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罗马·意大利文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罗马·意大利文学 古罗马·意大利文学罗马的文化主要是继承希腊文化而来。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在希腊文学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共和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普劳图斯(公元前254?~前184)、泰伦斯(公元前190?~前159)等人的剧作多以希腊新喜剧为题材,但亦吸收罗马民间戏剧因素,反映罗马社会生活。共和国晚期和“奥古斯都”时期,为古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此时,希腊文学的影响渐趋微弱,民族风格开始形成。西塞罗 (公元前106~前43) 的演说辞和书信被称为古代散文的典范。卢克莱修(公元前99~前55) 的哲理诗《物性论》宣扬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卡图卢斯的抒情诗在题材和形式上受亚历山大里亚诗风的影响,自成一派。屋大维执政时,政局相对稳定。其亲信麦凯纳斯笼络当时著名文人,鼓励文学创作,形成罗马文学史上的高峰。重要成员有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贺拉斯(公元前65~前8)、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等诗人,分别写有史诗《埃涅阿斯纪》、《诗艺》和《变形记》等重要著作。所作承袭希腊古典诗歌形式,强调内心描写,讲究音律严谨,艺术技巧趋于成熟。但缺乏前段文学中的探索精神与辩论热情,且有脱离现实斗争,为屋大维政权歌功颂德的倾向。公元14年后,罗马帝国成为君主专制国家,奴隶制渐趋崩溃,文学亦走向衰落。但塞内加(公元前4? ~66) 的悲剧、尤维纳利斯的讽刺诗、阿普列尤斯的小说、琉善(125?~200?) 的散文等反映奴隶主下层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和艺术价值。罗马文学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学,成为希腊与后世欧洲文学的桥梁。意大利文学发端于欧洲中古时期。其时,宗教文学占据统治地位。民间文学与城市文学亦有所发展。13、14世纪之交,意大利北部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在此基础上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与早期人文主义文学。但丁 (1265~1321)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所作史诗《神曲》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并对现代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民族文学的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接着,彼特拉克(1304~1374) 的抒情诗、薄伽丘(1313~1375) 的短篇小说相继问世,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意大利文学达到高度繁荣。与此同时,哲学、自然科学、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景象。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虽在阿里奥斯托(1474~1533)、塔索(1544~1595)等人的诗作中不同程度地得到反映,但文艺复兴运动终因民族分裂、封建势力猖獗而告结束。整个17世纪,未产生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直至18世纪下半叶,才在法国启蒙思想影响下,开始新的繁荣。朱泽培·帕里尼(1729~1799)、维多里奥·阿尔菲耶里(1749~1803)等启蒙主义作家通过自己的抒情诗、悲剧抨击封建暴政,维护人的尊严,宣传自由、共和思想。而哥尔多尼(1707~1793)的喜剧则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他对当时流行的即兴喜剧进行了重大改革,为意大利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因反抗异族统治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此时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出积极的倾向。曼佐尼(1785~1873)、莱奥帕尔迪(1789~1837)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表示对外族占领者的愤恨,或讴歌烧炭党人的英勇斗争。此时,历史小说、历史剧亦取得重大成就。曼佐尼的《约婚夫妇》、乔万尼奥里(1838~1915) 的《斯巴达克思》均为历史小说名作。前者体现了民族复兴运动的精神,后者描述了古罗马奴隶起义的宏伟画面,表达了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思想。70年代后,在法国自然主义影响下,真实主义文学登上了文坛并占主导地位。维尔加(1840~1922)、卡普安纳(1839~1915)集合在真实主义旗帜下,对民族复兴运动后的社会现实及小人物的生活命运予以批判性的描述。至20世纪,意大利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文坛上思潮迭起,流派繁多。未来主义、微暗派诗歌、隐逸派诗歌、艺术散文派、新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此兴彼衰,千变万化,反映了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与人们的精神心理。此外,克罗齐(1866~1952)的美学理论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界和文艺理论界产生深远影响。而作为意共领袖的葛兰西(1891~1937)的理论著作则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 希腊神话 维吉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