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别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别离 古别离乐府歌曲名。《杂曲歌辞》之一。现存歌辞以南朝梁江淹所作为最早,内容写男女离别之情。《乐府诗集》该篇题解曰:“《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后苏武使匈奴,李陵与之诗曰:‘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故后人拟之,为《古别离》。” ☚ 行路难 西洲曲 ☛ 古别离 古别离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七一《杂曲歌辞》。内容多写离情别意。《乐府诗集》云:“《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后苏武使匈奴,李陵与之诗曰:‘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故后人拟之为《古别离》。梁简文帝又为《生别离》,宋吴迈远有《长别离》,唐李白有《远别离》,亦皆类此。”此书收有南朝梁江淹、唐沈佺期、聂夷中等人的拟作。 ☚ 行路难 孔雀东南飞 ☛ 古别离
这首诗,用临别赠言的方式,写一位少妇在丈夫即将远行时内心的担忧与凄苦,格外动人心曲。 “欲别牵郎衣”,郎要走了,自然是难分难舍。但此时此刻,留也无益,何以还要牵住郎的衣呢? 不是不放他走,是有一句压在心底的话,早不敢说,迟不必说,现在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了。所以横横心,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机,让郎再耽搁一下。 “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前面一句有人理解为问语,虽然也约略可以讲得通,但总觉得问得有点突兀,即便与末句联系起来看,亦显牵强,而且与第三句在语气和思路上明显不连贯。所以还是理解为陈述的语气显得更合理些。意思是:郎你今后不论到哪里,哪怕是天涯海角,我也不会抱怨你回来迟了。单看这两句,这位妻子的临别赠言有点违乎常情。通常情况上,谁不是盼夫早归,千叮咛万嘱咐切不可在外滞留太久。而这位妻子倒似乎是在鼓励丈夫远走高飞,不必牵挂妻室。实际上恰恰是这两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用心良苦。因为她的关键的话,也是她此番“牵郎衣”举动的最终目的,是最后一句——“莫向临邛去”! 就是说:郎你哪儿都可以去,走多远我都不怕,而最不能去,最令人害怕的是——“去临邛”! 临邛就是现在四川省的邛崃县,是当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这里用来喻指男子觅得新欢的地方。多么善良的女子,多么可怜的愿望! 在她看来,只要丈夫不向临邛去,即使阔别再久,终有聚首之日。因此作出牺牲,多受些思念之苦,多挨些寂寞岁月,也就在所不惜了。这样我们再回看二三两句,就会觉得出乎常理之外,尽在情理之中,她是用“不恨归来迟”换取丈夫的“莫向临邛去”。倘若她的“郎”是个有良心的男子,为情所动,为理所晓,不仅不向临邛去,而且还归来早的话,我们的女主人公当然是更加求之不得的。而这其实正是她内心深处的隐衷所在:丈夫归来得越早,向临邛去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正话反说,愈见其对丈夫的一片真情可泣可叹,令人感佩! 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十分鲜明,活脱脱一个痴情女子。但她执着而不纠缠,重情而不浅薄。诗人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情感脉络,善于通过行动和话语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层次。我们读完全诗,领会到的人物真实思想其实是:她根本就不愿丈夫离开,实在留不住也希望不要走得太远,真要远行也万不可去到“临邛”而乐不思归! 表面上步步退让,实则层层推进,推到一个聚焦点上。人物的行为与言语在适度的分寸感下含着沉重的分量。这就把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婉曲有致而又形神兼备地突现出来了。 古别离
这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本来自民间,后来文人拟作,因此不少文人乐府常常带有民歌的特点。孟郊的这首 《古别离》 就与他的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韩愈 《荐士》 ) 的作品绝然不同,而是具有南朝乐府民歌的风味。 这诗起句直捷,一出手便擒住题目,并推出诗中的人物: 妻子与丈夫,手法干净利落。将要分别的时候拉住远行人的衣服本是极平常的动作,用这种动作表示难分难舍的感情也是很普通的手法,如果孟郊不出窠臼,就不见得高明了。但他能另出新意,以代女主人公立言的方式,一边 “牵郎衣”,一边提出“郎今到何处”的问题,这一问题提得突兀。从后面的诗意看,丈夫此行路程远,时间长,行前不可能不告诉妻子将去何方,为什么临别时还要郑重其事地提出这个问题呢?不免使人感到纳闷。接下去作者又不回答,却让妻子说出“不恨归来迟”的话,这又使人感到意外了。哪个作妻子的不是千叮咛万嘱咐地要丈夫早早归来呢? 为什么她却明言不以丈夫迟归为恨?有了这个问题,读者当然急于得到解答,这样,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出现了: “莫向临邛去。”有了这最后一句,以上问题都迎刃而解。临邛在四川,汉时司马相如游临邛,逢卓文君新寡,于是挑逗她,带她一道私奔了。清人黄生 《唐诗札钞》说: “唐时蜀中为繁华佳丽之地,故云云。”其实诗中实有借临邛喻追求新欢的所在。有了这个答案,我们再回头看 “郎今何处去”的问题,意思就很明白了,原来妻子最为担心的是丈夫在外面另有所爱。开始时,这种担心又不好直接对丈夫讲,因为这到底还只是疑虑,而且,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妇女还必须遵循“妇言”,即谨守辞令闺范,所以这位妻子在丈夫走之前虽然忧心忡忡,生怕他另找新欢,但这种担心只能藏在心底,不敢明言。现在眼看丈夫就要上路了,对于这一担心的问题,她再也憋不住了,于是拉住丈夫,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了,而感情却很复杂,那种不顾一切的神情,焦虑不安的内心世界,对丈夫的怀疑和希望,种种俱现。也是由于有了 “莫向临邛去”句,前一句“不恨归来迟”也就能够理解了。这话看起来不合人情,实际上正在情理之中。与其丈夫“临邛去”,感情他移,不如自己长时间独守闺房,这样虽然寂寞愁苦,但丈夫不去“临邛”,终有一天会回到自己身边的。妻子向丈夫吐露的是始终如一的感情,也希望求得丈夫对爱情的专一,为此她愿意付出“不恨归来迟”的代价。这位妇女的感情是多么纯朴真挚。 作者对诗中妻子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生动,同时又抓住了读者的心理。第一句中的“牵”字既写出丈夫急于出门,又写出妻子在这关键时刻,终于鼓足勇气一把拉住他的情态,接着写她的疑虑,她的心愿,并造成读者的悬念。作者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骊得珠,以画龙点睛之笔将妻子内心的隐忧和盘托出,她的痴情、纯情、真情全都奉献在丈夫面前。这首诗在表达手法上虽有含蓄之处,但总的说来还是感情直露,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已憋得很久了,闸门一旦打开,那种强烈的感情就不可能如小溪那样曲折纡徐,而是像山洪暴发,直泻而下。从当时背景来说,丈夫急于出门,也不允许妻子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地提出问题,而只能直陈。“莫向临邛去”,看似隐曲,实为直陈。清代施闰章说,有一种诗“一口直说,绝无含蓄转折自然入妙” ( 《蠖斋诗话》 ) ,可见含蓄与直陈也不是绝对的,须含蓄处则含蓄,须直陈处则直陈。而如能相得益彰,也自有入妙的境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