,作者认为是不蔓不枝,恰到好处; 《送李子仪序》,“语有分寸,亲切可味”。(五)记,三篇:《谏院题名记》庄重、雄浑;《独乐园记》,含蓄蕴藉,神味隽永;《韩魏公祠堂记》,胸襟坦白,气象博大。(六)传,一篇:《圉人传》,即小见大,寄寓遥深。(七)题跋,二篇:《题绛州鼓堆祠》,前半状物之工,颇似柳柳州游记,而柳州不及其雄厚;后半辩尧后舜妃之妄,以正流俗之讹,是通篇最经意处。《书田谏议碑阴》,极为得体,一种方刚正直之气,令人不敢逼视。(八)墓志,五篇:《赠都官郎中司马君墓志铭》,不假铺张,自有身份,铭词沈挚古雅出于至情;《清逸处士魏君墓志铭》,语无泛涉,笔有余妍;《程夫人墓志铭》,琐琐叙来,造语皆有分寸;《叙清河郡君》,信手而成,似不经意,然沈痛之情,在在流露言外,诚为绝作;《郓州处士王君墓志铭》,气盛言宜,有自然绝人之姿。(九)哀辞,一篇:《石昌言哀辞》,一唱三叹,多慷慨呜咽之音。 此书对原文几乎每句都有详解,深入浅出,对较生僻的字注有拼音和切韵,对古地名注有今名或大约所在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