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谣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谣谚

古谣谚

诗歌总集。清杜文澜编。一百卷。分三部分:卷一至八十五为正编,卷八十六至九十九为附录,卷一百为集说。辑集古籍中所引上古迄明代谣谚共三千三百余首,引书计达八百六十余种。所录谣谚皆注明出处与有关本事,按谣谚所出古籍类属,依经、史、子、集四部顺次编排。宋以来裒集谣谚者代不乏人,然以此书最为完整详备。有咸丰间杜氏曼陀罗华阁刻本及中华书局1958年校点排印本。

☚ 古诗源   佩文斋咏物诗选 ☛
古谣谚

古谣谚

古代谣谚总集。一百卷。清杜文澜编纂。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曾任江苏省道员、两淮盐运使。此书辑录上古至明代散见于各种书中的歌谣与谚语共三千三百多条,每条包括谣谚、谣谚出处,并加以注释(多采古注、互注或引他书以注之),间附按语以弄清应该辩证之处。全书体例严密,其去取以只“发呼语言,未著文字”为界限,以“初作之时,是否著于文字为断”。并列举了四十多种情况下的“不录”,为“谣”、“谚”作出严格界说。谓“谣训徒歌,歌者詠言之谓,詠言即永言,永言即长言也;谚训传言,言者直言之谓,直言即径言,径言即捷言也。长言主于咏叹,故言折而纡徐,捷言欲其显明,故平易而疾速,此谣谚所由判也。然二者皆系韵语,体格不甚悬殊,故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可以彼此互训”(所引皆见《凡例》)。并把极易与谣谚相混淆的歌、诵、讴、词、赋以及成语和泛引古人言语者分开,也不收录当代谣谚,对于出自依托附会古人,仙谣鬼语,迹近荒诞,以及事涉猥亵不登大雅之堂者,皆另立附录一门,加以区别。但在此门也收有所谓“语出盗贼者”,如元末之“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明末之“迎闯王,不纳粮”,则表明编者之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书中所援据书籍共八百六十馀种,多为善本,遇有诸本不一者,则择善而从。编排次序以谣谚出处所属四部(经、史、子、集)为序。总之此书编纂确如刘毓崧序中所言:“采摭期于至详,裁鉴期于至审。体例期于至密,订正期于至精,集诸家之长,而无诸家之失。”有清咸丰刻本,常见者有中华书局1958年排印本。

☚ 佩文斋咏物诗选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

古谣谚

 上古至明民谣谚语总集。一百卷。清杜文澜辑。清咸丰十年(1861年)刊刻。
 杜文澜,字小舫。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卒于光绪七年(1881年)。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官至江苏道员、属两淮盐运使。工词,著有《采香词》、《曼陀罗华阁琐记》、《词律校勘记》等多种。
 全书分三个部分:正文八十五卷,附录十四卷,集说一卷。汇集八百六十余种古籍中保存的明代以前的谣谚三千三百多首,按照谣谚所出之书在经、史、子、集四部中的位置来编次,如正编分经部三卷,史部三十二卷,子部三十九卷,集部十一卷。附录十四卷也依此序编排。书前有刘毓崧于咸丰辛酉年(1861年)所写序言,提出了关于谣谚的一些精辟见解。同是刘毓崧所写《凡例》十七则,论述了古代谚语和民谣的来源和含义,分析了古籍中谣谚的种种名称和创作时的复杂情况,确立了比较严格的辑录标准和选编原则。书后附有集说(即第一百卷),集中了古人关于谣谚的论述八十余则,是关于谣谚研究的重要史料。于所引每首谣谚下详明本事、出处,并对某些预言谶语性质的作品的应验情况予以叙录或考辨。在宋以来同类书中堪称集大成之作。
 书中所载谚语,主要是关于“农事活动、气象占验、地方风土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等的作品”。(《中国大百科全书》)所录歌谣反映生活面亦十分广阔。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记录了先民制造弹弓、追赶飞禽走兽的狩猎生活片断。《帝王世纪》所载《击壤歌》则表现了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理想。载于《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表达了歌颂日月、崇拜自然的朴素感情。书中还收录有少数民族歌谣的翻译作品。脍炙人口的《采薇歌》(载于《说苑》)即译自越语:“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歌辞婉转,感情深挚,最后一句“枝”与“知”叶音,颇似南朝民歌。书中所载大部分民谣和一部分谚语都直接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或讽刺揭露,或颂扬赞美。童谣则多为预言或直接揭示朝代兴衰、历史人物成败以及社会战乱、自然灾变的前兆或验证等的作品。有些作品,从其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具有歌谣和谚语的双重性质。
 本书取材广博,界定精切,出处详明,是一部有价值的工具书,在我国历史和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书缺点在于其极不科学的排版方式,即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次,这不仅常常割裂某些谣谚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因而使谣谚的发展线索极为混乱,同时亦相当不便于查找使用。此外,本书编者因贪多务广,也误收了一些并非谣谚的作品。
 本书原刻为咸丰十年(1861年)《曼陀罗华阁丛书》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一九五八年出版周绍良据原刻本校点的排印本。

