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文辞类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文章总集。清姚鼐编。七十五卷。选辑自战国至清古文,依文体分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主要为《战国策》、《史记》及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明归有光、清方苞、刘大櫆等人作品, 《左传》、《国语》、《孟子》、《庄子》以及汉魏六朝骈文皆屏而不录,显示出桐城派古文好尚及其偏见。所选文章,多经考核、审校。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源流及其义例;书中有评点,宣扬桐城派论文主张。有嘉庆间唐绍镛刻本、道光间吴启昌重刻本、光绪间李承渊刊本等。另有清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三十四卷,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 ☚ 乾坤正气集 经史百家杂钞 ☛ 古文辞类纂 桐城古文的“权威选本”。因其兼收古文和辞赋,故称 “古文辞”; 因其分类编排,故称 “类纂”。《古文辞类纂》是中型选本,全书选录先秦至清代七百七十四篇文章,按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每一类都有小序说明这一文体的源流演变,每一篇文章都有评点。编选者姚鼐 (1732-1815)是清代桐城古文的大师,这部《古文辞类纂》就是体现 “桐城义法” 的范本。“义法”是桐城祖师方苞所总结的古文秘诀,“义”是指要言之有物,“法” 是指要言之有序,什么叫 “有物” 和 “有序”,以及姚鼐归纳的 “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阳刚阴柔”等,这些问题就是 《古文辞类纂》要通过具体的范例来阐明的。《古文辞类纂》 的特色就在于其鲜明的 “派性”。选录的重点在先秦两汉、唐宋八大家、明归有光、清方苞、刘大櫆等人的作品,而对魏晋南北朝作家 (辞赋除外) 及南宋、元代、明初中期的作品一概不予选录,明清两代只选归、方、刘三家。显然,选编者的目的就是体现出 “桐城义法” 一脉相承的 “文统”。客观而论,尽管《古文辞类纂》 有这种或那种缺点,但还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在众多的古文选本中,《古文辞类纂》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姚鼐编成此书后,并未刻印,但其弟子竞相传抄,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当嘉庆二十五年 (1820) 首次刊刻时,姚鼐已经去世五年。近代许多名家不但熟读此书,而且有非常精彩的评点。民国年间上海刊行的 《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就广泛收集了这些评点。《古文辞类纂》 的流行,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也证明桐城派的理论主张有相当的市场。晚清王先谦和黎庶昌分别编有《续古文辞类纂》、民国年间蒋瑞藻编有《新古文辞类纂》,可见其影响深远。 古文辞类纂 古文总集。七十五卷。清姚鼐编。成书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 姚鼐,字姬传、梦谷,号惜抱。生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持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他工于古文,与方苞等人为“桐城派”代表。他倡导唐宋古文传统,把程朱理学纳入文学领域,对清代经学、文学影响很大。有《惜抱轩文集》、《诗集》等。 《古文辞类纂》,选上起战国,下至清方苞、刘大櫆作品七百余篇,是桐城派作文典范选集。选文以唐宋八大散文家作品为主。其前选入战国秦汉的部分作品,其后选明归有光及清方苞、刘大櫆作品,其中选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的作品。汉魏六朝之作选晋张华、刘伶、陶潜、鲍照赋各一篇,潘岳赋三篇,及晋袁宏一篇颂赞类作品。卷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色及源流。文体分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分类合理,体现了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广注古文辞类纂序》中说:“就大体言,其选辑不能不谓之精当,古今文体之流变,历代文章之精粹,已大备于此矣。”但做为文学类文章的选本,本书并不合适,由于囿于派别之见,《左传》、《庄子》等史、子、经里的文章都没包括在内。故选录范围不广,自然很多优秀之作被排斥在外,选者尤其排斥汉魏六朝骈文,而很多枯燥乏味的奏议和歌功颂德的碑志却被选入。清王先谦和黎世昌都编有《续古文辞类纂》,前者编的共三十四卷,后者所编为二十八卷,都是选清中叶以后的散文。 该选本的另一优点是考核精细,入选各篇文章均有 较细考定,象所载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便据《汉书》和《文选》两个本子校刊,择善而从。一些伪作不予录入。加入对各类文体所作的区别及对其源流的考察,可使一般读者获得有关文体的基本知识,加强对所选文章的理解。 嘉庆时康绍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鼐的评语及圈点。道光五年(1825年),吴启昌重刻,删去了评语圈点,光绪时李承渊重刻姚鼐晚年定本,恢复了评语圈点。民国十二年(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刊行徐斯异等人编的《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广收方苞、姚鼐等人对作品的圈点、评语,并有简注。一九八六年,中国书店根据徐刻本重印。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总集名。清代著名古文家姚鼐编。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礼部主事,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40年。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成书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是为表达桐城派散文理论、并给学古文者提供范例而编撰的。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散文及少量韵文共七百七十四篇,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辞赋类”共11卷,选录屈原、宋玉及汉、魏、晋、南朝、唐、宋22名赋家的辞赋55篇,多为历来传诵名作,其中尤以汉赋为多。各类作品按作者的时代先后排列,每类之前以小序形式说明文体源流正变及作家得失,各篇作品又大都有圈点或评论、注释,表明编者自己的见解,是研究古代散文、辞赋有用的参考资料。此书分类有牵强之处,文章选录也过于狭窄,辞赋作品不录唐宋以后,都是较明显的缺点。书成后,即有传抄之本,嘉庆二十五年(1820)始由康绍镛在广东刊刻成书。通行本以光绪年间李承渊求要堂刻本为佳,后为《四部备要》所收。此外,近年新印者尚有: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世界书局1953年版影印之全三册本,由今人宋晶如、章荣注释;岳麓书社1988年以《四部备要》本为底本订正之精装一册本,由边仲仁标点。 ☚ 古赋辨体 古赋识小录 ☛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75卷,清姚鼐编。此集以赋源本于纵横家的观点选辑“辞赋类”作品。 ☚ 笥河文集 知足斋文集 ☛ 古文辞类纂总集。清人姚鼐(1731—1815)编。七十四卷。鼐有《惜抱轩文集》已著录。鼐本“桐城”古文义法辑成是编,旨在习古文者有所师法。