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文经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文经学 经学中影响深远的学派之一。顾名思义,所谓古文经,就是用先秦古文写成的经典,与用汉隶写成的今文经相对,故称古文经。不过在汉初,经师传授的都是今文经,没有古文旧本,所以汉武帝即位之初设立五经博士所用的都是今文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末年,封地在曲阜的鲁共王想扩修宫殿,就动手拆除孔子故宅,意外发现了藏在夹壁中的古文 《尚书》、《论语》、《孝经》、《春秋左传》、《周礼》等。据说,鲁共王进入孔子故宅,隐隐听见宅内有音乐之声,感到非常恐惧,就停止了拆除。孔壁中发现的这些经典,以及当时毛亨在民间传授的 《诗经》(习称 《毛诗》,以与齐、鲁、韩三家所传今文 《诗经》 区别),原来都是用先秦古文写成,与今文经相比,最初只是书写字体不同,篇数互有出入,即版本系统不同。今文经学是西汉的官方神学,古文经只是在民间流传。因为没有列为官学,远离朝廷政治,所以古文经学更注重的是名物训诂,即读懂经典文本本身,这样就形成了一种 “实事求是” 的学风。西汉末年,刘歆始大力提倡古文经学,抨击今文经学 “抱残守缺”,建议朝廷将古文经列于学官,遭到今文博士的强烈反对,于是引发了持续两百多年的今古文之争。王莽执政时,曾将 《周礼》、《左氏春秋》、《毛诗》等古文经立为官学,并将其作为 “改制复古” 的理论依据。光武中兴后,便废黜了王莽所立的古文经,仍然以今文经为官学。但是,古文经学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体系,思想与方法等方面都与今文经学大异其趣,于是两派壁垒逐渐森严起来。由于今文经学蜕变为谶纬神学后,离经典本身愈来愈远,愈变愈荒诞离奇;而古文经学则以其朴实、严谨的学风,愈来愈受到士大夫的青睐,尤其是古文经学阵营中相继产生了贾逵、许慎、马融、郑玄这样渊博的大师后,今文经学就相形见绌,江河日下。东汉末年,郑玄以古文经学为本,并兼采今文说,重新注释儒教经典,这种杂糅今古文的经典阐释学号称 “郑学”。郑学给历时两百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暂时划上了句号。直到清初,顾炎武为反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流弊,又重新提出恢复古文经学。由于清初文网甚严,士大夫动辄得祸,于是都忌言时政,埋头去考证经典中的文字、名物、典章等,到了乾嘉时代,便蔚成风气,研究范围也从儒教经典扩展到历史、地理、艺术、科学等古代典籍,形成了以考据为特点的 “朴学” 或 “汉学”。这种与古文经学一脉相传的古典阐释学,是一种实证的方法,对近现代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古文经学更偏重的是提供知识,而不是思想; 更关注的是学术问题,而不是政治人生。与今文经学一样,作为经学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古文经学也超出了学派的意义,它提供了阐释学的一种经典模式,即 “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古文经学在学术研究上的影响,比其在思想史上的影响要大得多。 古文经学起源于汉代的经学流派。 与今文经学相对, 指以古文经为准据的经学。 它的特点是, 在解释先秦儒家经典时, 注重语言大家的训诂, 按照字义来解释经文, 不逞臆说, 不过多地搞烦琐考证、 也不虚妄迷信,能比较地实事求是,所以后人称之为朴学。古文经学的成果传留下来的较多, 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汉代的注释, 主要是这部分著作。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研究儒家经传的学派之一,与“今文经学”相对。西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居,从墙壁中发现了逸《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书,河间献王又从民间搜集了一部分古书,都是用古代的科斗文字(战国古文)书写的,因此叫做“古文经”。当时孔安国能读懂古文经,许多人跟他学习,逐渐形成“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 伪孔传 ☛ 古文经学(参见“经学”条。)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从孔子故居的墙壁中获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书,均用汉以前的文字书写,称为古文。后来,河间献王刘德把他搜集到的古文经传献给朝廷。从此,经书便有了今文、古文之分。今古文经书不但书写的字体不同,字句、篇章、解释以及对古代制度,人物的评论等也有出入。西汉经师多不用古文经书。王莽时把古文列入学官,汉光武帝刘秀时又罢废。至东汉末,马融、服虔、郑玄都尊崇古文经书,学习文经书者渐多。晋王肃解《毛诗》、王弼注《易》、杜预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完全脱离今文经书的影响,独树古文经学一帜,今文便逐渐衰落。现存的《十三经注疏》,多采用古文经学派的说法,只有《公羊传》的何休“注”属于今文学派。 ☚ 今文经学 朴学 ☛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汉代经学的主要派别,与“今文经学”相对立。