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台湾文艺联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台湾文艺联盟 台湾文艺联盟日据时期规模最大的进步文艺团体。简称“台湾文联”。1934年5月6日成立于台中。该盟的宗旨是“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张深切任第一届委员长,常委有赖和、赖庆、赖明弘、张深切、何集璧,委员还有黄纯青、黄得时、林克夫、廖毓文、吴逸生、赵枥马、吴希圣、徐琼二、郭水潭、蔡秋桐等。总部设于台中,鹿港、丰原、嘉义、埔里、佳里以及日本东京等地先后设有支部。该会受大陆的文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文艺团体的影响,具有为人生的艺术和反帝爱国进步倾向。1934年11月创办《台湾文艺》,至1936年6月停刊,该会前后活动两年余。它团结了台湾广大的进步作家,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反抗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品,促进了台湾文艺的发展,并成为台湾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堡垒”,影响极为深远。 ☚ 台湾文艺协会 风车诗社 ☛ 台湾文艺联盟 台湾文艺联盟1934年5月成立于台湾省台中市,赖明弘、张深切发起组织、成员尚有黄纯青、黄得时、林克夫、廖毓文、吴逸生、赵枥马、吴希圣、赖庆、赖和、何集壁、郭永潭、蔡愁洞、杨守愚等八十余人。最初公推赖和为常务委员长,由于赖和再三推辞,改推张深切担任。三十年代初,面对殖民当局推行奴化政策,鼓吹“东洋文化”的逆流,许多作家为反对殖民主义思想文化及其附庸,遂结成台湾文艺联盟,以建立一个“坚毅不移的精神堡垒”(黄得时《台湾新文学运动概观》)。他们在发表的联合宣言中,将“破坏偶象,创造新生”, “覆灭腐败文学,实现文学大众化”, “排击一切的反动作品”作为自己的战斗旗帜。以后,又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明确表示我们“并非‘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至上派,而是‘为人生服务’的艺术创造派”(张深切《〈台湾文艺〉卷头语》)。1934年11月创刊机关刊物《台湾文艺》,由张深切主持,1935年后,杨逵也参加了编辑工作,盟员以此为阵地发表作品,同时,又在《台湾新文学》、《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张深切先后发表的《评〈先发部队〉》、《对台湾新文学路线的一提案》及续篇、《台湾文艺的使命》、《振兴中国文化的意义》等理论文章,为推动台湾新文学的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小说创作上,赖和的《可怜她死了》、《惹事》、《赴了春宴归来》、《善讼人的故事》,杨逵的《送报伕》、《灵签》、《难产》、张深切的《鸭母》,蔡愁洞的《兴兄》、《理想乡》,吕赫若的《山川草木》等短篇和赖庆的《女性悲曲》等长篇,以台湾的乡土生活为题材,映现了一幅幅日据时期台湾现实的图画:身受蹂躏的童养媳的不幸,忍让妥协的农民的怯弱,勇于抗争的知识分子的愤闷,苟且偷生的小人的空虚,贪婪、虚伪的日本资本家的凶残,贫苦民众的愚昧,当权者的伪善,封建家庭的兴衰。从而,反映出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封建思想。艺术个性上,各个作家有所不同。赖和的创作已臻于成熟,他视野开阔,笔触所及台湾社会的各个侧面,往往在平凡的故事中开掘出深刻的主题;杨逵的作品寄寓着爱国亲民的思想,逼真的写实中注入了不少理想的光芒;张深切善用戏剧手法描绘人物,性格刻画较为深刻,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吕赫若以反映家庭生活为主,文笔简洁有力,描写清晰准确;杨守愚创作甚丰,擅长在写实中加入讽嘲的手法,作品生动风趣。其中,赖和、杨逵影响最大,被誉为三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双星”。三十年代中期,殖民者为消灭台湾人民的反抗意识,禁止报刊以汉文写作,《台湾文艺》于1936年9月出至第15期停刊;1937年《台湾新文学》也被迫停刊。抗战爆发后,张深切赴北平。随着失去发表作品的阵地,主要成员的离散,该会的活动趋于停止。 ☚ 台湾文艺协会 新野社 ☛ 台湾文艺联盟第一个全台性新文学团体。1934年5月6日在台中市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来自台湾各地作家82人。会议通过《文艺联盟组织案》、《文艺杂志发刊》两案。通过台湾文艺联盟章程、大会宣言。章程的宗旨为“联络台湾文艺家,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组织分为会员总会、执行委员会(15名)、常务委员会(5名)。推选赖和、赖庆、赖明弘、何集壁、张深切等5位为常务委员,张深切为常务委员长。“台联”的成立,使台湾作家空前团结,有力地推进了台湾新文艺运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