古谣谚

清杜文澜(1815—1881)编。一百卷。文澜字小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官至道员,盐运使。著有《采香词》、《曼陀华阁琐记》等。此编收录古籍中所引上古至明代之谣谚。卷一至卷八十五为正编,卷八十六至卷九十九为附录,末卷为集说。内容按谣谚所出之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注意考订真伪与增删、校正,每条注明出处及有关本事,较同类书籍更为完整详备。有咸丰十一年(1861)曼陀罗华阁刻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出版周绍良校点本。

古谣谚

古谣谚

古代歌谣谚语作品集。清代杜文澜编。全书共一百卷。比较完整地收集编辑了明代以前的古籍文献中所引用的古代谣谚。加上附录和集说,分为三部分。全书按各古籍文献所属的经、史、子、集四部的传统分类为准编排次第,每条谣谚下注明了出处及有关本事。是查找古代谣谚的一本较重要的总集。有咸丰年间杜氏曼陀罗华阁刻本。

☚ 精卫   天籁集 ☛
古谣谚

古谣谚

(清)杜文澜辑。收录古籍中所引的上古至明代的谣谚,以及一些格言,成语典故等。以各书所属的四部分类,并注明谣谚出处。

☚ 谚语手册   中华谚海 ☛

古谣谚

一百卷。清杜文澜(1815—1881)辑。杜文澜,字小舫,浙江秀水人。曾官江苏道员和两淮盐运使。工于词,著有 《采香词》、《词律校勘记》。据《古谣谚》载刘毓崧序,知此书辑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以前。《古谣谚》全面辑录上古至明代民谣和谚语汇编成空前之巨帙,堪称此类著作中的集大成者。所收有民间文学作品和标明作者姓名的作品。此书辑录古代谣谚,以作品初作之时是否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为主要标准,是则收,否则不录。对于歌谣,只收属于徒歌的谣,而不录配合于乐者。对于谚语,则兼收彦士典雅之词和传世通行之说即乡里俗谚。此书于作品正文之外兼收录异文,列于附注。并叙录作品产生、流传之原委等有关文字,时或予以注释考辨。所收作品按照所采书籍的性质,依经、史、子、集先后为序。有八十五卷为正文,八十六卷至九十九卷作为附录,第一百卷为集说。集说和凡例及刘毓崧撰的序言中对于古谣谚的论述、见解,为古谣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颇有参考价值。当然书中也存在某些缺失不当之处。《古谣谚》原刻为 《曼陀罗华阁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据原刻本出版了周绍良校点的排印本。

古谣谚

古谣谚

(清)杜文澜辑,吴顺东等点校。岳麓1992年7月出版。收录清代以前古书中的歌谣谚语以及部分格言、成语、典故、熟语等3300余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同一部中谣谚依时代先后为序排列。每条谣谚拟一标题,注明出处,引录上、下文。

☚ 中华谚语大辞典   民间谚语全集 ☛

《古谣谚》

辑录古代民谣和谚语的专著。清代杜文澜(字小舫,今浙江嘉兴人)编。全书100卷。搜辑古籍中所引上古至明代的谣和谚,内容宏富,为宋代以来同类书中集大成之作。其中谚语部分主要包括农事活动、气象占验、地方风土及社会生活经验等的作品。所收民谣大部分都直接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包括农民起义)有关。在该书第一百卷集中了80多则古人关于谣谚的论述,内容涉及谣谚的概念、特点、价值、古代采风的概况,以及统治阶级对民歌谚语的诋毁等等,为研究歌谣谚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辑录时,作者注意到真伪的考订、增删、校正,并标明每条的出处、书名、篇名。在排列上以经、史、子、集先后为序,是记录古谣谚较完整的一部总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