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台湾历史辞典︱附录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台湾历史辞典︱附录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台湾历史辞典

附录一

 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
 春正月,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万人至夷州(今台湾),前后历时一年之久。
 264—280年(三国吴永安七年——天纪四年)
 吴丹阳太守沈莹著《临海水土志》,记载夷州地理、气候及山夷(今高山族)生产、生活情形。
 607年(隋大业三年)
 隋炀帝遣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至流求(今台湾)访察。
 608(隋大业四年)
 隋炀帝令朱宽慰抚流求。
 610年(隋大业六年)
 隋炀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军万余人自广东义安(今潮州)至流求,后返回至福建。
 806—820年(唐元和年间)
 诗人施肩吾举族迁居台湾澎湖,曾作《题澎湖屿》一诗,流传至今。
 11—12世纪(北宋中叶)
 福建沿海渔民迁居澎湖群岛。
 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
 4月,泉州知府汪大猷遣兵屯戍澎湖。
 12世纪中叶(南宋乾道淳熙年间)
 毗舍耶人由流求(今台湾)泛海至澎湖和泉州。
 1225年(南宋宝庆元年)
 福建路市舶提举赵汝适著《诸蕃志》,记载澎湖隶属福建晋江县管辖。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
 元世祖忽必烈出兵征日本,在九州海面遭飓风,舰船沉没,残兵漂至台湾、澎湖。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
 元世祖派宣抚使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光斗携诏书至瑠求(今台湾)招谕高山族。
 1297年(元元贞三年)
 元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率军至琉求。
 1335—1340年(元(后)至元年间)
 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属福建泉州同安县管辖。江西南昌人汪大渊访问琉球,后写成《岛夷志略》,记载台澎地理、风物、人情。
 1372年(明洪武五年)
 明政府遣使至今之琉球,其后以“琉求”、“琉球”之名移指今之琉球。对台湾则改称“小琉球”。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
 明政府撤除澎湖巡检司,移岛上居民于漳州、泉州。1403—1424年(明永乐年间)
 明三宝太监郑和航海出使西洋,曾在台湾赤嵌汲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
 1431年(明宣德六年)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曾至台江(今台南、高雄之间海岸)。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
 明政府官吏陈侃奉命至琉球(今冲绳)册封,其所著《使琉球录》详记钓鱼岛等岛屿在中国海屿之内,并不属于琉球。
 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
 葡萄牙人商船行至台湾海峡,名台湾为“Farmosa”(福摩萨),意为“美丽之岛”。
 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
 明政府任胡宗宪为剿讨倭寇总督,钓鱼岛、黄尾屿、赤屿等岛屿均在当时海防范围之内。
 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
 日本倭寇侵入澎湖、台湾。
 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
 明政府复设澎湖巡检司,派兵驻守澎湖列岛。倭寇侵扰台湾鸡笼(今基隆)。
 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
 总兵俞大猷率明军追击海上武装势力首领林道乾至澎湖,林遁走台湾。
 1573年(明万历元年)
 海上武装势力首领林凤攻打福建沿海,兵败至澎湖、台湾。
 1574年(明万历二年)
 林凤自澎湖率船舰攻击西班牙人占领下的吕宋(菲律宾),不克而退。
 1580年(明万历八年)
 西班牙耶稣会教士首次至台湾活动。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
 倭寇侵犯鸡笼、淡水等地。明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兵。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
 日本丰臣秀吉遣使“招谕”台湾高山族入贡,未逞。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
 明政府增设澎湖游兵,春冬汛守。
 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
 福建都司沈有容率舰剿灭倭寇于台湾。陈弟作《东番记》。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
 荷兰舰队首次侵入澎湖,被沈有容率战舰50艘逐走。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
 日本德川幕府派有马晴信侵犯台湾,遇抗拒失败而去。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日本德川幕府遣村山等安率舰侵犯台湾,失败而退。日本称台湾高山族为“高砂族”。
 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
 明政府下令长戍澎湖,并增设冲锋游兵。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
 海上武装势力首领袁进、李忠活动于南澳一带,曾一度退往台湾。西班牙圣多明尼会派神父进入台湾传教。
 1620年左右(明万历年间)
 明政府正式在公文中使用“台湾”名称。
 1621年(明天启元年)
 日侵略者侵入台湾。
 1622年(明天启二年)
 荷兰舰队再次侵入澎湖,强迫居民修筑城堡,图久据,劫掠海上。
 1624年(明天启四年)
 福建巡抚南居益派总兵俞咨皋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生擒荷将高文津等10余人,收复澎湖。余敌败逃台湾南部,开始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颜思齐、郑芝龙等从日本到台湾从事垦拓。
 1625年(明天启五年)
 颜思齐病逝,众推郑芝龙为首,开发台湾西部平原。1626年(明天启六年)
 西班牙舰队侵入鸡笼。郑芝龙攻击福建沿海,大败官军。
 1627年(明天启七年)
 荷兰侵略者攻击铜山郑芝龙,受创而退。
 基督教传入台湾。
 1628年(明崇祯元年)
 郑芝龙接受明政府招抚,任五虎游击。时福建大旱,郑芝龙移沿海饥民数万至台湾。滨田弥兵卫事件发生。西班牙殖民者侵入沪尾(今淡水),筑红毛城。
 1630年(明崇祯三年)
 荷兰在台湾的热兰遮城堡建成。荷人劝诱沿海人民移入台湾。郑成功由日本回国。
 1632年(明崇祯五年)
 西班牙殖民者侵犯蛤仔难(今宜兰),遭高山族人民抵抗。荷兰第三任行政长官讷茨因滨田弥兵卫事件被引渡日本服罪。
 1633年(明崇祯六年)
 郑芝龙率明水师,大败荷兰舰队于金门料罗湾。西班牙神父瓦爱士被淡水人民杀死。
 1634年(明崇祯七年)
