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台湾蚕业Taiwan sericulture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由内陆携带去蚕种,在台南指导农民养蚕。1875年从浙江杭州引入桑种,在台湾中南部种植,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刘铭传倡导农桑,在大龙峒、大稻埕、冷水坑及土城等地栽桑,奖励养蚕制丝。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后,设立养蚕所,1914年创立台湾蚕业公司,“无偿配发”蚕种、蚕具、肥料、桑苗等。但经过10年经营,成绩并不显著。直到1927年以后,由于日本国内蚕种缺乏,生产蚕种业者来台湾与农民饲养种蚕,高价收购种茧,台湾蚕业开始兴盛。1931年生产蚕种3,266张,1933年增至24,900张,台湾成为日本蚕种生产基地之一。1937年后,日本国内农业凋敝,粮食不足,在台湾扩大粮食生产,蚕业趋于衰退。日本曾为解决纤维不足,在台湾从事天蚕、枫蚕和蓖麻蚕等的饲养,以短纤维代替羊毛,但直至1945年,大多陷于停顿状态。 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中国蚕丝公司在台湾成立台北办事处,将原总督府养蚕所改为农林处蚕业改良场;原农林省蚕丝试验场台湾试验所改为大湖指导所;原台中天蚕株式会社改为天蚕丝实验工厂,属蚕业改良场。台湾工矿公司设立苗栗蚕丝工场,分别办理栽桑、育苗、蚕种生产、推广试验及天蚕丝加工制造。1946年采用种蚕区方式生产杂交种近两万张,除大部分供浙江省饲养外,余均无偿配发给当地农民饲养。1949年后,中国蚕丝公司台北办事处改为“中国蚕丝公司”,在大湖、南投、竹东、枋寮创办蚕业推广实验区。1968年台湾省桑园面积达7,500亩,生产桑苗约33万株,不少地区还采用野生桑,产茧126.2吨。1979年有桑园25,500亩,产茧1,346.5吨,丝厂6家,产丝27吨,丝绵4吨。 台湾省的桑品种,树势较强健,发根、发条极旺盛,适合采用各种育苗法繁殖。桑病主要是桑里白粉病和桑赤锈病,几乎不发生桑萎缩病。1912年从广东引进桑品种,树势强,发育旺,叶成熟快,适于多次养蚕。 台湾省除1、7、8月不适合养蚕外,全年可养春蚕两次、夏蚕一次、秋蚕两次、晚秋蚕一次,共6次。养蚕较集中地区为屏东、苗栗、台东、花莲等县,有大湖、三义、头屋、幼狮、中兴、苗栗等蚕种场。台湾省蚕业教育科研机构有中国文化学院蚕丝系和中华学术院蚕丝研究所。保育蚕品种182个,热带系品种14个,蓖麻蚕种两个。现行推广的蚕品种为灜台·灜岛×华民·华国4元杂交种。 台湾省生产的生丝,部分向日本、美国输出。1975年输至日本的生丝为8.25吨,干茧116吨; 1977年输至日本干茧为429吨。干茧选除率为1.4%,出丝率为39.37%,丝长为1,005米,纤度为2.47旦,解舒率为57%,净度为95.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