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史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史官主管文书、典籍之官。《周礼》春官之属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六官所属的职司,都有史官,诸侯列国也有史官。汉太史称令,后汉以太史令隶于太常,职掌天时星历。魏置著作郎,当撰著之任。晋称大著作。北齐以后乃专置史馆。唐代常以他官兼史职、元明以后,翰林院学士兼任史事。 史官shǐ guān〖名词〗 史官古代主管文书、记事之官。《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尽出于~。”《后汉书·张衡传》:“自此之后,乃令~记地动所从方起。” 文官 文官主管文书﹑典籍并负责修撰前代史书和搜集记录当代史料的官员:史官 史臣 ☚ 事官 乐官 ☛ 史官shǐ guān治史的官,掌文书、典籍。《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 史官 史官官名。历代皆置。编撰历代历史官员的通称。《史记·秦始皇本纪》: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旧唐书·职官志二》: “史馆: 史官 〔古者天子诸侯,皆有史官,以记言动、历数之事。至后汉明帝,召当时名士入东观,撰《光武纪》,而史官因以他官兼之。魏明帝始置著作郎,专掌国史,隶中书。晋改隶秘书省,因而不改。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 (参见:史馆) ☚ 史佚 史馆修撰 ☛ 史官 史官中国古代以记事为主、兼掌历象日月阴阳度数的官员。夏商两代均设有史官一职。周代史官名称已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六种。汉兴以后,武帝设太史令,王莽设柱下五史,东汉时设兰台令史,魏晋南北朝时设著作郎、著作佐郎与撰史学士。自隋以迄唐宋,有起居舍人、起居郎、修撰。修国史、同修国史等。元代设翰林兼国史院,明清两代则只称翰林院,内设编修,检讨。自汉以后,史官分为两途,一为太史,职掌天时星历,如同明清两代的钦天监正,与记事无关; 一为著作郎、修撰、编修之类,负责撰述记注,亦可称太史。记事是史官最重要的任务,记事须遵守“君举必书”、“据事直书,善恶不隐”的原则。为保留真历史,史官每冒生命危险,不畏斧钺,秉笔直书。史官记事方法极为客观精确,不仅对策命、章奏、封拜、毙免等随事记录,且在君王临朝时,旁听观察,退而编录。史官地位,极为尊贵。明清时国史馆的纂修官,须由翰林院的编修兼任,而翰林被常人称为太史,足见封建国家对史官的尊重。 ☚ 史料 史德 ☛ 史官shi guanofficial historian in ancient China,historiographer 史官shǐ guān掌写史记事之官。《世本》注:"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夏商时分置左右,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西周有史,掌书,见《周礼·天官·冢宰》;东周各国皆有史官,掌记时事,故晋有《乘》,楚有《梼杌》,鲁有,《春秋》,见《孟子·离娄》。汉有太史,掌天文历史及有关资料,《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朕奉郊祀,登灵台,见史官,正仪度。"注:"史官即太史,掌天文之官也。"《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琅邪孝王京》:"(京)数上诗赋颂德,帝嘉美,下之史官。" 史官指掌记录王命、保管典籍、修撰史籍之官员。最早可上溯于殷商之作册,周有太史、内史。秦、汉称太史令,兼察天时星象,修撰史籍,保管典册。三国时称著作郎,此后至五代皆有此官,还有佐著作郎之职,皆为修史之官。唐时史官无常员,多以宰相及他官兼领,有监修、修撰、直馆等。 史官凡参预修国史、实录、日历、会要、起居注等史官,秘书省著作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及兼充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会要所等修史机构撰修职事的文官,通称为史官。《宋诗纪事》卷14范镇《再至史局》注:“(范镇)叹曰:‘仁庙四十二年太平,吾身为史官二十年。’”《合璧后集》卷42《国史修撰》:“(范镇)迁翰林学士、充史馆修撰。”《攻媿集》卷32《辞免兼修国史、实录院修撰状》:“奉圣旨,兼修国史、兼实录院修撰,……俾预史官。”《宋史·袁枢传》:“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惇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要录》卷42丙戌:“复秘书省。……范宗尹因奏事言无史官,诚朝廷阙典,由是复置。” 别称珥笔。古代史官,把笔插在帽子上,以便上朝侍立时随时记录。故后世以珥笔别称史官。(宋)周紫芝《诗谳》引苏轼《送李清臣》:“珥笔西归近紫宸。”周注:“李清臣差修国史,赋诗送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