 “海盗”刘香率舰船袭击荷兰热兰遮城堡。
 1635年(明崇祯八年)
 麻豆社平埔人反荷起义。郑芝龙攻灭刘香,统一海上。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
 郑芝龙再次击退侵扰闽浙的荷兰炮舰。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
 郑芝龙与荷兰人订立对日贸易协议。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
 鹿港附近高山族人民进行抗荷斗争。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
 荷兰人逐走西班牙人, 占据台湾全岛。
 1647年(清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
 印度黄牛输入台湾。郑成功起兵抗清。
 1652年(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
 郭怀一起义抗荷,失败。台湾汉人惨遭屠杀。荷兰人建成普罗文查城堡(即赤嵌楼)。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明永历八年)
 郑成功封锁对台贸易。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明永历十一年)
 荷兰人派何斌赴厦门与郑成功谈判恢复通商。何斌献策郑成功收复台湾。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明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在南京战败,决定移师收复台湾。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明永历十五年)
 郑成功率军数万人, 自金门料罗湾出兵,出征台湾。1662年(清康熙元年)
 2月1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郑氏政权。改台湾为东都,设1府(承天府)2县(天兴、万年,即今嘉义、凤山),另设安抚司于澎湖。6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子郑经嗣位。
 1663年(清康熙二年)
 清军在荷兰舰队的援助下攻下金厦,郑经退入台湾。1664年(清康熙三年)
 荷兰侵略者攻占鸡笼,妄图卷土重来。郑经改东都为东宁,改县为州,分军屯垦。
 1665年(清康熙四年)
 施琅率清军进攻台湾,遇台风折返。
 1666年(清康熙五年)
 清政府派孔元章赴台招抚郑经,无成议。
 1668年(清康熙七年)
 康熙下敕谕招抚郑经,仍无成议。郑经派黄安等赶走侵占鸡笼的荷兰人。
 1670年(清康熙九年)
 英商船班丹号抵台,郑、英订立通商协议。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
 郑经率军攻占福建沿海,郑克��“监国”。
 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郑经退守海澄金厦,与清军六次和谈,均无成议。
 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
 郑经弃金厦二岛归台湾。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
 郑经病逝。冯锡范杀郑克��而立其婿郑克塽。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
 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入台湾,郑克塽率众归降,郑氏政权结束,中国实现统一。实施《六部处分则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厦道, 下设台湾、凤山、诸罗3县。规定厦门与安平单口对渡,禁止人民私渡。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建台南府儒学。蒋毓英修第一部《台湾府志》。杨志申率众开垦半线(今彰化)。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
 大批大陆人冒禁渡海赴台。客家人入垦下淡水溪流域。
 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
 分巡台厦兵备道高拱乾撰成《台湾府志》。
 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
 新港吴球起义。
 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
 郁永河访台湾北部,招雇高山族人开采硫磺,作《稗海纪游》。
 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
 吞霄“番社”土官卓个、卓雾、亚生起义。
 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
 嘉义刘却起义。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建崇文书院。
 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
 泉州人陈汉章入垦台北大佳腊平原。江日升作《台湾外纪》。程顺作《指南广义》。
 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
 台湾知府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
 清政府遣耶稣会教士冯秉正测绘台湾地图,勘丈里数。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
 岸里社土目阿穆入垦台中。诸罗县汉族与高山族人民共同修设蓄水,灌溉田亩达数百顷之多。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清政府在台澎要冲口岸修筑炮台,建造营房,巩固海疆。
 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建海东书院。
 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
 高雄朱一贵率数万农民起义。水沙连社高山族人民起义。改分巡台厦兵备道为分巡台厦道。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每任满、汉各1人。
 1723年(清雍正元年)
 清政府增设彰化县,淡水厅。升澎湖巡检为海防同知。傀儡山高山族人民起义。台南出现商人组织“三郊”。蓝鼎元作《平台纪略》。
 1726年(清雍正四年)
 水沙连社高山族人民起义。颁布食盐官营制。
 1727年(清雍正五年)
 清政府改分巡台厦道为分巡台湾道。增设澎湖厅,定“台湾”为官方统一名称。还规定高山族村社保留一定土地为社田,其余土地悉令召垦, 3年后交纳“番大租”。
 1729年(清雍正七年)
 重申私渡禁令。宣布封山禁令,禁止汉人深入内山。山猪毛社高山族人民起义。
 1731年(清雍正九年)
 台中大甲西社林武力起义。
 1732年(清雍正十年)
 清政府准居民携眷入台。朱一贵余部凤山县吴福生起义。沙辘、吞霄
 等地高山族人民攻彰化。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
 清政府设“土番社学”达49所,多延请汉人教育高山族儿童。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
 眉加腊高山族人民起义。
 1736年(清乾隆元年)
 重申禁止私渡。张振万募佃凿圳,引水灌溉岸里、阿里史等社土地。
 1737年(清乾隆二年)
 清政府禁止汉族与高山族通婚。
 1739年(清乾隆四年)
 禁止汉人入垦“番地”。台北万华龙山寺建成。
 1740年(清乾隆五年)
