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风gǔ fēng

(字)独孤郁,唐代人,擢翰林学士。

古风gǔ fēng

❶古人的风度。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
❷诗体的一种。李白写有《古风》五十七首。

古风

古风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古体诗。与讲求声律的近体诗相对而言。

☚ 茜裙   安禀 ☛
古风

古风

即古体诗。“风”也就是“诗”,“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区的诗歌;“风人”即诗人。《文心雕龙·明诗》:“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可证。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

☚ 往体诗   古诗 ☛

古风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王维《不遇咏》写道:“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则说:“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济人然后拂衣去,与取城有功不受赏,归结起来就是功成身退。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安僖王使人劝赵帝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上射进城内,说明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自杀,聊城遂下。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逃隐海上。兼有隐逸和策士的身份,既关心政治又不谋私利,便是鲁仲连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诗一开始就用其意:“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高妙”二字,囊括了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诗人好有一比:“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有一种解释说“明月”即明月珠,夜明珠,固亦通讲。但联系作者及前辈诗人类似诗句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及诗人一生对月亮的崇拜,作“明月”本义讲似乎更为妥贴。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从他在晚年的诗中还提到“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看,他对鲁仲连的崇拜是终生的。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提到后一事,而《古风》则专书前一事,彼此正好互见。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骋其雄辩,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他的名垂青史,是当之无愧的。“却秦振英声”五字便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言其光芒能穿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可见影响的深远。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只笑道:“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用。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去,终身不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李白早年抒发个人抱负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如果说鲁仲连是个澹荡(不受检束)的人,那么李白自已也是。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古诗文《古风》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古风

 

[唐]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11)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12)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古风,即古诗。共五十九首,本篇原列第十九首。②莲花山,西岳华山的最高峰。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山上有池,生千叶莲花,传说食之可以成仙,故名华(同“花”)山。③迢迢,遥远的样子。明星,神话中的华山仙女名。《太平广记》:“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④素手,白白的手。把,持。芙蓉,莲花。⑤虚步,在空中行走。蹑(nie聂),登,踏。太清,指高空。《抱朴子·内篇·杂应》:“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⑥霓裳,云霓制的衣裳。《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此指仙人的服装。曳(ye叶),拖曳。广带,宽大的飘带。⑦云台,华山东北部的最高峰。⑧卫叔卿,神仙名。据葛洪《神仙传》说,他服云母成仙。⑨驾鸿,乘鸿。鸿,鸟名,似雁而大,善飞,即天鹅。凌,冲上。紫冥,青紫色的高空,即天空。⑩川,平川,原野。茫茫,没有边际的样子,这里极言胡兵之多。(11)胡兵,指安禄山叛军。安禄山为胡人,所以当时称他的叛军为“胡兵”。(12)豺狼,指安禄山称帝时的伪官。冠缨,泛指官吏的装束。冠,帽子;缨,颔下系帽的带子。尽冠缨,即都做了官的意思。
 
