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司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建约767—约830

字仲初。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之一。与张籍乐府诗合称“张王乐府”。又与王涯合称“二王”,俱以宫词见长。大历十年进士,累官至侍御史。大和年间出为陕州司马。其间曾从军塞上,度过几年戎马生涯。晚年退居咸阳原上,家境贫寒。有《王司马集》八卷,《全唐诗》存其诗六卷。
索引:王建,仲初,司马。

司马

司马

官名。(1) 西周始置,在《周礼》为夏官,掌管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时沿用。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世也常以大司马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2) 汉制,大将军营五部,部各置军司马一人。魏晋以后,刺史多带将军开府,置府僚,司马遂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预军事计划。隋初废,开皇三年(583),改州治中为司马,旋废,唐代复置。(3)魏晋时,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府多置司马,为属官。南朝以后渐废,唯领兵者置。

☚ 宗伯   司寇 ☛
司马

司马

官名。见“长史(2)”。

☚ 长史   别驾 ☛

司马

官名。始于西周。汉魏以后,为军府之官。唐初于都督府及都护府均置司马,于诸州置治中。永徽中,治中也改称司马。府州各一人,官品自从四品下至从六品上不等,与别驾、长史并称上佐,协助处理府州公务,但职任渐轻。中期以后,边远州司马与别驾等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

司马

司马sīmǎ

━┃ 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尝贬为江州司马,故称。元·张昱《赠沈生还江州》诗:“知汝琵琶亭畔去,白头司马忆江州。”

☚ 半山   匠石 ☛

司马sīmǎ

复姓。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翔实地记载了我国从上古到西汉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司马

古官名。西周始置,《周礼》为夏官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战国时沿用,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时,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别称,侍郎则名少司马。汉制,大将军营五部,部各置军司马一人。魏、晋至宋,司马均为军府之官,位居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预军事计划。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参阅 《通典·职官·总论郡佐》。

司马

司马

晋武帝司马炎以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刀剑录》

☚ 半鲛   发硎 ☛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造父 > 司馬
司馬  sīmǎ

即造父。

司马sī mǎ

甘肃永登薛家湾人“绍句”谓车。系就马车而言。

司马【同义】总目录


司马司武

司马sī mǎ

〖名词〗
一、即大司马,掌军政和军赋的官吏(1)。《子鱼论战》: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大司马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没有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二、官名,掌管养马刍牧等事(1)。《单子知陈必亡》:司马陈刍。——司马摆好牲口吃的干草。
三、官名。唐代为州刺史的佐官(2)。《柳子厚墓志铭》: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还没到任,又照例贬为永州司马。《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假使子厚在御史台、尚书省任官时,自己约束自己,已能像做司马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斥。

司马

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从隋代始,为州刺史的属官。《左传·桓公二年》:“孔父嘉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青衫湿。”

司马

职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军政与军赋。春秋时各国都有此官,但职掌不同。在宋郑诸国,为执政大臣之一,掌军事;在晋国,则仅为军中之军法长官,位为大夫。晋国诸强臣及鲁国“三桓”家臣中亦有此官。楚国有此名,或又分为左司马、右司马,位在令尹、莫敖之下,掌军政。

司马

司马

官名。夏、商时期始置。此后历代或置或废不一,至明废。初为国家主军官,至唐以后为州的佐吏。《尚书·牧誓》: “司徒、司马、司空。”周秉钧注: “《孔传》 曰: 治事三卿,司徒主民,司马主兵,司空主土。”《周礼·夏官司马》: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 大司马卿1人,小司马中大夫2人,军司马下大夫4人,舆司马上士8人,行司马中士16人。……凡制军: 12500人为军……军将皆命卿; 2500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 500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旧唐书·职官志三》: “上州:……司马1人,〔从五品下〕 ……尹、少尹、别驾、长史、司马掌贰府州之事,以纲纪众务,通判列曹。” “大都督府:……司马2人,〔从四品下〕。”

☚ 司空   司徒 ☛
司马

司马

官名。西周开始设置,春秋、战国沿之,掌军政与军赋。汉武帝时废太尉,设大司马,掌宫廷实权,故后世用作兵部尚书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东汉大司马改为太尉,大将军营五部,部各设置军司马1人。魏晋至宋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切府务,参与军事计划。隋唐两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马1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一般用以安排贬斥之官,有名无权。明、清两代称府同知为司马。

☚ 长史   参军 ☛

司马

官名。1.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掌军政、军赋及军旅等事。汉武帝时废太尉置大司马,位居三公之首,实掌全部政务。后世别指兵部尚书;2.汉设:大将军营五部,各置军司马一人,专掌兵事。魏晋至宋,司马都在将军之下,为综理军务参与军事谋划的军府之官。隋唐又为各郡佐官,明清因称府同知为“司马”。