 英军侵犯鸡笼、淡水等地。清政府停发台湾居民携眷入台执照,禁止大陆居民移居台湾。
 1741年(清乾隆六年)
 分巡台湾道刘良璧重修《台湾府志》20卷。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
 巡台御史范咸等续修《台湾府志》25卷。清政府开台湾居民接眷入台之禁。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
 清政府再次禁止居民接眷入台。客家居民入垦苗栗盆地。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
 清政府重开接眷入台之禁,定限1年。
 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
 台湾知府余文仪重修《台湾府志》。
 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
 设鹿港同知,专管高山族事宜,驻彰化县。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
 漳州人林汉生率众入垦蛤仔难,被杀。
 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
 阿里山通事吴凤为戒当地猎取首级祭祀之陋俗而献身。
 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
 凤山黄教起义。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
 俄国俘虏波兰贵族贝尼奥斯基乘俄舰逃台湾东北部“番地”,上书法国政府及奥地利皇帝《台湾殖民方案概要》12条。
 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
 清政府废除文武官员眷属入台之限。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
 反清秘密团体天地会由福建漳州人严烟传入台湾。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
 开放蚶江(今泉州)与鹿港通航。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林爽文、庄大田领导台湾天地会起义。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
 清政府改分巡台湾道为分巡台湾兵备道。改诸罗县为嘉义县。林爽文建立农民起义政权。
 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
 清政府准许福建等地居民移往台湾。
 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
 开放八里岔(淡水河口)与五虎门(闽江口)通航。
 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
 彰化陈周全、凤山陈光爱起义。
 1796年(清嘉庆元年)
 福建彰浦人吴沙率众入垦蛤仔难。
 1802年(清嘉庆七年)
 小刀会白启起义失败。李鼎元著《使琉球记》。
 1803年(清嘉庆八年)
 福建同安人蔡牵率众起义。朱濆事件。始垦火烧岛。
 1805年(清嘉庆十年)
 吴维泗起义。林瓶起义。
 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
 许北起义。
 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
 设噶玛兰厅。
 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
 台北高夔起义。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
 沈知起义。
 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
 郭百年率千余人入垦埔里社盆地。
 1822年(清道光二年)
 噶玛兰樟脑业者林泳春起义。
 1824年(清道光四年)
 许尚、杨良斌与高山族潘志通联合起义。
 1826年(清道光六年)
 黄斗奶、李通与高山族人民联合起义。淡水闽、粤籍移民械斗。
 1828年(清道光八年)
 淡水吴全率众入垦台东花莲溪流域。陈集成公司始垦大嵙崁盆地(今花莲县境内大溪镇)。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
 嘉义张丙起义。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
 金广福公司入垦北埔盆地。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
 台湾官民响应林则徐禁烟。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入侵台湾鹿耳门外马鬃洋面。
 1841年—184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英舰侵犯基隆和大安港,被姚莹、达洪阿领导的爱国军民打败。腐败清廷在英人要挟下,以“冒功欺罔”罪名将姚莹、达洪阿革职解京审办,台湾民众包围府署。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
 郭光侯事件。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
 英海军少校戈登等乘军舰抵鸡笼勘查当地煤炭资源。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
 台民公订《绅民公约》,以对付外国侵略者。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英驻华公使照会两广总督和闽浙总督,要求采购鸡笼煤炭,被拒绝。
 1851年(清咸丰元年)
 淡水黄阿凤率众入垦台东歧莱(花莲港)。
 1853年(清咸丰三年)
 小刀会李石、林恭起义。淡水漳、泉械斗,漳州移民退垦大稻埕。
 1854年(清咸丰四年)
 美舰窥伺鸡笼。厦门小刀会领袖黄位退至台湾。噶玛兰吴磋、林文英起义。赖唇起义。
 1855年(清咸丰五年)
 凤山郑尚至卑南(今台东)与高山族人贸易,并教以耕耘之法。
 1856年(清咸丰六年)
 美商在高雄设立洋行,非法在台收购樟脑。
 1857年(清咸丰七年)
 美驻华公使策划阴谋夺取台湾。
 1858年(清咸丰八年)
 清政府被迫与俄、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台湾(台南)、沪尾(今淡水)为通商口岸。黄位等再攻鸡笼。
 1859年(清咸丰九年)
 天主教传入台湾南部。
 1860年(清咸丰十年)
 英国首派领事驻台。德国入侵枋寮,被高山族人民击退。
 1862年(清同治元年)
 八卦会首领,彰化戴潮春率众起义。签订中葡贸易条约,台湾(台南)、淡水被辟为通商口岸。
 1863年(清同治二年)
 与丹麦、日本签订天津条约,台湾(台南)、淡水对丹、日开放。清政府设专卖局,将台湾樟脑全部收为官营。
 1865年(清同治四年)
 苏格兰长老会派马雅谷来台南传教。
 1867年(清同治六年)
 美船罗佛号事件。美领事李仙得鼓吹“番地非中国领土”谬论。
 1868年(清同治七年)
 英舰炮击安平,签订樟脑条约。德、英商人占垦大南澳事件。凤山等地反洋教斗争。
 1871年(清同治十年)
 与日本签订中日通商章程。琉球居民漂至台湾被高山族牡丹社人杀害。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
 加拿大长老会派马偕来淡水传教。改鸡笼为基隆。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
 日本军人桦山资纪(后任台湾首任日本总督)等潜台刺探情报。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日本设立侵台机构“台湾都督府”。反抗日军入侵牡丹社。清政府派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台事专约》。陈心妇仔事件。
