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港
台湾省第三位贸易口岸。位于台中市西北约30公里的梧栖镇,北纬24°17′、东经120°31′,大甲溪和大肚溪之间。这里正处在台湾西海岸中腰,南距高雄港120海里,北达基隆港112海里,西至厦门港约150海里,至泉州港120海里,至福州马尾155海里,至温州港250海里; 后方有铁路、公路与台湾南北纵贯干线连接。该港远在1770年以后就形成台湾中部的物资集散中心。太平洋战争使港口遭到彻底破坏; 日本投降后该港也因种种原因长期未能修复使用。直到70年代初,由于台湾经济迅速发展,南部的高雄和北部的基隆港处于饱和状态,南北干线运输也十分紧张,当局才下定决心在此重建。工程从1973年开始,首期的任务是修复防波堤,建成7个深水泊位,挖深港池和进港航道,能使吃水10米的远洋船入港,第一期工程于1976年10月完成,港口装卸能力达280万吨。1976年7月,台中港务局正式成立。该港第二期扩建工程于1976年11月4日开始,1979年10月完成,建成深水码头泊位10个,其中2个为集装箱泊位,可靠泊5~10万吨级船,使港口吞吐能力提高到800万吨。该港80年代仍在进行第三期工程,全部完成后有40多个泊位,年装卸能力在2,000万吨以上。港区东北西南伸展,船舶由西北角出入。入港航道长1,500米,宽300米,低潮时水深可达11米,有南北分别长1,490米和1,962米的防波堤保护,港内现有水域面积487公顷,水深11~14米,沿水域目前有五个码头区。此外,港区南部还有南码头和南突堤等待建。根据当局规划,全港包括商港、工业港和一个小渔港。渔港在港区北部入港口门左侧; 工业港位于港区西南,包括发电厂、钢厂、船厂、炼油厂及石油化工等临港工业用地1,140公顷,并将在港区南开辟第二入港航道,全港将有80多个泊位。1991年度据当局报告,全港已完成货物装卸量2,389万吨,其中外贸吞吐物资1,906万吨,分别占台湾五大国际贸易港的7.65%和14.54%,均居第三位。台中市现有人口60多万,居台湾第三位,而台湾中部地区人口占台湾全岛30%以上,工商业虽不及台南、台北地区,但在以上地区工商业拥肿,港口货物吞吐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发台中港及中部地区工商业,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