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为防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古代人民所采用的各种保土保水的方法和技术。
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早在前956年,《吕刑》 中即有 “禹平水土” 的记载。“平水土”或“平治水土” 与水土保持有密切联系。《诗经》 中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的诗句,则是西周时中原地区平治水土的反映。治理的要求为平整土地,防止冲刷,使溪流、河川的泥沙量降低,流水变清。《国语》 中对春秋时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太子晋总结的前人平治水土的原则记述道: “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 ,因为 “山,土之聚也; 薮,物之归也; 川,气之导也; 泽,水之钟也” ,都是自然形成的。山、薮是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地区,不应当改成平地; 川谷是水的通路,不应当壅塞;泽是蓄水的地方,不应当排干,这是古代关于水土保持理论的最早记载。此外,先秦典籍中还有关于保护山林、薮泽及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的内容。秦汉以来,农田开垦规模扩大,滥伐、滥垦、滥牧不断发生,森林、草原及农田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成灾,为此,劳动人民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区田,即是今干旱及山区采用的坑田法和鱼鳞坑整地法的雏形。山间陂塘,可用以备旱防涝。梯田在先秦时期已见端倪,宋代得到推广,是防止山区水土流失、扩大耕地的重要措施。引河水淤灌技术肇始于先秦,宋代得以发展,有力地保护了水土。另外在造林种草、保持水土方面,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种植苜蓿、红柳草带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探讨河水与保持水土的关系方面,北宋沈括提出了流水侵蚀理论,南宋魏岘及清代梅伯言总结出森林抑流固沙理论。明代周用及徐贞明主张在黄河上游、中游地区大面积推行沟洫治理,把洪水分散到黄河流经的各地田间,以达到既利于农业生产,又解除黄河洪水灾害的目的。清代的陈潢进一步认识到在黄河上、中游地区保持水土与治河防洪的关系,认识到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主要来自“西北沙松土散之区”,提出应进行“统行规划,源流并治”的治河主张。民国时期,李仪祉更明确提出治理黄河应在上游、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泥沙的下泄量等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正确主张,把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及传统的治河方略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