 1875年(清光绪元年)
 沈葆桢改革台湾政制,解除大陆居民渡台耕垦禁令,设招垦局,奖励移民入台。设1府(台北府)3县(淡水、恒春、新竹)2厅(卑南、埔里)。改噶玛兰为宜兰。开山抚番。修筑横贯台湾道路3条。福建巡抚移驻台湾。铺设福州与厦门、厦门与台湾陆上和海底电线。建郑成功祠。蔡显老起义。
 1877年(清光绪三年)
 创设台南至安平、旗后有线电报。红头屿收入版图。
 1878年(清光绪四年)
 加礼宛、阿眉等高山族人民起义。
 1880年(清光绪六年)
 俄舰集中长崎,台湾戒严。建台北府儒学。水沙连高山族人民起义。
 1881年(清光绪七年)
 台东高山族(平埔人)人民起义。
 1884年(清光绪十年)
 中法战争起,福州巡抚刘铭传率军民反抗侵犯基隆、淡水法舰队。刘铭传、刘璈交恶。设埔里社厅。䔞芒、北势高山族人民起义。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
 台湾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台北建机器制造局。林房、王办起义。北部人民反洋教斗争。屈尺、东势高山族人民起义。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设抚垦总局、邮政局、台北电报总局。设清赋总局。在新加坡设招商局,鼓励华侨来台经商。大嵙崁、五指山,北港高山族人民起义。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刘铭传改革。设台湾府,领台湾、彰化、云林、苗栗四县,改前台湾府为台南府,前台湾县为安平县,升台东厅为直隶州,升基隆通判为海防同知。设台湾铁路总局,设西学堂。成立轮船公司,开辟上海、香港、西贡、菲律宾、新加坡等航路。架设沪尾至福州海底电线。南势、阿冷等地高山族人民起义。台湾人口230万。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
 基隆,沪尾至台南电报线峻工。彰化施九缎起义。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设电报学堂。台北设培养高山族青年的学校。苏沃老狗社、牡丹社高山族人民起义。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
 采用新法采煤。基隆至台北的台湾第一条铁路通车。刘铭传去职。邵友廉继任巡抚。南澳、大嵙崁、五指山等地高山族人民起义。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䔞芒、射不力高山族人民起义。设台湾通志局。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
 台北至新竹铁路通车,全线190华里。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戒严。台湾省会移往台北。刘永福率黑旗军由粤入台。唐景崧任巡抚。设南雅厅。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4月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5月 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等成立“台湾民主国”。
 6月 日本在台湾设总督府,桦山资纪任第一任总督。
 6—12月 刘永福率军抗日。徐骧、林大北、简大狮等起义抗日。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4月 日本颁布“六三法”。
 6月 云林县柯铁等起义抗日,建立铁国山抗日根据地。刘德杓台东起义抗日。日撤换总督,以桂太郎代替桦山资纪任第二任台湾总督。
 10月 日再撤总督,乃木希典接任第三任台湾总督。
 12月 太鲁阁高山族同胞起事抗日。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5月 数千名台民拒绝被编入日本国籍,渡海前往大陆。简大狮等进攻台北。
 6月 日实行“三段警备法”。
 8月 兴中会台湾分会建立。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2月 日陆军中将儿玉源太郎继乃木任第四任台湾总督。
 7月 日总督府公布实施保甲条例。
 11月 日总督府颁布“匪徒刑罚令”。
 12月 林少猫等率部进攻潮州、恒春。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台湾银行开业。发行台币。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3月 清政府将去大陆的简大狮解交台湾日寇,简被害。
 9月 孙中山为策划“惠州起义”首次到台湾。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颁布土地收买规则。詹阿瑞、 黄茂松起义。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日本人开展“大扫除”、制造后壁林惨案、林少猫被害,台湾武装抗日斗争转入低潮。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禁止使用台湾旧有度量衡。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总督府颁布“枪炮火药取缔规则”。苗栗高山族人民袭击日警。台湾财政独立。日俄战争爆发。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日颁布戒严令和土地登记规则。新竹蔡清琳等组织“联合复国中兴会”。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日颁布“三一法”、“台湾浮浪者取缔规则”。佐久间左马太任第五任台
 湾总督。太鲁阁、大豹社高山族人民抗击日警镇压。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蔡清琳北埔起义。南北纵贯铁路通车。
 1909年(清宣统元年)
 改台湾地方官制二十厅为十三厅。日本人禁止台湾人民用中国农历。雾社等高山族人民反抗日警镇压。
 1910年(清宣统二年)
 日实行“五年讨蕃计划”,高山族人民纷起反抗。
 1911年(清宣统三年)
 辛亥革命给台胞的抗日斗争以巨大鼓舞。公布台湾货币法。梁启超赴台。
 1912年(民国元年)
 3月 刘乾、林启桢林圯埔起义。
 6月 黄朝土库起义。
 10月 沈阿荣南投起义。
 11月 罗福星奉孙中山命至台成立同盟会支部。
 12月 赖来东势角起义。
 1913年(民国二年)
 3月 罗福星苗栗起义。
 4月 张火炉大湖起义。
 7月 李阿齐关帝庙起义。
 8月 孙中山第二次到台湾。
 1914年(民国三年)
 3月 罗福星、刘乾、黄朝等被害。
 5月 罗阿头六甲起义。
 12月 坂垣退助组织台湾同化会。
 1915年(民国四年)
 2月 日解散台湾同化会。
 5月 台南余清芳、江定、罗俊西来庵起义。安东贞美任第六任台湾总督。
 7月 台北杨临起义。
 同年 花莲高山族人民武装袭击日警厅、所。
 1918年(民国七年)
 6月 孙中山第三次到台湾。明石元二郎任第七任台湾总督。
 同年 林献堂等发起“六三法”撤废运动。
 1919年(民国八年)
 留日学生成立声应会。日本台湾总督改行文官政治,田健治郎任首任文官总督(第八任台湾总督),推行“日本延长主义”。北势高山族人民起义抗日。
 1920年(民国九年)
 1月 留日学生成立启发会、新民会。
 7月 创刊《台湾青年》。
 11月 连横《台湾通史》出版。
 同年 改革地方官制,分五州三厅,改打狗为高雄、打猫为民雄、阿缑为屏东、葫芦墩为丰原,牛骂为清水、大嵙崁为大溪、水返脚为汐止、锡口为松山。
 1921年(民国十年)
 2月 林献堂等发起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10月 台湾文化协会成立。
 同年 日人废止“三一法”。台湾印刷工人工会成立。
 1922年(民国十一年)
 旅居北京的台湾学生创立“北京台湾青年会”。之后,上海、广东、厦门和南京等地相继组织青年会。八骏事件和“犬羊祸”。