书分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誌、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收文七百余篇。选录文章着重于《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不收先秦诸子及《左传》、《国语》、《孟子》、《庄子》中之名篇,尤排斥汉魏六朝骈体文。首冠目录,每类目录之后有评语,总目之后有“乾隆四十四年(1780)秋七月桐城姚鼐纂集序目”一行。每篇文章之后有注音、释义、诸家集评及姚氏评语。考核、校勘颇为精详,对各类文体的区别、源流、影响、特点有简要介绍,品评文章、多有深刻见解。此编虽有桐城派对古文之偏见,而评论中强调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确有合理因素,且历代文章之精粹大备,故问世之后影响甚大。王先谦编《续古文辞类纂》三十四卷,黎庶昌编《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曾国藩编《经史百家杂钞》二十六卷,为补斯编之不足。此书自乾隆发刊以来,转相印刷,风行不衰。有一九八六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刊本。 古文辞类纂 327 古文辞类纂古文总集,清代姚鼐编选。共录东周至清初古文700余篇,分13类,共74卷。选目反映了桐城派古文观点,以唐宋八大家散文为主,不选骈文。对入选篇章,均作有考核校勘,对各种文体源流、影响、特点也作有介绍,较便于阅读,故影响较大。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庆年间刊刻行世。清末王先谦编有《续古文辞类纂》34卷,黎庶昌也编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都是该选本的续书。 ☚ 镜花缘 三侠五义 ☛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guwenci leizuan古代散文总集,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编选。全书按文体分为十三类,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收入古文约700多篇,共74卷。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庆时有康绍庸初刻稿本,附有姚氏评语圈点。道光时吴启昌重刻时曾删去姚的圈点,但光绪时李承渊再刻又为补上。清末王先谦、黎庶昌均有《古文辞类纂》的续作。 ☚ 清诗别裁集 清文汇 ☛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Guwencileizuan古文选集。清代姚鼐选编。七十五卷。选录上起战国,下至清初的古文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故其所选文章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明代归有光以及清代方苞、刘大櫆等人的作品,至于先秦时期的《左传》、《国语》、《孟子》、《庄子》等著作中的名篇均未加选录,西汉魏六朝时期的骈文更被排斥在外,充分显示出桐城派所推崇的古文传统。编者对所选录的文章,考核、审校较详,书首有序目,对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等都作有简明介绍。这是一部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书。清嘉庆间有康绍镛刊刻的姚氏初稿本,道光间有吴启昌重刻本,光绪间又有李承渊刊本。现有《四部备要》本。另有王先谦编《续古文辞类纂》三十四卷,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 ☚ 唐宋派 说岳全传 ☛ 古文辞类纂总集名。清姚鼐编。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以《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以及明归有光、清方苞、刘大櫆等为重点。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源流,书中并有评点,体现了桐城派的文学观点。姚氏初稿本为嘉庆时康绍镛刻本,又有道光时吴启昌重刻本,光绪间李承渊刊本为其晚年所定。另王先谦编有《续古文辞类纂》三十四卷,黎庶昌编有《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四卷。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编选。75卷。收录自战国至清初文共700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辨、序跋等13类,不收先秦诸子、史著及骈体文。书中有评点,皆为宣扬桐城派文学主张,流传颇广。《四部备要》本。通行本。其后又有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28卷;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34卷。皆存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 古文雅正 经史百家杂钞 ☛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清姚鼐 (1731—1815)选编。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后主讲各书院。人称惜抱先生,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此书选录先秦屈原至清代方苞、刘大櫆的文章七百余篇。不收经书、子书及史传文章。所选以“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的作品为主。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代表桐城的散文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桐城学习、写作文章的途径。全书分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所选文章按类编排。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是一部广为流行的古文选本。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庆年间康绍镛刊初稿本,附有姚鼐评语及圈点。道光时吴启昌重刻姚鼐晚年定本,删除圈点,光绪时李承渊刊刻又恢复圈点。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广益书局刊行徐斯异、阚家祺、郑家祚、胡惠生等人的 《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此书广泛搜集古人以及清代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张裕钊、吴汝纶等对所选文章的评语和圈点,列有总批、眉批,兼加简注,颇便习读。后来王先谦、黎庶昌二人均有《续古文辞类纂》。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三十四卷,仿姚书体例,续选乾隆至咸丰间自姚范至吴敏树三十九家,文章四百五十五篇。其分类全依《古文辞类纂》,但未补选诏令、奏议、辞赋等类文章。此书光绪八年(1882)编成,由王氏虚受堂刊行。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实为承袭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之宗旨,扩大选录范围,收文四百四十九篇,分上、中、下三编,十一类,成二十八卷。于光绪十五年(1889) 刊行。此后,近人蒋瑞藻又编 《新古文辞类纂》,仍仿姚书体例,辑录晚清至民国初年薛福成至蒋尊簋九十家文一千零一十五篇。书成于民国初年、1922年由中华书局石印稿本行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