 〔分析〕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次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李白目睹了叛军的残暴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正当叛军建号称帝、洋洋自得的时候,他用诗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诗分为前后两部分。
 “西上莲花山”至“驾鸿凌紫冥”,写李白在幻想中遇仙的经过。
 前两句交代了遇仙的地点——莲花山和遇到的神仙——明星仙女。紧接着,中间四句就描写明星的形象。诗人把这个仙女想象得很美:“素手”,写出了她肌肤的白净;素手拿着可以使人成仙的千叶莲花,形象既美,又符合她神仙的身份。“虚步”“飘拂”描写她轻盈的体态和闲雅的风度。“霓裳广带”又写出了她升天时微风拂煦、飘飘荡荡的形象。接着写明星邀李白去见卫叔卿的情形。“恍恍”二字写出了诗人半醒半梦、沉浸在虚幻之中的情态。驾鸿而行,不同于信步逍遥,所以用“凌”字来表现天鹅鼓翅高飞的气势。据《神仙传》说,有一次汉武帝在宫殿中,忽见一仙人乘云车,驾白鹿,从天而降。武帝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我中山卫叔卿也。”汉武帝又说:“子若是中山人,乃朕臣也。可前共语。”卫叔卿默然不应,忽然不知所在。后来有人看到他在华山绝岩上与人下棋。在众多的神仙中,诗人独愿去见卫叔卿,正表现了他鄙弃荣利、“天子不得而臣”的性格。
 “俯视洛阳川”以下写安史叛军攻破洛阳后的情形,生动地刻划了诗人在仙游之中,眷念祖国和人民而不忍离去的动人形象。“俯视”所见,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三幅画面:一幅是胡兵横行的情景。“茫茫”,写出了胡兵之多,茫茫一片;“走”字又写出了叛军的猖獗。一幅是百姓在流血。“血涂野草”自然是说叛军杀人很多,血染野草。第三幅是写伪官的得意之态。“豺狼”二字说明,这些伪官都是国家的败类,无一好人。
 这个时期的李白,经过了长安三年,经过了漫游生活,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碰了壁,因此对政治的黑暗、对统治阶级自己制造祸乱的过程,有了较深的认识。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更加感情激荡,他的不满和悲愤也越发强烈。他只能借对仙人生活的描写寄托自己的理想,表示自己鄙弃荣利和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憧憬。然而,诗人是热爱祖国的,是同情苦难中的人民的。当他凌空仙游、沉浸在理想的自由境界中的时候,还在挂念着祖国和人民。可以说,这首诗是通过西上莲花山遇仙的幻想,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人深深牵挂着安史叛军蹂躏下的苦难现实,通过对叛军横行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首诗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在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浪漫主义用以表达理想和愿望,主要表现在前一部分;现实主义用来描绘苦难的现实,主要表现在后一部分。前后两部分各侧重使用了一种创作手法。而用“俯视”一句,绾联前后,把仙凡两种境界很和谐、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统一体。写得若云若雾,似虚似实,想像丰富,境界神奇,充分体现了“想落天外”(沈德潜《说诗晬语》)的特点;在描绘现实的时候,又是那样真实、生动、形象、自然,俨然是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
 前写神仙境界,后写苦难的现实。诗人未著一字评论,却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作品所蕴藏的悲愤和不平也显得更为强烈、更为突出。这就是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评说〕
 陆时雍《唐诗镜》:“有情可观,无迹可履,此古人落笔佳处。”
 陈沆《诗比兴笺》:“皆遁世避乱之辞,托之游仙也。《古风》五十九章,涉仙居半,惟此二章(按:指本诗及“郑客西入关”),差有古意,则词含寄托故也。”

咏花诗词之《古风》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古风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历,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李白这首咏兰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不少注家认为是李白自伤之词,即借咏孤兰表达自己哀伤之情。首句“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写兰芳孤独地开放幽静田园之中,被众多杂草所遮掩。兰与草是两种不同象征。意思是有道德才华的君子被群小所遮蔽,未能自拔于其中。“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意思是虽然有春日晖照,但仍然避免不了高秋月临时的悲凉处境。在这里,阳春晖与高秋月也同样具有含蓄的象征意味。万物滋生离不开阳春之日,高秋凉月就预示着百木凋零之际来临。虽有阳春和煦之晖,也有高秋凉月之悲,而重点放在后者。接着“飞霜早淅历,绿艳恐休歇”一句就是对高秋,即深秋景象具体刻划。飞霜即霜飞,淅历是形容飞霜的。绿艳即深绿,休歇即零落。从全诗语意来看,这是补足上句“悲”字。生长在幽园中孤兰虽有短暂阳光照耀,更多的却是面对高秋之月。注家说这是借此比喻虽然蒙明主知遇(即阳春晖),但孤寒之士最终仍被小人谗毁,处境维艰。这种理解很符合李白性格实际。他孤傲清高、落拓不羁,很难见容于世俗,屡遭谗毁,心中自然有种种不平。不过他这种愤激与不平发泄对象是群小而不是君王,他对君王始终抱有幻想、企冀和希望。最后“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意思就是如果没有执政者披拂吹嘘,兰花虽有德馨,也无法显露发扬。清人陈沆《诗比兴笺》曾指出:“在野不能自拔,虽蒙主知,已被众嫉,若无当位之人,披拂而吹嘘之,虽有德馨,何由自达哉!此自伤遇主被谗,孤立莫援也。”通篇咏兰着意于“孤”字,孤独无援,孤独无助,寂寂一人,企冀明主引荐拔擢。据他赠友人诗写道:“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馀芳若可佩,卒岁常相随。”这里,兰花也是被霜欺孤立无援的形象,有幸得在君王池边,但却无馨香美,所以有愧于清风吹扬。但最终还是一转,“馀芳若可佩,卒岁常相随”,仍有可敬之处。统观全诗,虽有为兰花鸣不平之意,但语气卑弱,较之前首咏兰的温柔敦厚格调看更多些委婉曲折之意。就咏物托志这点说,李白这首咏兰的古风堪称是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有寄托的咏物之作。