 1923年(民国十二年)
 1月 日殖民当局实施“治安警察法”。蒋渭水等组织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
 4月 《台湾民报》创刊。
 9月 内田嘉吉任第九任台湾总督。
 11月 辜显荣等成立“台湾公益会”。
 同年 白话文传入台湾。
 1924年(民国十三年)
 日殖民当局对蒋渭水等提出“起诉”。伊泽多喜男任第十任台湾总督。1925年(民国十四年)
 3月 台北5000余人举行孙中山逝世追悼大会。
 同年 二林庶农组合、凤山农民组合建立。日本退职官员滥占土地。
 1926年(民国十五年)
 6月 台湾农民组合成立。
 7月 上山满之进任第十一任台湾总督。
 10月 台北商工学校学生为抗议日人歧视罢课。
 同年 台北机器工会成立。
 1927年(民国十六年)
 3月 台湾工友协助会成立。第一次中坜事件。
 4月 全岛性罢工风潮。
 7月 台湾文化协会分裂,王敏川等组织台湾“新文协”,林献堂、蒋渭水等组织台湾民众党。
 1928年(民国十七年)
 1月 台湾机械工会联合会建立。
 2月 台湾工友总联盟建立。
 4月 台湾共产党在上海建立。
 6月 川村竹治任第十二任台湾总督。
 8月 第二次中坜事件。
 同年 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前身)创立。
 1929年(民国十八年)
 2月 日人策动二一二事件,严厉镇压各地文协、工会、农民组合等抗日团体。
 1930年(民国十九年)
 2月 “台湾工友总联盟”于台北举行联盟大会。
 7月 石塚英藏任第十三任台湾总督。
 8月 民众党分裂。台湾地方自治联盟建立。
 10月 雾社事件。
 1931年(民国二十年)
 1月 台湾共产党成立改革同盟。太田政弘任第十四任台湾总督。
 2月 台湾民众党被解散。
 4月 第二次雾社事件。
 6月 台湾共产党人遭大搜捕。
 8月 蒋渭水病逝。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日禁止台湾人开设书房。南弘任第十五任台湾总督,两个多月后由中川健藏接任第十六任台湾总督。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台湾共产党再遭大搜捕。日实施“内台通婚法”和米谷统制令。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7月 辜显荣敕选为日本贵族院议员。
 9月 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被日殖民当局谕令停止。众友会起义。基隆爆炸事件。
 同年 日月潭水电工程完成。
 年末 台湾人口总计519万余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日宣布实行台湾地方自治。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日在台恢复军人总督制度。小林跻造任第十七任台湾总督。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1月 地图事件。
 7月 中日战争爆发, 日推行“皇民化运动”。禁用汉文。台湾地方自治联盟被解散。
 11月 宜兰矿工暴动。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10月 高雄、六甲等地反战暴动。
 同年 台湾革命党建立。久留米油库爆炸事件。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年初 日颁布“国民征用令”。台湾革命青年大同盟等在大陆成立。
 3月 高雄、台北反战暴动。
 10月 基隆反战暴动。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4月 台湾民族主义青年团建立。
 11月 长谷川清任第十八任台湾总督。
 同年 日推行寺庙整理和改姓名运动。
 1941年(民国三十年)
 2月 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建立。
 4月 日组织“皇民奉公会”。
 11月 东港事件。
 12月 爆发太平洋战争。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日实施台湾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12月1日 《开罗宣言》发表,明确规定台湾、澎湖等地归还中国。
 同年 日实施台湾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李建兴事件。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1月 日在台湾各地设“皇民练成所”。
 4月 中国国民政府设立台湾调查委员会,陈仪任主任委员。
 9月 日实施“台民征兵制度”。
 10月 蔡忠恕事件。
 同年 苏澳渔民事件。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7月26日 《波茨坦公告》发表。
 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将台湾、澎湖列岛划为第15受降区,任陈仪为受降主官。
 9月 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在重庆成立,同时成立台湾警备司令部,陈仪任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
 10月 台湾人民协会、农民协会、总工会筹备会、学生联盟等组织相继建立。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11月 台湾省政府颁布《人民团体组织临时办法》。
 12月 台湾省政府颁布《台湾省民意机关成立方案》。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4月 宣布完成在台日军和侨民的遣返工作。
 5月 台湾省参议会成立。台湾银行完成改组。
 7月 发行新台币。
 12月 台湾省政府通过《充实县市自治机构办法》。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2月 台湾发生米荒和抢米风潮。二二八起义。
 4月 撤销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成立台湾省政府,魏道明任省主席。
 11月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香港建立。
 12月 美蒋签订“中美海军协定”,基隆、高雄沦为美国海军基地。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2月 美蒋签订共同开发台湾协定,美获得开采台湾资源特权。廖文
 毅、廖文奎在日本组织“台湾留学生会”,提出“台湾独立”主张。
 6月 台湾省政府放租全省大部公有耕地。台湾省当局规定对高山族称山胞。
 7月 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经济援助协定”。
 12月 陈诚任省政府主席。
 1949年
 4月 台湾省政府公布《台湾私有土地租用办法》,推行“三七五”减租。
 5月20日 颁布戒严令,宣布全省戒严。
 6月 发行新版台币。近万名被强征入伍的台胞开赴大陆内战前线。
 8月 美国国务院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月 台湾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地方自治实施纲要》。胡适、雷震等创办《自由中国》杂志。
 12月 国民党“行政院”、“总统府”、“中央银行”迁台北。蒋介石到台北。吴国桢任省政府主席。美国发表《关于台湾的政策宣传指示》,确认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战略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950年
