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河河工中国古代整治黄河河道以达到防洪等目的的水利工程。由于黄河绵延万里且泥沙含量大,自古以来就以善淤、善徙、善溢以致改道频繁、洪灾不断而著称。传说中的共工“壅防百川” 、鲧障洪水、禹疏九河,实为远古时的黄河河工。以后,历代的治河工程不绝于史书,主要工程措施有: (1)整治河道流线,使水流平顺,安然入海。采取的措施有: 先秦分黄河水为鸿沟、汴渠及济水等; 西汉治黄在贝丘(今山东临清南)以上开直渠裁弯取直; 北宋治黄的东流和北流中的挽河东流,进行使黄河改道的尝试; 明代黄河向南分流入颖水、涡水,以抑洪水之势等。(2)采用修筑黄河大堤、减坝及护岸工程措施,并大力疏浚河道。自战国时,黄河系统堤防已初步形成,西汉王景治河,修堤千里。明水,以缕堤束水,以格堤防串流,以月堤御险工等。重要的堵口工程如西汉瓠子堵口,贾鲁堵白茅决口等。减坝分洪方面,清代靳辅大修减水闸坝等。此外,清代还使用了放淤固堤的措施。在河槽整治方面,宋代王安石曾主张机械疏浚黄河;靳辅也在黄河海口段设挖泥船疏浚海口。(3)不断改进施工技术,加强工程管理。如先秦时就有类似埽的建筑,汉代竹笼已用于堵口,宋代黄河上已普遍使用埽工。宋代及清代的木龙,元代的石囷,清代的抛石、抛砖等都在河防工程中得以利用。与此同时,河防工程的维修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宋元以来历步减土法的推行,表明河工管理已达到较为精确完善的程度。 |