司马

古代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军政与军赋。春秋时各国都有此官,但职掌不同。在宋、郑诸国,为执政大臣之一,掌军事;在晋国,则仅为军中之军法长官,位为大夫。晋国诸强臣及鲁国“三桓”家臣中亦有此官。楚国有此名,或又分为左司马、右司马,位在令尹、莫敖之下,掌军政。

司马

司马

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掌管军政与军赋。春秋时为鲁国三官之一。《左传·昭公四年》:杜泄谓季孙;“夫子(叔孙豹)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左传·哀公十一年》:“将战,吴子呼叔孙(州仇)曰,‘而事何也’?曰,‘从司马’。”鲁国卿大夫家也设司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

☚ 冯溥   司历 ☛

司马si ma

【历史】Minister of Defence

司马sī mǎ

1、官名,西周置,东周沿其制掌邦政,佐王平邦国;有大司马、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周礼·夏官·司马》:"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春秋时晋国三军各置司马。 2、汉有大司马、司马、军司马、假司马等。汉武帝建元二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掌军事。各校尉的属官有司马,掌领兵。王莽时司马主武事,典天文农谷,掌威刑等。东汉大将军、将军、校尉的属官皆有司马,中尉、属国都尉、西域都护也置司马,均掌领兵。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王莽传》、《后汉书·百官志》。 3、魏晋刘宋军府有司马,隋唐州府的佐吏有司马。俗称兵部尚书为大司马。参看《通典·职官十五·总论郡佐》、"大司马"、"小司马"条。

司马

楚官职。(1)中央政权的最高军事长官。本为西周官职,掌管邦国军政军赋。春秋战国时楚亦沿用,位在令尹之下。《左传》襄公三十年:“且司马,令尹之偏(佐),而王之四体也。”为楚王的重要辅佐,在对外军事斗争中,一般作为主帅率兵出征,有时也归属令尹,受令尹指挥。在楚国,司马之职一般由王室贵族担任,但如有罪戾,楚王即加刑诛。春秋中期以后,楚国中央政权除设置司马外另置右司马、左司马,后又将司马改称大司马。(2)地方政权的职官。《左传》昭公二十年记有“城父司马奋扬”。包山楚简中更为多见,如简22 “䢵司马”,简114“州司马”等。

司马

官名。❶西周始置。掌军政、军赋。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禄比丞相,位在司徒上。后代沿置,至隋代废。后世俗称兵部尚书为大司马。
❷《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等。春秋晋作三军,军置司马。汉代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魏、晋至宋,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预军事计划。唐代为郡的佐官。明、清时称府同知为“司马”。

司马

武官名。《说文》: “马、武也。”司马为掌军事之官。据文献记载,氏族部落时代即有司马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谈到以鸟名官时,说少暤部落有“五鸠”,为治民之官,其中鸠氏为司马之官。《尚书·尧典》记舜时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有九官,其一为士,兼管兵刑。夏代以士专掌刑罚,司马专管军事。而商代甲骨文中不见司马之官, 卜辞中有马亚、多马亚,为统帅一师的军事长官师长的属官。可见少皞部落五鸠之一的司马与夏代的司马,都是以后起的官名来追记的,不过其官实已存在。西周设司马, 在《尚书》“牧誓”、“梓材”、“立政”等篇中都有记载。散见于铜器铭文者有马井伯、马共,为王室之司马; 又有“马塵 ,为诸侯之司马,文献中称为都司马;又有“家司马”见于《𧽊鼎》,为卿大夫的司马。西周的都司马与家司马均由周王任命,统属于王室司马。贵族与平民都有服兵役与提供军赋的义务,《汉书·刑法志》说西周时通过井田而制定军赋,地方一里为一井,四井为邑,四邑共为十六井, 出戎马一匹, 牛三头。四丘为甸,每甸共六十四井,出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具备,这就是军赋制度。司马的职掌主要就是管理军政和军赋;在周王册命大臣时并可作傧右,《师艅簋盖》说:“司马共右师艅人门立中廷。”(《三代》九·一九·一)就是说, 师艅受周王册命,司马共为“右者”,入门立于中廷听命。据《左传》记载, 春秋时周王室与鲁、晋、郑、吴、陈、蔡等国均置司马;宋置大司马、小司马;楚置大司马、左司马、右司马。战国时三晋等国废司马而置将军,齐置司马,楚亦仍置大司马与左右司马(左右司马掌军中两翼),赵则在将军之下有左司马。(2)春秋时晋国在三军将佐之下置军司马。汉中尉属官有司马,大将军营五部,每部各有军司马一人。魏晋南北朝以司马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3)隋唐以后成为州的佐官,与治中迭为废复。明清因称府同知为司马。参见“州司马”。(4)金元时为王府官员。金于亲王府置司马,秩从六品,与府尉共同检校门禁,统理府事,元代自宽徹不花太子至齐王位下凡四十五王,每位下在王傅、傅尉之下设司马一至三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