 1月 美国政府宣布继续援助台湾。
 3月 蒋介石在台北复“总统”职。陈诚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
 6月 陈仪被枪决。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美总统杜鲁门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命令美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驳斥杜鲁门谬论。
 7月 国民党成立改造委员会和评议委员会。美任命兰钦为驻台“大使”。
 8月 美空军第13舰空队进驻台湾。台湾省政府调整行政区划,设5市16县。
 1951年
 5月 美国军事顾问团在台北成立。
 6月 台湾当局公布《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
 7月 台湾当局颁布《三七五减租条例》。
 12月 台湾省临时省议会成立。
 1952年
 1月 台湾“监察院”通过弹劾李宗仁案。
 4月 台湾当局与日本政府签订《台日和平条约》。
 6月 公布《扶持自耕农条例》。
 9月 台湾当局“立法院”通过《鼓励华侨投资办法》。
 10月 国民党召开“七大”。“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成立。
 1953年
 1月 台湾当局颁布《耕者有其田条例》,在农村推行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土地改革”。颁布《公营事业转移民营条例》。
 2月 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舰在台湾海峡的中立巡逻。蒋介石下令废止《中苏友好条约》。
 7月 国民党军队窜犯大陆。
 9月 蒋介石批准按原法律任期已满的原“国大代表”继续行使职权。
 10月 台湾省政府宣布实施“渔者有其船”政策,开始放领渔船。
 同年 实行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1954年
 1月 万余名朝中方战俘到达台湾。
 2月 召开“国民大会”一届二次会议。蒋介石、陈诚连任正、副总统。吴国桢事件。
 3月 台湾有关当局公布高山族9族统一名称。
 5月 俞鸿钧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
 7月 台湾“立法院”通过《外国人投资条例》。
 9月 美国务卿杜勒斯抵台同蒋介石会谈。
 10月1日 我国防部宣布:一定要解放台湾。
 12月 台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
 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美参众两院批准授权美国总统在台湾及台湾海峡动用美国武装力量。
 2月 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岛、南麂山列岛。
 8月 孙立人事件。
 9月 廖文毅等人在日本进行台湾分裂活动。
 1956年
 6月 台湾当局宣布派往南沙群岛巡弋的舰队在南沙群岛树碑、升旗。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
 7月 东西横贯公路开工。石门水库开工。
 9月 台湾进行首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931万。
 12月 台湾省政府由台北市迁至台中市。蒋介石发表《苏俄在中国》一书。
 1957年
 4月 日台组织建立“合作策进会”。
 5月 美国战术导弹部队进驻台湾。刘自然事件。
 6月 日首相岸信介抵台活动。
 10月 国民党召开“八大”,决定增设副总裁,蒋介石提名由陈诚担任。基隆千余名造船工人罢工。
 同年 实行第二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1958年
 7月 陈诚取代俞鸿钧再任“行政院”院长。
 8月 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蒋军。
 9月 美国导弹部队和第11航空队战斗机进驻台湾。
 10月 我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蒋介石、杜勒斯会谈公报发表,蒋介石放弃“反攻大陆”口号。
 1959年
 2月 花莲港成为继基隆、高雄之后台湾开放的第3个国际港口。
 6月 台湾省临时省议会改称台湾省议会。
 8月 台湾中南部发生空前大水灾。
 11月 台北荣民总院开业。
 1960年
 2月 召开“国民大会”一届三次会议。蒋介石连任第三任“总统”,陈诚任“副总统”。台北市民抗议美军侵占阳明公园。
 3月“国民大会”决议,“总统”、“副总统”“连选连任”,无任期限制。
 台湾“行政院”公布《加速经济发展19项措施》。
 5月 东西横贯公路通车。
 6月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台。
 9月 雷震事件。
 1961年
 1月 基隆美资“殷台”造船公司千余名工人罢工。
 4月 台湾各界举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活动。
 7月 台湾“中央银行”复业。
 12月 台湾省政府制定私人办学奖励办法。
 同年 实行第三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1962年
 2月 台湾证券交易所开业。
 3月 台湾省政府规定筵席税从每席50元起课征。
 4月 对台美援由赠款改为贷款。
 5月 台湾省议会决议,省府官员不得经商。
 12月 9股美蒋武装特务从1962年10月至12月不断袭扰大陆沿海。台湾当局宣布完成实施“耕者有其田”。
 1963年
 5月 陈诚声称“土地改革”已获成功,今后发展重点在工业。台湾当局取缔一贯道。
 6月 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徐廷泽驾机起义。
 9月 台湾“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改组更名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
 11月 国民党召开“九大”。
 12月 陈诚辞去台湾当局的“行政院”长兼职,严家淦继任。
 1964年
 3月 蒋经国任台湾当局“国防部”副部长。
 6月 石门水库竣工。
 9月 彭明敏等因秘密起草“台湾独立宣言”被捕。
 11月 于佑任病逝。
 1965年
 1月 蒋经国任台湾当局“国防部”部长。公布《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
 3月 陈诚病逝。
 5月 廖文毅宣布放弃“台独”主张,由日本返回台湾。
 7月 美停止对台经济“援助”。
 8月 国民党海军“剑门”号、“章江”号军舰被人民解放军海军击沉。同年 实行第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1966年
 1月 台湾“行政院”通过《中小企业辅导计划》。“中国农民银行”开
 附录一业。
 2月 召开“国民大会”一届四次会议。蒋介石连任第四任“总统”,严家淦任“副总统”。成立“中国钢铁贸易公司”。
 11月 台北阳明山中山楼落成。
 12月 台湾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加工出口区开业。
 1967年
 2月 蒋介石下令成立“国家安全会议”,黄少谷任秘书长。
 7月 台北市改为“行政院”直辖市。“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成立。
 9月 日本首相佐滕荣作访台。
 1968年
 2月 台湾当局“立法院”通过《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并开始实施。
 3月 柏杨事件。
 10月 苏联特务维克托·路易斯去台活动10天,会晤蒋经国,观看了高雄港。
 1969年