古风;谷风

◉ 古风ɡǔfēnɡ  古代的风俗习惯,多指质朴的生活作风。〈例〉~犹存/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❷也叫“古诗”。诗体的一种,即古体诗。〈例〉李白有《~》五十七首。
◉ 谷风ɡǔfēnɡ  气象学上指白天从谷底吹向山顶的风。

古风

(反)今风

古风gǔ fēng

古体诗(对近体诗而言):从来桃花诗最多,总作了必落套,比不得你这一首~。(七十·1705)

古风

古风

即“古体诗”,见该条。

☚ 古诗   入律古风 ☛

古体诗[古诗、古风];今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gǔ tǐ shī

(名)指区别于近体诗的流行于唐朝以前的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产生较早|杂言~|~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说〖古诗〗、〖古风〗。

●今体诗jīn tǐ shī

(名)近体诗:~比古体诗产生得晚。

●近体诗jìn tǐ shī

(名)唐代开始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古风

古风

同“古体诗”条。

☚ 古体诗   柏梁体 ☛

古风

即“古体诗”。

各种诗

各种诗

皇帝作的诗:宸藻 天章
皇帝作的诗歌:宸歌
高僧所写之诗:雁门偈
古体诗:古(古诗;~律;~风) 辞(木兰~)
篇幅较长的古体诗:长古
诗体名:律诗
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格诗(半格诗)
旧体诗:律(五~;七~) 绝(绝句;绝诗;五~;七~) 截句
词曲调牌的名称:令(小~)
七言律诗:长句
诗的一种韵文形式:词(~律;~牌;雅~;宋~) 诗余
词的别名:琴趣
短调的词:令曲
合乐的诗歌:诗乐
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雅歌 疋歌
临时感触而作的诗:即景 即兴(即兴诗)
摘取前人诗句拼成的诗:集句
经过翻译的诗歌:译诗
隐含禅理的诗:诗禅
以宫庭生活为题的诗:宫词
抒发感慨的诗:感遇诗
反映一定历史现实的诗歌:诗史
长的诗篇:长诗 长韵 长语
篇幅较长的诗歌:长歌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长诗:史诗
用口语写的小诗:语体诗
短的诗词:小句
信口乱凑的诗:诌诗
辞意诡异、语调激切的诗:诡诗
前人遗留下来的诗歌:遗歌 遗唱 遗诗 遗篇
诗词气势奔放:怒猊抉石

☚ 诗   各种用途的诗 ☛

风习

风习

谣俗
一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习等的总称:风情 风骚
一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风俗人情
一般的风习:流俗
古代的风习:古风
传留下来的风习:余俗 遗俗
不正的风习:讹风
未开化地区的风俗习惯:断发文身 断发纹身 文身断发 文身剪发 劗发文身 祝发文身
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习不易改变:积重难返积重难回 积重难挽 积重不返 积重不反 积重莫返 积重难反 极重不返 极重难返 极重不反
(风俗习惯:风习)

☚ 习俗   不良习俗 ☛

歌谣

歌谣

谣咏 谣讴 谣歌 诗谣 颂谣 欢谣 讴谣 歌诀
歌曲,歌谣:歈趣
民谣,歌谣:讹谣
歌谣和谚语:谣谚 讴谚
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谚语:谣言
民间歌谣:风(风俗;风谣;古~;国~)俚歌 甿歌 村歌 乡歌 舆歌 舆诵 邑诵 邑颂 民谣 舆谣 甿谣 下里
山歌民谣:山吟泽唱
本乡的歌谣:土风
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风谣
称颂天下太平富足之歌谣:阜财谣
古代指某些为祸乱征兆的里巷歌谣:诗妖
流传后世的歌谣:余谣
粗俗鄙俚的歌谣:陋曲
(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歌谣)

另见:歌曲 民歌

☚ 好诗   报刊 ☛

古风gǔ fēng

古人的风度。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存。”

古风

诗体。即“古诗”、“古体诗”。

古风gu feng

old style


《古风》gu feng

Old Style Poems→李白 (Li Bai)

古风

antique custo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