《古文经》的主要来源:(1)鲁恭王从孔子宅壁中发掘出的《礼记》、《孝经》、《尚书》、《论语》; (2)北平侯张苍所献的《左氏传》; (3)河间献王挖掘出的《周官》、《礼经》;(4)鲁三老所献的《古孝经》; (5)鲁淹中出土的《礼古经》。因其书写文字为六国时篆文,故称“古文”。其与今文经学的主要差别,参见“今文经学”。 ☚ 古文尚书 古易汇编 ☛ 古文经学儒家经学的一个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所研究的儒家经典为战国流传至汉代的旧本,用六国文字书写而成。汉代古文经的来源,一是西汉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时于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论语》、《礼》、《仪礼》、《孝经》等数十篇,二是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搜集到的《周官》、《尚书》、《礼》、(《仪礼》)、《礼记》、《孟子》等,三是流传于民间的《毛诗》和费直、高相所传的《易》,四是宣帝时河间女子拆除旧屋时发现的《易》、《礼》、《尚书》各一篇,五是秘府藏书中的《周官》和《春秋左氏传》。河间献王刘德曾在自己的封国内立《毛诗》、《左氏春秋》博士,但在西汉朝廷未立博士。王莽时立《周官》、《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博士,东汉初即被取消。东汉光武帝时,立《左氏春秋》博士,旋即废除。古文经学于汉代基本为流传于民间的“私学”。其对“六经”排列的次序是: (1)《易》,(2)《书》,(3)《诗》,(4)《礼》,(5)《乐》,(6)《春秋》。如《汉书·儒林传》:“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次亦如此。这样以“六经”产生时代先后排次,反映出古文学派礼“六经”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所整理保存下来的古代史料,视孔子为史学家、教育家和儒学的先师。儒学之精神即在“六经”本文之中。其研究儒家经典不主微言大义,重在考察历史事实,向着阐明古代制度和古文学的方向发展,学风比较朴实。其于经书特别注重《周礼》与《春秋左氏传》。古文经典于西汉发现较晚,无传授系统,其可靠性始终受到今文学派怀疑。但《左氏春秋》学“汉为其后”的说法与“禅让”观念一致,迎合王莽的政治需要,得到王莽重视。西汉末到东汉末,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进行过多次争论,古文派力图证明《左传》优于《公羊传》,目的在为古文经学争取官学地位。刘歆是汉代提倡古文经学最力的代表人物。他曾建议立古文《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博士,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群起反对。刘歆写了著名的《移书太帝博士》,与今文经学博士们进行激烈争论。东汉光武帝时,尚书令韩歆上书,建议立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遭到今文博士范升反对,学者陈元支持韩歆,双方反复争辩,上书十余次。章帝时贾逵又与李博争论,认为《左氏春秋》优于《公羊春秋》,得到章帝支持,诏诸儒选高材生从贾逵受《左氏》、《穀梁》、《故尚书》、《毛诗》。古文学派一直受到居于官学地位的今文学派的压制,但其影响逐渐扩大。贾逵以外郑众、杜林、桓谭等东汉著作学者也都是文学家。马融、郑玄注经兼采今古文,而以古文为主。其影响自东汉至于隋唐。宋代理学兴起后,古文经学随之衰落。明末顾炎武倡言“舍经学无理学”,经学渐趋复兴。至清代乾隆、嘉庆间考据之学大盛,其吴派、皖派皆古文学派。考据之学由训古音韵以明许(慎)、郑(玄)之学,于整理古籍颇见成就。清末民初孙诒让、俞樾、章太炎、刘师培等仍以古文经学授业。至五四时期,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同时结束。 古文经学经学研究中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应。古文经指秦以前用古文(籀文、蝌蚪文、大篆)书写而由汉代学者加以训释的儒家经典。相传汉武帝时期在孔子宅壁中及民间发现了古文经,计有:《周礼》(《周官》、《周官经》)、《毛诗》 (西汉毛亨创治)、《古文尚书》 (孔安国发现并传述)、《易经》 (西汉费直创治之《费氏易》)、《左氏春秋》(春秋时左丘明撰,亦称《春秋左氏传》、《左传》)、《论语》、《孝经》等。在文字、字句、篇章、涵义等方面,与当时流行的今文经不同。以古文经为孔子真经之学谓之古文经学,简称古文学。古文经学专讲古代典章制度,不讲阴阳五行,治学注重师承,严守家法。古文经初在民间传授。西汉末年,王莽利用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依据,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刘歆又力争古文经也应设立博士官,于是古文经的几家一度成为官学。东汉末年,马融、郑玄将今文经学融入古文经,今古文趋于混同。此后,一般研究儒家经籍的人均以古文经为依归。今文经逐渐泯灭。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有较大成就。鸦片战争以后,古文学派主保守,一切率由旧章。康有为为打破“恪守祖训”的陈腐观念,为维新变法开辟道路,著《新学伪经考》,把古文经指斥为刘歆伪造,动摇了古文经学的地位,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解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