 3月 国民党召开“十大”,取消副总裁。
 4月 台湾当局制订“人口政策纲要”,推行“家庭(生育)计划”。
 6月 蒋经国任“行政院”副院长。
 8月 高雄港码头工人怠工。
 12月 增选“中央民意代表”。第一座通讯卫星地面转播站开始使用。
 同年 实行第五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1970年
 1月 美国帮助台独分子彭明敏逃离台湾至美国。“台湾独立联盟”在美成立。
 4月 台湾省政府划定10处风景特区,开发旅游观光资源。“台独”分子黄文雄、郑自才在纽约刺杀蒋经国未遂。
 6月 台湾第二个加工出口区楠梓加工出口区开业。
 8月 台湾当局严厉镇压竹联帮等黑社会成员。台湾当局声明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
 1971年
 1月 在美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开展“保钓”运动。
 2月 台湾当局“外交部长”周书楷向日本记者发表谈话称:苏联如果认为台湾有用的话,可以利用。我们感到苏联有可用之处的话,也利用苏联。台湾第三个加工出口区台中加工出口区开业。建成第一座工业用原子反应堆。
 3月 台湾当局逮捕和驱逐从事“台独”活动的日本人。逮捕和驱逐与“台独”分子有联系的美国传教士。澎湖跨海大桥完工。
 4月 台北学生举行“保钓”集会和游行。
 6月 美日签订归还冲绳协定,非法将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我国外交部声明,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当局声明“不能接受”美、日归还冲绳协定。
 10月 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代表。
 1972年
 2月 召开“国民大会”一届五次会议。蒋介石连任第五任“总统”,严家淦连任“副总统”。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
 3月 台湾当局驱逐鼓吹“台湾自决”的美国人丹尼尔·比里。
 5月 蒋经国出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
 9月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访华。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日建交。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日台和平条约失效。
 10月 南部横贯公路通车。
 12月 日本和台湾分别成立“交流协会”、“亚东关系协会”,以维持双方非官方往来。选举增额“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台湾基督教徒争取自决运动”在美国成立,鼓吹所谓台湾“自立自决”。
 1973年
 2月 民族主义事件。台湾当局“行政院”通过《农业发展条例》。
 3月 蒋经国称,“坚决反共,绝不妥协”。
 7月 美国宣布停止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但仍出售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11月 亚运会联合理事会确认中国为会员,取消台湾会籍。
 12月 台湾“立法委员”胡秋原发表文章提出:美、日、苏对台湾都不怀好意,所以“党派得失”“不值得重视”,“应重视的,是对全民族之再融合有利或有害”。
 同年 实行第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后改为“六年经建计划”。
 1974年
 2月 台湾当局照会菲律宾,申明对南沙群岛的立场。9月 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在维也纳成立。
 10月 全岛南北高压输电线路建成。美国总统福特签署法案废除“台湾决议案”。
 1975年
 2月 台湾当局就南越伪政权“白皮书”发表声明,重申“对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的固有主权”。
 4月 蒋介石病逝。严家淦继任“总统”。国民党召开中央临时全会,修改“中央组织条例”,废总裁制,改设中央主席,由蒋经国担任。10名被特赦人员要求赴台湾,遭台湾当局拒绝。
 7月 台湾外汇储备达20亿美元。
 12月 美国总统福特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国民党地方人士康宁祥、张俊宏主办的《台湾政论》被勒令停刊。
 1976年
 5月 台湾当局以“意图颠覆政府”为由逮捕非国民党地方人士颜明圣、杨金海并判刑。
 6月 《夏潮》杂志创刊。
 7月 国际奥委会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当局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
 7—8月 台湾当局以“共谍”罪逮捕陈明忠等14名工商界人士以及“立法委员”黄顺兴的女儿黄妮娜。
 10月10日 “台湾省主席”谢东闵被邮件炸弹炸伤左手。六年经济建设计划开始实施。
 11月 国民党召开“十一大”。“选举”蒋经国为该党主席。
 1977年
 1月 台北《联合报》发表丘宏达文章,鼓吹“一个中国、两个政府”。
 6月 台湾建造的第一艘44.5万吨级油轮下水。
 8月 台湾基督教长老会发表“人权宣言”,鼓吹“台独”。关于乡土文学的论争。
 9月 蒋经国在“立法院”会上提出为期十年的“十二项建设”计划。
 11月 中坜事件。
 1978年
 2月 非国民党地方人士余登发公开呼吁:“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应该统一”。
 3月 召开“国民大会”一届六次会议,“选举”蒋经国任“总统”,谢东闵为“副总统”。
 5月 孙运璇就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
 10月 南北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11月 部分非国民党地方人士发表“联合政见”,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实行“言论出版自由”,“开放党禁”,“解除戒严”等。
 12月 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民党召开“中常委”紧急会议,攻击美国“背信毁约”。蒋经国发布三项“紧急处分事项”:全面加强军事戒备;维持经济稳定;延期举行“增额民意代表选举”。
 1979年
 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统一台湾的大政方针、基本立场和态度。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中美建交。台美官方关系中断。美国宣布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余登发事件。“台湾民主运动海外同盟”在美国组成。
 2月 台湾当局宣布成立“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桃园国际机场正式启用。
 4月 台湾当局接受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国际奥运会比赛。蒋经国在国民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与中共“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在台协会”开始工作。美国撤走最后一批在台军事人员。
 7月 高雄市改为“行政院”直辖市。
 12月 美丽岛事件。
 1980年
 1月 邓小平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是80年代三大任务之一。
 2月 北回铁路全线通车。台湾上演寻根影片《源》。林宅血案。
 4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委会恢复中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权,台湾当局宣布退出该组织。台湾当局判处美丽岛事件被捕人士。
 6月 蒋经国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当局收回1867年清政
 府以永久租借地形式割让给英国的淡水红毛城。
 11月 荷兰内阁会议批准向台湾出售两艘潜艇。
 12月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正式揭幕。全岛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780余万人。
 同年 实行“10年经济建设计划”。
 1981年
 1月 蒋经国主持台湾军事会议,宣称,“绝不与中共谈判”是“永不改变的政策”。并反复强调“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3月 费希平等10名非国民党籍的“立法委员”要求解除戒严令,开放党禁。国民党召开“十二大”。蒋经国在会上再次正式宣称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7月 陈文成事件。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青年垒球锦标赛中,中国女子垒球队与中国台北女子垒球队进行比赛。为两岸运动员在世界性比赛中第一次竞赛。
 8月 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考核官黄植诚驾机起义。
 9月 叶剑英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行和平统一的9点建议。
 10月 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邀请蒋经国、谢东闵、孙运璇、严家淦、蒋纬国等亲自来祖国大陆看一看。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在“立法院”就其在施政报告中不再提“光复大陆”口号一事进行答询。
 11月 台湾同学会在北京成立。
 12月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1982年
 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计划向美国提出强烈抗议。台湾“中央银行”宣布外汇存底为86亿美元。
 5月 台湾当局派往大陆的特务分子相继落网。
 7月 廖承志致信蒋经国。
 8月 中美两国政府发表“八·一七”公报。
 10月 台湾当局成立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何应钦任主席。
 11月 台湾“行政院”院会通过《第二阶段农地改革方案》。
 1983年
 4月 成立“农业委员会”,隶属“行政院”。13名台胞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李大维驾机起义。
 6月 邓小平提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设想。统一后,台湾可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
 1984年
 2月 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台湾同大陆的统一问题。宋美龄发表致邓颖超公开信。召开“国民大会”一届七次会议。蒋经国“当选”第七任“总统”,李登辉“当选”“副总统”。
 5月 俞国华接替孙运璇出任“行政院”院长。
 6月 黄埔同学会在北京成立。
 9月 党外公政会成立。
 10月 江南命案。
 11月 开展“一清专案”。
 1985年
 2月 “十信”案件。
 5月 14位无党籍台湾省议员集体辞职。
 9月 李亚频事件。
 10月 党外后援会成立。
 12月 “国家未来十年发展研讨会”召开,与会学者要求台湾国民党当局对大陆采取灵活政策。
 1986年
 3月 “亚洲开发银行”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要求台湾当局以“中国台北”名义留在“亚银”中。台湾当局宣布外汇存底达247亿美元。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蒋经国在会上强调“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必将统一”。但又宣称与中共“不妥协”。
 5月 华航货机事件。党外人士数百人在台北龙山寺游行请愿要求解除戒严,称“五·一九”绿色行动。
 9月 民主进步党成立。
 12月 许信良返台事件。
 1987年
 2月 民进党成立“立法院”党团和“国大”党团。台湾当局解除对一贯道的禁令。
 7月 解除在台湾本岛和澎湖实行38年之久的“戒严令”,并开始实施《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中国自由党成立。
 8月 台湾“行政院”成立“劳工委员会”。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取消田赋并通过《劳工政策纲要》。
 9月 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加强农村建设纲要》。民主自由党成立。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赴大陆采访,成为38年来第一次公开到大陆采访的台湾新闻记者。“行政院”通过《集会游行法草案》。
 10月 中国民主正义党成立。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决议,开放三亲等民众赴大陆探亲。
 11月 工党成立。台湾“立法院”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草案。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办理登记赴大陆探亲事宜。台湾当局宣布外汇存底达710亿美元。
 1988年
 1月 台湾当局解除“报禁”。蒋经国病逝。中共中央发出唁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发表谈话,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不变。李登辉继任台湾当局“总统”。蔡有全、许曹德因鼓吹“台独”被判刑。颁布《动员戡乱时期集会游行法》。
 3月 统一民主党成立。中华共和党成立。
 4月 “中国统一联盟”成立。台湾当局派员参加“亚银”年会。
 5月 台湾铁路工人罢工,全线铁路瘫痪。“五二○”台湾农民与宪兵发生冲突事件。
 6月 “台湾人公共事务会”在美国成立。
 7月 国民党召开“十三大”,选举李登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以陈立夫为首的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提出“文化统一中国”议案。
 9月 台湾首次派团参加在大陆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10月 “立法委员”胡秋原回大陆探亲。台北地方法院判处劫持中国民航机罪犯张庆国、龙贵云各有期徒刑3年半。
 11月 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钱穆女儿钱易成为大陆去台探病、奔丧第一人。
☚ 台湾历史辞典︱正文分类目录   台湾历史辞典︱附录三 ☛
000108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